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漢朝西漢王朝簡介及漢朝西漢王朝歷史概述 | 陽光歷史

 

A-A+

解讀:漢朝西漢王朝簡介及漢朝西漢王朝歷史概述

2016年02月12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2,415 次

  導讀:西漢,又稱前漢,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朝代,與東漢,又稱後漢,合稱漢朝,是中國第一個強盛穩固的朝代。西漢自前206年漢高祖劉邦自稱漢王,前202年稱皇帝,建立漢朝。劉邦在該年5月聽從婁敬的建議從洛陽遷都長安,開始了西漢王朝的統治。至9年1月10日王莽稱帝,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一共210年。假如不算呂雉和少帝、昌邑王等一些在位不到一年的皇帝的話,西漢一共經歷了12個皇帝。也有人把王莽推翻後的更始帝也算作西漢,這樣西漢滅亡則是在26年。

  西漢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對外交往的日益頻繁,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西漢定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寢遍佈關中,文物遺存十分豐富,顯示出「漢並天下」、多姿多彩的時代風貌。

  楚漢戰爭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到處出現割據勢力,而劉邦和項羽也在這時崛起。他們找到了楚王的後代,立為楚懷王(後為楚義帝),並且各自出兵,打算攻滅秦朝。

  劉邦聽從謀士的安排,於公元前206年首先攻入秦都咸陽,秦王子嬰投降,劉邦實現:「先入關者為漢王」的約定而成漢王,但因自己的實力不及項羽,攻而退軍霸上。此後項羽漸握大權,他殺掉了義帝,自封為「西楚霸王」。憑借自己強大的武力進行統治,分封諸侯。他將劉邦封在蜀地,且將劉邦的國號定為漢。該年中國有兩個年號,一是「漢王元年」,一是「西楚霸王元年」。不久,劉邦在自己的封地整頓軍隊對項羽進行進攻,前期並不佔據優勢。不過,劉邦的軍事才能雖然無法與項羽相比,但劉邦善於使用人才,他重用蕭何、張良、陳平等謀士為他效力。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不被項羽重用的將領韓信,正是他出色的軍事才能使局面逆轉。在最後的垓下戰役中,劉邦贏了項羽,而項羽拒絕了屬下東渡烏江捲土重來的建議之後,他在烏江邊自盡,為楚漢戰爭畫上了句號。

  劉邦聽從謀士的安排,於公元前206年首先攻入秦都咸陽,秦王子嬰投降,劉邦實現:「先入關者為漢王」的約定而成漢王,但因自己的實力不及項羽,攻而退軍霸上。此後項羽漸握大權,他殺掉了義帝,自封為「西楚霸王」。憑借自己強大的武力進行統治,分封諸侯。他將劉邦封在蜀地,且將劉邦的國號定為漢。該年中國有兩個年號,一是「漢王元年」,一是「西楚霸王元年」。不久,劉邦在自己的封地整頓軍隊對項羽進行進攻,前期並不佔據優勢。不過,劉邦的軍事才能雖然無法與項羽相比,但劉邦善於使用人才,他重用蕭何、張良、陳平等謀士為他效力。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不被項羽重用的將領韓信,正是他出色的軍事才能使局面逆轉。在最後的垓下戰役中,劉邦贏了項羽,而項羽拒絕了屬下東渡烏江捲土重來的建議之後,他在烏江邊自盡,為楚漢戰爭畫上了句號。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國號漢。五月定都長安,西漢王朝誕生。

  與民休息(前202年-前141年)

  即休養生息政策

  與民休息也就是我們歷史上常說的「修養生息」政策

  休養生息政策指大動盪、或長期戰爭以後,統治者不搞勞民傷財、嚴刑峻法的統治,改以寬刑薄賦的政策,保養民力,增殖人口,以達到恢復和發展經濟、穩定統治的目的。休養生息政策自漢高祖開始,歷經幾代皇帝(惠帝、呂後、文帝、景帝),執行了六七十年。結果是「海內殷富,國力充實」。班固說:「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於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

  無為而治

  漢高祖稱帝后,有鑒於秦亡經驗,遂在政策上採取道家「黃老治術」、「無為而治」的理念。

  首先,採取「郡國制」,郡縣和封國並存。皇帝分封侯國和王國,其中侯國只享有封地內的稅收無軍事和行政權並受郡的管轄,而王國則擁有獨立的政治和軍事權力。另外,對內注意興修水利,減免賦稅,為恢復農業發展創造條件;對外則和親匈奴,維持邊區和平。漢朝這一系列政策大體維持了一時和平,但亦引致一系列問題,對內的輕徭薄賦政策,令地方上一些豪強勢力日大,形成土地兼併;對外則匈奴侵略日頻,威脅邊區和平。

