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週刊》是本怎樣的雜誌?武裝分子為何襲擊
1月7日,法國《查理週刊》雜誌社位於巴黎的總部發生槍擊事件,至少12人在事件中喪生,其中2名為警員,其餘為該週刊工作人員。據警方介紹,兇手屠殺過程中使用了卡拉什尼科夫自動步槍(AK系列)和火箭筒。法國總統奧朗德已趕往現場,並將召集緊急內閣會議。
據路透社1月7日報道,巴黎警方透露,武裝分子當日襲擊了《查理週刊》總部,一位目擊者表示他看到了多名蒙面的持槍人員,「大約半個小時前,兩名戴著黑色頭巾的男子手持衝鋒鎗闖進了《查理週刊》總部大樓。幾分鐘後,我們聽到了很多槍聲。」目擊者表示他看到蒙面男子逃出了大樓。另有目擊者表示,襲擊者十分熟練和鎮定,看似訓練有素,他們點了幾個特定的記者,然後將其射殺。目擊者拍攝的視訊片段顯示,襲擊者非常「珍惜」子彈,他們瞄準目標,兩搶斃命。
週三(1月7日)是《查理週刊》的出版日,所以總部大樓中工作人員較為集中。另悉,在遭襲擊前的一個小時,《查理週刊》在推特上發佈的最後一條信息是一個關於「伊斯蘭國」(IS)領導人阿布·貝克爾·巴格達迪的漫畫。
受害者:副主編Bernard Maris 漫畫家Georges Wolinski, Jean Cabut, aka Cabu, 總編Stephane Charbonnier,Bernard Verlhac(常用名Tignous)
《查理週刊》是一本怎樣的雜誌?武裝分子為何要襲擊《查理週刊》?
《Charlie Hebdo》,中文名《查理週刊》,創刊於1970年,是法國著名的極左翼雜誌,總部位於巴黎。慣用激進、調侃的語氣刊載諷刺極端右翼分子、天主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等政治、文化的漫畫、報道、政治辯論和笑話等,有著明顯的反宗教和傾左色彩。
從2012年起,由斯蒂芬妮·沙博尼爾(Stephane Charbonnier)擔任主編。斯蒂芬妮如是評價《查理週刊》:「我們反映了左翼政治多元主義的方方面面,連棄權者都顧到了。」
週刊接下來的一期繼續諷刺主題,漫畫的標題叫《愛比恨的力量大》。結果,這本雜誌被伊斯蘭團體告上了法庭。
2012年9月,雜誌發表了如上封面,一個猶太教神父推著坐輪椅的阿拉伯人(惡搞法國電影《觸不可及》)。
伊斯蘭教法國委員會(Le Conseil fran?ais du culte musulman)當時對法新社表示:如果這是一起刑事縱火案,該委員會將給予強烈的譴責。但他們同時表示:「諷刺先知的做法被看作是對穆斯林的侵犯。」2006年,該委員會為該刊轉載丹麥《日德蘭郵報》諷刺穆罕默德12幅漫畫起訴《查理週刊》,但法庭判《查理週刊》無罪。
《查理週刊》的前世今生
法國是西歐擁有最龐大的穆斯林人口的國家,保守估計有470萬。而法國與法國曾經的殖民地北非地區,也有大量的人員和商貿往來。僅在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市,就有3萬法國人長期居住。
回顧《查理週刊》歷史發現,該週刊編輯方針倒是從未改變。
義大利雜誌Linus主要刊登一些美國漫畫和現代漫畫,有法語版、義大利語和法語版。而法語版叫Charlie Mensuel,是一本漫畫月刊。Linus雜誌創始人 Cavanna之後招兵買馬,組建團隊,並於1970年1月創辦了Hara-Kiri Hebdo(前者意為切腹自殺,後者意為週刊)。
同年11月9日,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去世。11月16日,Hara-Kiri Hebdo週刊出版了一期名為《柯倫貝悲劇性舞會:死者一名》的報道。柯倫貝是戴高樂的故鄉,也是他的安葬地,「死者一名」指戴高樂去世。次日,法國當時的內務部部長Raymond Marcellin便下令禁刊。
在此情況下,週刊決定改名躲避禁令,便選擇了Charlie Mensuel月刊中的Charlie,因是週刊,所以稱為Charlie Hebdo。
為什麼使用Charlie這個詞呢?
首先,在法語和英語中,Charlie均是Charles的暱稱,而Charles又是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名字的組成部分。這樣一來,暗指戴高樂的意圖實現了。
如果僅僅以為是暗指戴高樂,那就太低估這個週刊的編輯團隊了。
Charles含有男子氣概、有能力的意思,本為褒義。但是,Charlie Mensuel上當時刊登的漫畫角色叫Charlie Brown(查理·布朗)。說起這個角色,大家並不陌生,因為他的一條狗叫史努比。
查理週刊新一期封面問世 繼續宗教諷刺風格
再回到查理·布朗身上。查理·布朗誕生於1947年,1960年代進入黃金期,並全球聞名,世界多家報紙開始轉載系列漫畫。查理·布朗本是美國的卡通形象,由查爾斯·舒茲(Charles M. Schulz)創作。
查理·布朗是一個思想奇特的小學生,聽的懂其寵物狗史努比在說什麼。他胸懷遠大抱負,卻常常碰壁。他個性善良、單純又正直,典型的老好人,常被別人嘲笑為笨蛋,也是個受氣包。
作者查爾斯·舒茲曾經說過,查理·布朗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讀者更願意看到一個失敗者,而不是一個信心滿滿的成功者。與作者一樣,查理·布朗是一個理髮師的兒子。作者還說,查理·布朗的性格創意來自其本人生活中的痛苦經歷。
綜上所述,改名為Charlie Hebdo的另一層意味是:小夏爾(Charles,暗指戴高樂),其實就是小查理(Charlie Brown)。
雖然此次改名頗為經典,但是《查理週刊》由於少有人購買,於1981年停刊,直到1992年才得以復刊。2012年,該週刊在法國發行量4.5萬份。一名身在法國的記者表示,該週刊在法國發行量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