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中國之80年代影像:你再也不可能看到!
新華社《攝影世界》雜誌社副總編輯、高級記者於志新的畫冊《消逝的影像》不久前出版。這本畫冊是他二十多年遊走國內,將動盪、變革期即將消逝的、鮮活的生活場景的記錄存照。影像涉及邊遠地區、多個民族,是80年代中國民生的紀實樣本。
在一片拆遷的廢墟前,兩個年輕手藝人為附近居民彈棉花翻做棉被。過去的棉被都是靠這樣的手工製作方式來完成,他們先把使用過的棉絮放在一個平台上,然後用彈棉弓子將棉花彈松,再用小竹條挑線分經緯覆蓋在鋪平的棉絮上,形成一個網,使棉花不會隨意滾動。看似簡單的製作方法,但做出的棉被極其鬆軟。」
彈棉被 1981 四川成都
關懷 1982 北京 天安門
10月1日是國慶日,這期間要在天安門廣場樹立孫中山的畫像。很多老百姓來此歡渡國慶,一位小腳老婦人用小竹車推著自己的孫子也來到天安門廣場。老人自帶小板凳坐在孫中山像前,看著小孫子玩耍,一臉的幸福和安詳。」
胡同 1982 北京 白塔寺
形成於元代的胡同是京城古都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的童年就是在這古老的胡同裡度過的,它給我留下很多美好的記憶。
這是西城白塔寺旁的一條胡同,碎磚、白灰牆、平板車、電線桿都在述說著過去的故事。老牆上『中醫師診所』的廣告說明了中國一個時期的醫療狀態,而持網捕捉蜻蜓的男孩給這古老陳舊的胡同增添了無限的生機。」
大茶湯 北京 地壇 1986
每年春節地壇都舉行傳統廟會,在廟會期間,很多民間傳統藝人和手工藝者都會展示自己保留的傳統節目。廟會裡的傳統小吃也吸引了很多遊客。『茶湯』是李家祖傳的手藝,當頭戴小氈帽,身著黑棉襖棉褲的當家人用大銅壺衝出香甜可口的茶湯時便有大批遊客前來品嚐。」
運河之子 1986 山東 微山湖
大運河從山東省流過,從小在運河邊長大的孩子們都習熟水性。一到炎熱夏季,孩子們就結伴來到運河邊戲水。一絲不掛的光腚小男孩一齊從岸邊跳入水中。看到他們無拘無束地嬉水和聽到他們歡快的笑聲,使我感到了童年時代是多麼幸福。
獨輪車 1987 河北
在運輸工具還不發達的農村,運輸大多靠馬車驢車,獨輪車也是農村最原始的運貨工具。頭戴白毛巾的河北老漢把在集市上購買的生活用品裝在自己的獨輪車上,推車回家。」
婚禮 1987. 陝西.定邊
婚禮是人生歷程當中的一件大事,一般都比較隆重。但在物質比較匱乏的陝北婚禮就簡單多了。陝西定邊一個農家正在舉行婚禮,我們看不到場面的熱烈。由於交通不便,新娘只好隨著迎親的隊伍在兩位伴娘的陪伴下向新郎家走去,而二人樂隊吹奏著迎親曲,嗩吶聲打破了山村的寂寥,新娘頭上的花束給黃土高原平添了喜色,一個新的家庭誕生了,祝福他們幸福。」
犁地 1987. 山東 沂蒙
山東沂蒙地區是個比較窮困的山區,地少人多,乾旱少雨。由於買不起農用機械,耕地主要靠牲畜和人力。看得出來,土地不是鬆散的,而是土塊,必須把土塊弄碎弄平才能下種,父親扶耙,兒女拉耙,他們仍然延續著幾千年來的古老耕作方式。
修車 1987. 河南 李集
人口眾多的中國是單車的王國,大部分人出行交通工具都是單車。遠在比較貧困的農村也不例外,出行、運輸大多靠單車。用的時間長了就需要維修,這就形成了一個修車的行業。城市有農村也有,修車的工具很簡單,在農村集市上的牆邊,修車漢支起了一個修車攤,車把上包裡裝的是修車的工具,地上的水盆是為補胎用的,趕集來的農民如果要修車就來這裡。漢子的女人帶著小孩守在一旁,在忙不過來的時候她也會搭把手,以爭取多收入一些。
大碗茶 1988. 北京 前門
前門一帶是古老的商業街,車水馬龍、人頭攢動、肩摩踵接。在箭樓西側路南有一個茶館,大碗茶二分錢一碗,號稱中國可樂。人們在逛街、購物時渴了、累了,就到茶館歇息,順便喝上一碗即解渴又實惠的大碗茶。
老街 1988. 山西 平遙
1997年12月3日,平遙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建於明清時期的南大街是一條繁忙的商業街,青石板鋪道,兩旁的房子用傳統的灰黑瓦覆蓋,且大多為商舖——古玩店、當鋪、商號以及各種票號,展現了明清一條街的繁忙與熱鬧。每逢節假日,都會吸引大批中外旅遊者來平遙城遊覽。」
集市 1988. 河南 濮陽
逢集的日子,村裡的主要街道都擺滿了各種商品。很多農民把自己種植的糧食、蔬菜等農產品也拿到集市上銷售。老農們在集市上除了賣自家的產品也要買一些生活用品,形成了一個購銷兩旺的農貿集市。」
手藝人 1988. 河南 舊城
在大城市靠捏面人這種手藝來維持生活的人已不多見,但在小城鎮有時還能遇見捏面人的手藝人。他們背著一個特製的木箱,箱子裡裝著捏面人的材料和工具,哪個地方熱鬧人多,就把箱子架起來,擺上幾個捏好的人物和動物造型,開始招攬買主。戴耳罩的小孩被著五彩的面人吸引,高高興興地選了一個自己喜歡的面人的樣子,花上很少的錢,一邊等待拿到快做好的面人。
