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年代如何過春節?志願軍在朝鮮用炮彈殼包餃子
導讀:慰問演出安排在晚上。下午,炊事班特意準備了白面和肉餡,大家一齊動手包餃子。沒有擀面杖,就用酒瓶子、炮彈殼代替。大家一邊吃著熱氣騰騰的餃子,一邊把敵人打的炮彈當「爆竹」聽。
南征北戰、戎馬倥傯的革命戰爭年代,過年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在幹啥?
重溫那一個個戰火紛飛的年節,感受紅軍將士把打勝仗當作新年禮物的豪情萬丈,看看抗日根據地裡新年軍民同樂晚會的魚水情深,聆聽北平城新年迎來新生的勝利交響,還有三八線上那個可愛的「鍋碗瓢盆協奏團」,你會發現,節日裡有光榮傳統在積澱,有鐵血軍魂在凝聚,有信仰之歌在傳唱……
春節又至,當我們盡情享受和平年代的喜慶祥和之時,不妨回眸歷史,從老一輩革命軍人身上感受那四海為家、一家不圓萬家圓的犧牲奉獻精神和樂觀主義豪氣!
土地革命時期
絕地反擊凱歌聲中度佳節
粟裕:「這天正是陰曆除夕,我們闖到土豪家,把土豪準備的年夜飯吃了個精光。吃飽喝足以後,我們離開大柏地,埋伏在石板道兩旁山上的樹林裡……」
1929年1月1日,湘贛兩省「會剿」軍總指揮部在萍鄉成立,調集6個旅約3萬兵力,準備分五路大舉進犯井岡山,發起第三次「會剿」。
此時,井岡山上的紅軍全部兵力只有6000餘人,是敵人的五分之一,且裝備低劣、彈藥不足。尤為嚴峻的是,紅軍的後勤補給日漸告罄,早有斷糧之虞。
中國人民志願軍文藝工作者深入前沿陣地為英雄們演出
1月14日,紅4軍主力3600餘人在毛澤東和朱德的率領下撤離井岡山,以期出擊贛南,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同時牽制敵人對井岡山的大舉進犯,進而粉碎「會剿」。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加之「沿途都是無黨無群眾的地方」,紅軍的行軍、宿營和偵察工作均十分困難。敵人很快就察覺到紅軍分兵作戰的意圖,贛軍4個旅隨即輪番追擊,緊咬不捨。此後半個月裡,紅4軍在經粵北南雄向贛南信豐、尋烏轉移途中,不斷遭到敵軍優勢兵力的前後包抄和突然襲擊。大庾、平頂坳、崇仙圩、圳下村四戰皆負,就連毛澤東、朱德也曾數度陷於敵軍包圍之中。
2月初,「追剿」軍第15旅旅長劉士毅得意洋洋地向「會剿」軍代總指揮何鍵報捷:朱毛部「自尋烏屬之吉潭圩附近被職旅給予重創後,即狼狽向項山羅福嶂逃竄」。還有幾天就要過春節了,正沉浸在喜悅中的劉士毅信心十足,命令全旅分路堵截追剿,「以絕根株」,準備領受蔣介石的嘉獎。
2月9日,正值農曆除夕,紅4軍主力進抵瑞金城北約60里的大柏地山區,而身後的劉士毅部窮追不捨,孤軍冒進,與紅軍相距僅有1天的路程。
大柏地附近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十餘里長的峽谷,四周山高林密,是個打伏擊的理想場所。擔任前衛的紅31團3營指戰員紛紛請戰,擊垮尾追敵軍。3營黨代表羅榮桓向朱、毛報告了這一建議,得到採納。毛澤東立即主持召開紅4軍前委擴大會議,決定利用大柏地山區的有利地形,以主要兵力埋伏在瑞金通往寧都大路兩側的高山茂林中,布成長形口袋陣,以一部分兵力引誘追兵進入伏擊圈,予以圍殲。
