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偽政府國家元首汪精衛:國府二把手叛變投敵
1937年12月6日,汪精衛在武漢主持召開國防最高會議常委會,通過了接受日本停戰條件的決議。
1938年1月18日,因日方突然增加苛刻的停戰條件,國民政府發表態度強硬的聲明,汪精衛對日媾和努力宣告失敗,終於走上了叛國投敵的道路。
主張「不抵抗」險遭暗殺
1932年春,蔣汪再次合流。汪精衛上台任行政院長,提出「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對日方針,主張中日發生衝突時,中國應該在「盡可能範圍內,極力忍耐,極力讓步,表示我們無意開釁」。
在這種思想主導下,蔣汪政府先後與日本簽訂《淞滬休戰協定》、《塘沽協定》、《何梅協定》等,大肆出賣中國主權。
《真實的汪精衛》一書記載,面對全國討汪的氣氛,汪精衛的親信陳公博說:「歷代王朝危急之秋總有人站出來背黑鍋的。其實南宋秦檜也是一個大好人,他看南宋已無力與金抗戰,就挺身而出與金講和,犧牲自己來換取南宋日後的中興。但我對于先生這種無代價的犧牲總覺得不值得。」
汪精衛則說:「說到犧牲,都是無代價的,有代價便不算犧牲,我已五十出頭了,我決意當犧牲品。」
此後,陳公博下定決心跟汪精衛一起「犧牲救國」,這是兩人共同叛國投敵的開始。
《汪精衛集團叛國投敵記》一書記載,1935年11月,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在南京召開。開幕式後,除蔣介石外的全體中委合影。攝影剛結束,記者群裡跳出一人,高呼「打倒賣國賊」,向汪精衛連發三槍,一彈射進他左眼外角下顴骨,一彈從後貫通左臂,一彈從後背射進第六、七胸脊柱骨旁。
刺客當場被槍擊捕獲,兩天後死於醫院。此人叫孫鳳鳴,原系十九路軍排長,因不滿蔣汪政府對日妥協,本要刺殺蔣介石,因蔣沒來,轉刺汪精衛。
汪精衛隨後辭去行政院長和外交部長職務,前往歐洲療養。
成為「低調俱樂部」的靈魂
1937年底,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主要行政機關遷至武漢。
「西安事變」後,汪精衛回國,再次站到了中國政治舞台前沿,繼續堅持媚日「反共」的立場,重新開始他名為「和平救國」實為通敵賣國的努力,日後漢奸政府的班底在此時基本形成。
《汪精衛評傳》記載,周佛海在南京溪流灣8號的別墅有間地下室。全面抗戰爆發後,一些國民政府要員常來這裡躲空襲,包括顧祝同、熊式輝、梅思平、陶希聖、胡適、高宗武等人。
他們將人民的抗戰呼聲一概斥為「唱高調」,鼓吹「我們能打勝仗是意外的,而打敗仗是必然的事」。他們認為應該停止與日軍對抗,和日本人「互相抱頭痛哭,徹底懺悔和覺悟」,實現中日「和平」與「合作」。
胡適給這個小集團取名「低調俱樂部」。周佛海在《回憶與前瞻》裡說,當「抗戰到底」的調子高唱入雲的時候,誰也不敢唱和平的低調,故我們主張和平的這一個小集團,便名為「低調俱樂部」。」
「低調俱樂部」的主張與汪精衛不謀而合。毛磊介紹,當時日本年鋼產量近1000萬噸,中國只不過十幾萬噸,汪精衛等人被敵人暫時強大的表面現象所嚇倒,他們的「亡國論」實際上代表了一個階層,有一定的社會基礎。
此時,汪精衛的「求和」願望越來越強烈。《武漢抗戰史要》記載,1937年10月,李宗仁拜訪汪精衛時,汪一再問李「你看這個仗能打下去嗎?」說時搖頭歎息,態度很是消極。
同時,汪精衛還不斷向蔣介石施加壓力,給蔣寫了十幾封信,大談處理對日關係的「和平」思路,妄圖阻止抗戰。
《汪精衛集團叛國投敵記》中說,周佛海與汪精衛不和已久,曾互相罵對方「不是東西」,都發過誓不再與之共事,但共同的政治主張將他們推到了一起。汪精衛雖不直接參加「低調俱樂部」的活動,卻是這個組織的靈魂,周佛海也成了汪精衛的心腹。
「藝文研究會」的活動