鞭炮市場 1988. 河南 楊集
春節期間,在農村集市上最熱鬧的地方就是賣鞭炮的攤點。攤主不時地燃放一些震耳欲聾的鞭炮來吸引買家,誰家的鞭炮最響來買的人就多。中國過春節有個習俗,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燃放煙火和鞭炮,主要是增加過年的氣氛,同時崩一崩上一年的晦氣,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掛歷 1988. 河南 濮陽
上個世紀80年代,掛歷盛行一時,很多出版單位都會出版一些電影明星掛歷,人們稱之為」大美人掛歷「。在那個年代人們把掛歷作為新年的禮品送給親朋好友,掛在房間裡既能看日期也能作為一種裝飾供人們欣賞。大美人掛歷在農村的大集上掛出來銷售,農民趕集的時候買上一本大美人掛歷,貼在家裡牆壁上欣賞。隨著時代的發展,審美標準的提升,這種盛行了十幾年的習俗也隨之消失了。」
理發 1988. 河南 濮陽
在比較偏遠的農村,沒有理發館,所以傳統的「剃頭匠」(理髮匠)職業仍在延續著。他們背著裝滿理發工具的布搭子和一個小凳子手持一個約一市尺(33.3厘米)長的金屬夾子,用一個金屬棒在夾子中滑動,發出一種特殊的聲響,此聲響告訴人們有理髮匠來了。
畫面上這個男孩披著寬大的白布,圍著一條毛巾,理髮匠在為他理髮,爺爺在旁邊慈愛地看著。這種場景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的故事,現在已不多了。
二人轉 1989. 陝西 義河
農民對一年一度的春節是很重視的,每當過節的時候陝西義河村的老百姓都會自發地組成表演隊,敲鑼打鼓到村裡挨家串戶為鄉親們送去慰問、送去快樂、送去節目。有些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在自家的窯洞前請幾出好戲來熱鬧一場。『二人轉』是陝北地區的一種戲曲……
揣孩子 1989. 河南 濮陽
河南濮陽農村帶孩子的方式與其他地方不同,尤其是冬季農閒的時候。大都是男人帶小孩,不管是爺爺還是年輕的父親,將孩子揣在自己的懷裡,外面用一床小花被包著,再用一條布帶將孩子幫在自己的身上。靠在牆邊,一邊聊天一邊曬太陽,當地把這種帶小孩的方式叫『揣孩子』。
砍價 1989. 河南 楊集
河南楊集一個很大的木材交易市場裡有很多未加工的木材,也有加工成型的板材和一些粗製的傢俱。老鄉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前來選購,價格是面議的,他們可以不用語言,靠手勢就可以定價成交,這是一種獨特的交易方式。
電器行 1989. 甘肅 夏河
上個世紀80年代中後期,手提雙卡立體聲收錄機的習俗風靡全國,人們為有這麼一台立體聲收錄機感到自豪。夏河位於甘肅較偏遠地區,80年代那個地區還沒有大商店,只是在路邊搭一個棚子,把商品擺放在桌子上。清晨老闆早早地把商品擺放好,旁邊小吃店的老闆也生起火爐,準備好早點,等待顧客的到來。」
轉塔 1989. 雲南 德欽
畫面上這位老嫗是雲南德欽地區布村藏族虔誠的藏傳佛教信仰者,那年她85歲,為了修好自己的來世,和自己子孫後代綿延昌盛,她每天都要到距離布村1公里外的梅裡雪山腳下的白塔轉塔。每天圍繞白塔要轉上兩千圈,塔座上堆放著兩千小石子,每轉一圈就拿一個石子,把石子放在另一堆,石子拿完兩千圈也就轉完了。老人豁達開朗,她對她的來世充滿了信心。
午飯 1989 河南 李家集
北方的冬季非常寒冷,取暖靠一個火盆,燒的是木炭或是玉米棒(剝掉玉米粒的棒),生火只是在一早一晚。白天室內的溫度還不如陽光下的院子,所以午飯在院子裡吃。
北方冬季是農閒季節,一般吃兩頓飯。所謂吃好的時,為了向鄰居顯示,就到院子裡吃,那是一種演繹。」
村民大會 1989 廣西
自然村落是中國行政的最基層,大事小情都要通過召開村民大會公佈、民議和實施。會場一般設在村委會(或村政府)辦公處,大院落居多。會場擺滿長條凳,主席台擺上桌子和板凳。
這是一個廣西農村村民大會的會場,村民還沒有到齊,先來佔好座位,並在一起聊天。
四合院 1989. 北京 白塔寺
北京的古城風貌是由四合院、胡同、王爺府和皇城組成的,而寺廟和古塔則點綴其間。白塔寺是西城區的重要古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始建於元代至元八年(公元1275年),已有七百多年歷史。
白塔寺周圍建有很多平房,居民多為看廟護塔人的後裔。這位老人已在這裡居住了幾十年,老人身後的舊房早已拆除,他已搬到近郊的一所居民樓裡,居住條件改善了,但他依然懷念那時的胡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