時任紅28團3連連長的粟裕曾回憶:「這天正是農曆除夕,我們闖到土豪家,把土豪準備的年夜飯吃了個精光。吃飽喝足以後,我們離開大柏地,埋伏在石板道兩旁山上的樹林裡。朱德同志安排一些人挑著擔子停在道上,裝作掉隊的人員,要他們見到敵人就向埋伏區裡跑。」但一直等到下午,敵人也沒有來。第二天是大年初一,紅軍繼續設伏。老天爺好像偏偏跟紅軍過不去,下起了毛毛雨,雨停後又刮起了風,風停了又下雨。紅軍指戰員們身上的衣服濕了干,干了又濕,渾身冰涼,冷透筋骨,直打哆嗦,但他們依舊趴在涼氣襲人的泥地和山石上,嚴陣以待。
八路軍官兵開展助民勞動,圖為幫老大娘挑水
在焦急的等待中,時間一分一秒地緩緩滑過,顯得格外漫長。下午3時許,劉士毅旅2個團被紅軍誘進了口袋陣。東、西兩側伏兵立即向後迂迴出擊,緊緊紮住「袋口」,然後發起猛攻。儘管紅4軍自下井岡山以來連戰不利,彈藥匱乏,身心疲憊,但全體指戰員抱定必勝之心,「用樹枝石塊,空槍與敵在血泊中掙扎」。朱德帶隊衝在前頭,就連平時很少摸槍的毛澤東也提槍帶著警衛排向敵軍陣地衝鋒。鏖戰至次日正午,殲滅劉士毅旅2個團大部,俘虜敵團長以下官兵800餘人,繳獲長短槍800餘支,重機槍6挺。劉士毅殘部潰敗贛州。
大柏地之戰,紅4軍絕地反擊,取得下井岡山以來的第一次大捷,為新春佳節平添了不少歡樂,並一舉扭轉了被動局面。親歷此戰的陳毅稱此役「為紅軍成立以來最有榮譽之戰爭」。
1933年夏,毛澤東重返大柏地,觸景生情,寫下了《菩薩蠻·大柏地》一詞:「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雨後復斜陽,關山陣陣蒼。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中國人民志願軍文藝工作者深入前沿陣地為英雄們演出
1月14日,紅4軍主力3600餘人在毛澤東和朱德的率領下撤離井岡山,以期出擊贛南,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同時牽制敵人對井岡山的大舉進犯,進而粉碎「會剿」。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加之「沿途都是無黨無群眾的地方」,紅軍的行軍、宿營和偵察工作均十分困難。敵人很快就察覺到紅軍分兵作戰的意圖,贛軍4個旅隨即輪番追擊,緊咬不捨。此後半個月裡,紅4軍在經粵北南雄向贛南信豐、尋烏轉移途中,不斷遭到敵軍優勢兵力的前後包抄和突然襲擊。大庾、平頂坳、崇仙圩、圳下村四戰皆負,就連毛澤東、朱德也曾數度陷於敵軍包圍之中。
2月初,「追剿」軍第15旅旅長劉士毅得意洋洋地向「會剿」軍代總指揮何鍵報捷:朱毛部「自尋烏屬之吉潭圩附近被職旅給予重創後,即狼狽向項山羅福嶂逃竄」。還有幾天就要過春節了,正沉浸在喜悅中的劉士毅信心十足,命令全旅分路堵截追剿,「以絕根株」,準備領受蔣介石的嘉獎。
2月9日,正值農曆除夕,紅4軍主力進抵瑞金城北約60里的大柏地山區,而身後的劉士毅部窮追不捨,孤軍冒進,與紅軍相距僅有1天的路程。
大柏地附近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十餘里長的峽谷,四周山高林密,是個打伏擊的理想場所。擔任前衛的紅31團3營指戰員紛紛請戰,擊垮尾追敵軍。3營黨代表羅榮桓向朱、毛報告了這一建議,得到採納。毛澤東立即主持召開紅4軍前委擴大會議,決定利用大柏地山區的有利地形,以主要兵力埋伏在瑞金通往寧都大路兩側的高山茂林中,布成長形口袋陣,以一部分兵力引誘追兵進入伏擊圈,予以圍殲。