1937年底,南京淪陷,國民政府主要機關遷到武漢。1938年初,在汪精衛、蔣介石授意下,周佛海、陶希聖等人在漢組織了一個以反共媚日為宗旨的文化團體:藝文研究會。
陶希聖在給胡適的信中說:「藝研會」根據蔣介石「面命」成立,受汪精衛「指導」,宗旨是要樹立獨立自主的理論,反對共產黨的籠罩;還要造成一個輿論,使政府可戰可和。
《武漢抗戰史要》記載,「藝研會」曾指導過幾十份報紙雜誌,出版了幾十種書籍,並在香港設立國際編譯社,創辦蔚蘭書店。
「藝研會」「四大金剛」之一的朱樸在《憶蔚蘭書店》中描述了當時的情景:「一時間,許多人聚集於兩間小房之中,躋躋蹌蹌,極為熱鬧。」
「藝研會」成立後,「低調俱樂部」有了自己的話語平台,活動更加頻繁,他們的「亡國論」在戰時首都甚囂塵上。在「藝研會」的輿論推動下,汪精衛從鼓吹「和平」轉為明目張膽反對抗日。
對日媾和失敗
1937年11月5日,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向中國方面透露了日本講和的條件:(一)內蒙成立自治政府;(二)華北非武裝區域擴大,主權歸南京政府,治安由中國警察維持;(三)上海非武裝區域擴大,治安由國際警察管理;(四)中國停止反日排日政策;(五)共同反共;(六)減低日貨關稅;(七)尊重外國人在華的權利。
《武漢抗戰史要》記載,12月3日,汪精衛在漢口民眾團體代表會議上演講時,對德國大使陶德曼的調停公開表示歡迎。他說:「如開始講和,不可失此機會。」
12月5日,汪精衛接受《新聞報》記者採訪時說:「若日本真願意要求和平,提出了可接受條件,則中國亦可考慮從事停戰。」
次日,汪精衛在漢口主持召開國防最高會議常委會,討論日方停戰條件。會議通過了接受日本停戰條件的決議,委派孔祥熙向蔣介石匯報,作最後決定。
但日本的侵略野心並未因為汪精衛的「誠意求和」有所收斂。12月13日日軍攻佔南京後,日軍以為中國的抵抗已到窮途末路,於12月22日又增加了三項苛刻的條件:(一)在華北、內蒙、華中的非武裝地帶設立特殊機構(親日政權);(二)承認滿洲國;(三)中國向日本賠償戰費。
中國政府拒絕了日方的條件,並發表了強硬態度的聲明。1938年1月18日,中國撤回駐日大使,兩國外交關係正式斷絕,陶德曼的調停以失敗告終。
走上叛國投敵路
1938年初,蔣介石以加強軍事為由,提出國民黨中設立國防最高會議為全國最高決策機關,取代以前的最高決策機關中政會。
國防最高會議的《組織條例》規定:國防最高會議主席由軍委會委員長擔任,副主席由中政會主席擔任,蔣介石是軍委會委員長,汪精衛是中政會主席,所以蔣介石自然出任主席,汪精衛出任副主席。
1938年3月在武漢召開的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上,又修改黨章重新確立國民黨的領導體制,規定國民黨設總裁1人,副總裁1人,大會選舉蔣介石為總裁,汪精衛為副總裁。
這樣,蔣介石借戰爭的理由,名正言順地奪取了汪精衛長期在黨內的最高領袖地位。
陶德曼調停失敗後,汪精衛意識到國民政府已沒有對日媾和的可能,於是決定「暗中努力」,以便在適當時機「接洽停戰」。
《武漢抗戰史》記載,1938年2月,在汪精衛、周佛海的推動下,蔣介石派外交部亞洲司代司長高宗武從武漢去香港,與日本政府取得聯繫。由於此時日本誘降的對象已從蔣介石轉為汪精衛,高宗武此行,實際是為汪精衛日後的叛變開闢了道路。
廣州淪陷後,武漢的汪精衛等人更放肆地公開討論「和平」。《武漢抗戰史要》中說,汪精衛鼓吹說,「和平」只需要看條件,條件如果有利於中國,為什麼不可以接受日本的「和平」呢?
當時,汪精衛以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中國國民黨副總裁、國民參政會議議長的身份,大放屈膝求和之辭。
1938年12月18日,汪精衛乘飛機從重慶逃往昆明,經越南河內潛赴上海,走上叛國之路,拉開了汪偽國民政府醜劇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