古代史書中的「京觀」是什麼?是京城的道觀嗎 | 陽光歷史

 

A-A+

古代史書中的「京觀」是什麼?是京城的道觀嗎

2017年01月09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771 次

  在讀古代歷史書的時候,有時會發現一個詞「京觀」。大家可別以為「京觀」是北京的什麼名勝古跡,那可是天大的誤會。古代的京觀其實是個很殘忍,很噁心的東西。

  在中國古代的戰爭中,戰勝的一方為了向世人和他們的子孫後代炫耀自己的赫赫戰功,往往會將戰敗一方將士的屍體收集在一起,堆積在大路兩側,然後再用覆土夯實,形成一個金字塔狀的大土堆,這種土堆歷史上稱為「京觀」、「京丘」或「武軍」等。

  (廣西鹿寨現在保存的一處京觀遺址。萬曆三年,廣西鹿寨有民造反,被明軍鎮壓,斬五百一十餘頭,於此處築「京觀」。)

  縱觀二十四史,對這種從現象的描述比比皆是。最早見之於《左傳·宣公十二年》:潘黨勸楚莊王曰:「君盍築武軍而收晉屍,以為京觀。」但是遭到了楚莊王的反對。杜預注曰:「積屍封土其上,謂之京觀。」雖然仁義的君王不築京觀,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這種現象還是很多的。

  《資治通鑒·魏紀六》曰:景初二年,司馬懿討遼東公孫淵。六月,「懿既入城,誅其公卿以下及兵民七千餘人,築為京觀。」

  《三國誌·魏書·鄧艾傳》曰:景元三年冬十月,鄧艾破蜀,「使於綿竹築台以為京觀,用彰戰功。」

  《資治通鑒·晉紀三十九》曰:「義熙十二年十月,檀道濟破西秦兵,逼近洛陽,姚洸出降。道濟獲秦人四千餘人。議者欲盡坑之以為京觀。」

  《舊唐書》卷一九載:唐中和三年(八八三)三月,「沙陀軍與賊將(指唐末農民起義軍將領)趙章、尚讓戰於成店,賊軍大敗,適奔至良天坡,橫死三十里,王重榮築屍為京觀」。

  有的京觀是用敵人的屍體堆積而成的,但也有只用敵人屍體的人頭堆積而成的。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一二九記載:南北朝時,南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39),孝武帝在平定劉誕反叛後,下令把廣陵城中士民,無大小「悉命殺之」。經沈慶之請求,五尺以下獲免,其餘男子皆死,而女子則賞給軍人為妻妾或為婢女。最後被處死的仍有三千多人,孝武帝把殺掉的三千人「聚其首於石頭南岸為京觀」。

  公元418年,性驕虐,視民如草芥的夏王赫連勃勃,攻克長安後,也曾積人頭為京觀,號「骷髏台」。

  築京觀這種惡習,令「仁愛」的唐太宗憫歎不已,於是下令全國諸州:各有京觀處,無問新舊,宣悉劃削,加土為墳,掩蔽枯朽,勿令暴露。隋煬帝三征高麗失敗,高麗國將隋軍陣亡者屍體築為京觀,《舊唐書》卷三記載,「唐太宗在貞觀五年(六二九),遣使毀高麗所立京觀,收隋人骸骨而葬之」。

  但是這種現象並沒有就此斷絕,《舊五代史·梁書·太祖紀》曰:「乾寧元年二月,帝親率大軍次於魚山。朱溫以兵進。帝敗朱溫,殺萬餘人,餘眾擁入清河。因築京觀於魚山之下,駐軍數日而還。」《宋史·狄青傳》曰:「皇祐中,廣源州蠻儂志高反,陷邕州,詔青討之。大敗賊黨,斬首數千級。梟黃師密等邕州城下。斂屍築京觀於城北隅。」

  《元史·大祖紀》曰:「乃蠻不服,帝與汪罕征之,拒斗於忽蘭盞側山,大敗之,盡殺其諸將族眾,積屍以為京觀。」《明史·張輔傳》曰:「永樂七年,(陳友諒)故臣簡定復叛,詔輔討之,獲簡定於美良山。八年正月進擊賊餘黨,斬數千人,築京觀。」

  據說,真正把這個野蠻的交戰慣例停止使用的是滿清。清兵入關後,不再有這樣的舉動,戰爭結束後就地掩埋屍體,不再堆起來嚇唬人。從此,「京觀」才徹底從中國史書中消失了。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