時任紅28團3連連長的粟裕曾回憶:「這天正是農曆除夕,我們闖到土豪家,把土豪準備的年夜飯吃了個精光。吃飽喝足以後,我們離開大柏地,埋伏在石板道兩旁山上的樹林裡。朱德同志安排一些人挑著擔子停在道上,裝作掉隊的人員,要他們見到敵人就向埋伏區裡跑。」但一直等到下午,敵人也沒有來。第二天是大年初一,紅軍繼續設伏。老天爺好像偏偏跟紅軍過不去,下起了毛毛雨,雨停後又刮起了風,風停了又下雨。紅軍指戰員們身上的衣服濕了干,干了又濕,渾身冰涼,冷透筋骨,直打哆嗦,但他們依舊趴在涼氣襲人的泥地和山石上,嚴陣以待。
八路軍官兵開展助民勞動,圖為幫老大娘挑水
在焦急的等待中,時間一分一秒地緩緩滑過,顯得格外漫長。下午3時許,劉士毅旅2個團被紅軍誘進了口袋陣。東、西兩側伏兵立即向後迂迴出擊,緊緊紮住「袋口」,然後發起猛攻。儘管紅4軍自下井岡山以來連戰不利,彈藥匱乏,身心疲憊,但全體指戰員抱定必勝之心,「用樹枝石塊,空槍與敵在血泊中掙扎」。朱德帶隊衝在前頭,就連平時很少摸槍的毛澤東也提槍帶著警衛排向敵軍陣地衝鋒。鏖戰至次日正午,殲滅劉士毅旅2個團大部,俘虜敵團長以下官兵800餘人,繳獲長短槍800餘支,重機槍6挺。劉士毅殘部潰敗贛州。
大柏地之戰,紅4軍絕地反擊,取得下井岡山以來的第一次大捷,為新春佳節平添了不少歡樂,並一舉扭轉了被動局面。親歷此戰的陳毅稱此役「為紅軍成立以來最有榮譽之戰爭」。
1933年夏,毛澤東重返大柏地,觸景生情,寫下了《菩薩蠻·大柏地》一詞:「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雨後復斜陽,關山陣陣蒼。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抗日戰爭時期
陝甘寧軍民一家雙擁熱
群眾:「從來沒有見過軍隊給老百姓拜年,請老百姓吃飯的事,這還是第一次哩!」
1943年1月15日,陝甘寧邊區政府公佈了《擁護軍隊的決定》和《擁軍公約》,確定從1月25日到2月25日為「全邊區擁軍運動月」。10天後,八路軍留守兵團司令部、政治部一連發出《關於擁護政府愛護人民的決定》《關於擁政愛民運動月的工作指令》,確定從2月5日至3月4日為「擁政愛民運動月」。2月1日,八路軍留守兵團又在延安《解放日報》上公佈了人民軍隊歷史上第一個《擁政愛民公約》。就這樣,在軍地雙方的相互推動和配合下,擁政愛民、擁軍優抗的群眾運動在陝甘寧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了。
時值新春佳節,有的部隊組織了新年軍民同樂晚會,大家歡聚一堂,熱鬧非凡,關係融洽。各地駐軍領導親自帶領幹部戰士向當地政府和居民拜年,給抗屬和群眾發放賀年片和慰問品、寫春聯,邀請鄰近黨政機關人員及居民家長來部隊駐地聚餐。在部隊送給群眾的賀年片上,一面印著「恭賀新禧」4個字,一面印著「擁政愛民十大公約」;在送給抗屬的賀年片上則寫著:「你們的兒子、兄弟出門抗日,我們就像你們的子弟一樣,有什麼事情要做的話,我們一定盡力幫助。」群眾都說:「從來沒有見過軍隊給老百姓拜年,請老百姓吃飯的事,這還是第一次哩!」
