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中國最早的殿試是在什麼時候?什麼是殿試
殿試,為宋(金)、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之一。又稱:「御試」、廷試」、「廷對」,即指皇帝親自出題考試。會試中選者始得參與。目的是對會試合格區別等第。殿試為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段。由武則天創製,但尚未成定制,宋代始為常制。明清殿試後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通稱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進士中一甲三人,殿試後立即授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他進士,按殿試、朝考名次,分別授以庶吉士、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博士、推官、知州、知縣等職。
最早的殿試始於北宋開寶六年(973),宋太祖於講武殿策試貢院合格舉人,並頒定名次,自此始為常制。北宋初年的科舉為一年一度的兩級考試,一級是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二級是由禮部在開寶寺內貢院舉行的「省試」。後改為每隔一年或兩年舉行一次,最後改為每3年舉行一次。第一次殿試共錄取進士、各科及第者38人。
元無殿試。明清殿試後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通稱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