  在執行這些政策之餘,漢高祖也對在楚漢相爭中有大功的異姓諸侯王們起了猜忌之心。韓信就是在這時候被蕭何用計被呂後處死,隨後彭越、英布等人也相繼被剷除。異姓諸侯王幾乎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劉姓諸侯王。劉邦在白馬之盟上對眾人說了一句話:「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劉邦在討伐英布叛亂時受傷,不治死亡。時為前195年。

  呂後專權

  漢高祖死後,政權漸漸被高祖皇后呂太后所掌握,繼位的太子漢惠帝因受到呂後的刺激,不理政事,惠帝死後,呂太后連立兩傀儡皇帝,並漸漸削弱劉氏,並封諸呂為王,掌權長達八年。這種局面一直到呂後死後,周勃和陳平奪禁軍權,斬殺呂產等人,才告消滅。

  文景之治

  呂太后死後,由於諸呂掌握兵權,而功臣更不滿呂氏專權,太尉周勃、丞相陳平施計奪取呂氏的兵權。由於漢高祖只餘下兩個兒子,朝臣以淮南王母家趙氏強橫,代王母家薄家善良,故以呂太后所立的傀儡皇帝非惠帝親生為由,迎立代王恆即帝位,是為漢文帝。他減輕人民的負擔,減輕刑罰,其子景帝即位後,也持續此種政策,因此歷史上將此時期稱為「文景之治」。文景二帝都是道家思想的推崇者,主張無為而治,休養生息。在此期間,國家穩定發展,國力大大增強。

  只是,景帝在位期間,聽取晁錯的意見,進行削藩。操之過急,結果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為此時期唯一的一次動亂,且為期不到一年,結果由周勃的兒子周亞夫所平定。七國之亂後,朝廷設法剝奪各個諸侯王的力量,加強中央集權。

  大漢盛世(前141年-前49年)

  對外戰爭

  西漢中期算是漢朝最強盛的時段。景帝死後,太子劉徹即位,即漢武帝,一上台便改「無為而治」的治國策略,對外三度攻匈奴,把匈奴驅逐至漠北地區、打通西域,造成「絲綢之路」;對內則實行「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力量;並召開「鹽鐵會議」將制鹽和制鐵的事業收為國有。但武帝對外的戰爭也是有代價的,武帝三打匈奴後繼續對匈奴攻伐,令匈奴邊患再次復燃;武帝時國家的稅收再次增加,同時武帝將刑罰也再次加嚴,武帝后期因此發生了一些暴亂;開銷甚大,因此創立「均輸」、「平准」官,與民爭利。另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成為了中國固有的文化潮流。

  武帝晚年,發表了著名的輪台之詔,這也表達了漢武帝對自己深刻的反省,國家也漸漸穩定下來,使漢武帝雖有亡秦之失卻無亡秦之禍。

  衰敗之象(公元前49年-公元9年)

  衰於元成

  宣帝於43歲時病死,太子漢元帝即位。元帝以後,豪強大地主兼併之風盛行,中央集權逐漸削弱,社會危機日益加深。加上漢成帝沉迷於溫柔鄉。王氏的權力愈來愈大,自王太后的親戚王鳳以來,全由王氏子侄出任大司馬大將軍,王氏在朝廷的勢力日漸鞏固。

  敗於哀平

  漢成帝死後,成帝皇后趙飛燕聯同太子合力排擠王氏。太子即位是為漢哀帝。把哀帝祖母傅太后及生母丁太后入主宮禁。大司馬王莽見大勢已去,向太皇太后王氏建議暫時退讓,結果王莽辭官回到新野新鄉封國。

  漢哀帝的「斷袖之癖」,讓漢朝逐漸衰弱。二十二歲的寵臣董賢拜為大司馬輔政。

  漢哀帝死後,王氏權力再起,此時,王莽以君子之姿逐漸干預朝政。最後,他殺孝平,廢孺子,於9年1月10日正式稱帝,改漢為新,西漢亡。

  西漢政區

  一級政區:郡(國)漢初年有60多個郡,2年共103郡、國。長官最初稱郡守,景帝時改稱太守。二級政區:縣(侯國、邑、道)邑是皇太后、公主所封的食邑;道是設在少數民族地區的縣級政區。公元2年,共有縣、侯國、邑、道等縣級政區1587個。萬戶以上的縣稱縣令,萬戶以下的縣稱縣長。行部(又稱刺史部):自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始在郡之上又設了13行部,每個行部管轄若干郡(國)。但此時的行部是監察區,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區。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