有的部隊還組成檢查組,挨家訪問,開展清查舊案和賠償還物活動,將歷年借用群眾的東西,不分大小,一一登記。原物還在的,歸還原物,已損壞或遺失的,則以實物或現金按價賠償。八路軍385旅建的幾個鹽池,在生產中曾發生與群眾爭利等行為。在清查舊案中,旅政委甘渭漢親自帶著有關同志登門向當地政府和群眾賠禮道歉,並賠償了損失。老百姓稱讚道:「想不到天下還有這樣好的軍隊。」隴東地區的土豪鄉紳也欽佩地說:「八路軍真是愛民如子,就拿賠東西這一點來說,真是出乎意料,老百姓做夢也想不到有這樣的事。」
與此同時,陝甘寧邊區各級政府和群眾也開展了大規模的擁軍優抗活動。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就親臨南泥灣,慰問在那裡生產勞動的官兵。許多政府機關給部隊贈送錦旗、慰問品,開展慰問演出;給抗日軍人家屬、烈屬送年禮,貼春聯,請吃飯;許多老百姓也帶著子女,穿著新衣服,到部隊拜年,並給部隊贈送錦幛;有的商人還舉行義賣。《毛澤東年譜》中是這樣記載的:「2月5日,農曆正月初一,延安群眾敲鑼打鼓,扭起秧歌,到毛澤東住處拜年。毛澤東看新秧歌劇《兄妹開荒》演出時,稱讚說:這還像個為工農兵大眾服務的樣子。毛澤東在同前來拜年的幹部和群眾代表談話時,問大家能不能做到『耕三余一』,並指出在大生產運動中主要是把勞動力組織起來,搞變工互助。」
平津戰役期間,某部把入城規則製成圖片掛在背包上,邊行軍邊學習
雙擁運動極大地密切了軍政軍民關係,使邊區軍民達到了空前的團結,有效地保障了對敵鬥爭與生產運動的勝利。同年10月1日,毛澤東在為中共中央起草的《關於減租、生產、擁政愛民及宣傳十大政策的指示》中指出:「各根據地黨委和軍政領導機關,應準備於明年陰曆正月普遍地、無例外地舉行一次擁政愛民和擁軍優抗的廣大規模的群眾運動」「以後應於每年正月普遍舉行一次」。自此,雙擁運動在各個根據地逐步開展起來,並成為我們的優良傳統。
解放戰爭時期
不擾市民北平城外學禮節
莫文驊:「我們進城,是代表我黨、我軍進城的。」「對北平城內的一切工商業市政文化、名勝古跡、國家倉庫、財產物資及一切公共設施,只准看管,不得動用;只准保護,不得破壞;空手進,空手出,切實做到秋毫無犯。」
1949年1月22日,傅作義正式接受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的條件。當天,國民黨軍開始陸續撤離北平城,到指定地點聽候改編。
解放軍原本計畫於29日進入北平接防,但考慮到這天正巧是農曆正月初一,為了不打擾北平市民過年,決定推遲兩天,由第41軍擔任警備北平的任務,進城與傅軍交接防務。
警備北平的任務非同一般。政委莫文驊從政治工作的角度,闡述了這次進城的重要意義:「我們進城,是代表我黨、我軍進城的,因此,我們政策紀律之好壞,不僅是我一個軍,而是全黨全軍對國內國際有極大影響。」「我全軍幹部戰士,對北平城內的一切工商業、市政文化、名勝古跡、國家倉庫、財產物資及其一切公共設施,只准看管,不得動用;只准保護,不得破壞;空手進,空手出,切實做到秋毫無犯。」
平津戰役期間,某部把入城規則製成圖片掛在背包上,邊行軍邊學習
雙擁運動極大地密切了軍政軍民關係,使邊區軍民達到了空前的團結,有效地保障了對敵鬥爭與生產運動的勝利。同年10月1日,毛澤東在為中共中央起草的《關於減租、生產、擁政愛民及宣傳十大政策的指示》中指出:「各根據地黨委和軍政領導機關,應準備於明年陰曆正月普遍地、無例外地舉行一次擁政愛民和擁軍優抗的廣大規模的群眾運動」「以後應於每年正月普遍舉行一次」。自此,雙擁運動在各個根據地逐步開展起來,並成為我們的優良傳統。
解放戰爭時期
不擾市民北平城外學禮節
莫文驊:「我們進城,是代表我黨、我軍進城的。」「對北平城內的一切工商業市政文化、名勝古跡、國家倉庫、財產物資及一切公共設施,只准看管,不得動用;只准保護,不得破壞;空手進,空手出,切實做到秋毫無犯。」
1949年1月22日,傅作義正式接受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的條件。當天,國民黨軍開始陸續撤離北平城,到指定地點聽候改編。
解放軍原本計畫於29日進入北平接防,但考慮到這天正巧是農曆正月初一,為了不打擾北平市民過年,決定推遲兩天,由第41軍擔任警備北平的任務,進城與傅軍交接防務。
警備北平的任務非同一般。政委莫文驊從政治工作的角度,闡述了這次進城的重要意義:「我們進城,是代表我黨、我軍進城的,因此,我們政策紀律之好壞,不僅是我一個軍,而是全黨全軍對國內國際有極大影響。」「我全軍幹部戰士,對北平城內的一切工商業、市政文化、名勝古跡、國家倉庫、財產物資及其一切公共設施,只准看管,不得動用;只准保護,不得破壞;空手進,空手出,切實做到秋毫無犯。」
之後,第41軍展開了為期一周的政策紀律教育。各師團層層動員,教育方法「八仙過海,各顯神通」。121師採取「政策點名」的形式,把全師官兵集合在操場上,念一個名字,提問一條政策紀律,要求對答如流。戰士們把警備城市的政策紀律寫在小紙片上,貼在槍托上,以便隨時背誦。123師則採取「評入城資格」的做法,從師長、政委到炊事員、駕駛員,一個一個評,誰不夠條件,就不能入城執行任務。
莫文驊回憶:就在我們準備進城的時候,總部來電,稱傅作義的部隊撤離時,為了給市民留下好印象,盡量約束部隊不搞破壞活動。我接到電話後,即對參謀長李福澤等人說,「好哇,他們預先給我們敲了警鐘,立即通報各師,要求部隊以更加嚴明的政策、紀律,讓北平市民認識我們解放軍。」
121師買來白布,扯成嶄新的背包帶和綁腿,分發給每名戰士。戰士們想出一種新的打背包方法,用竹棍綁成一個五星架,把背包往上一擱,既方便又美觀。122師也是一派繁忙景象,烙高粱麵餅的,買青菜的,打油的,稱鹽的,準備馬草的,好不熱鬧。123師抓緊時間進行禮節教育,戰士們演習走方隊,操正步,幹部則練習騎馬入城。官兵們表示:我們進城要走出軍威來,讓人們看看我們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
2月3日,農曆正月初六,天空格外晴朗,人民解放軍舉行了隆重的入城式。一家外國通訊社當天發出的電稿是:「中國解放軍入城,規模空前未有,士氣十分高漲,裝備異常精良,實為一支強大的有戰鬥力的部隊。」
抗美援朝時期
鍋碗瓢盆坑道奏響迎春曲
高玉坤:在朝鮮,文工團被稱為「協奏團」。過年了,我們慰問戰友,演唱隊乾脆就叫「鍋碗瓢盆協奏團」吧。
1953年,朝鮮戰爭進入第四個年頭,停戰談判也已斷斷續續地進行了16個月,交戰雙方在「三八線」附近地區仍處於相持狀態。這時,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7軍第140師駐守在朝鮮臨津江西岸馬良山一線陣地,執行防禦作戰任務。
還有1個星期就要過春節了,140師後方指揮部的王德民、楊兆富、尹純志等幾個幹事商量如何來慶祝勝利,歡度新春佳節。最終,大家決定組織一個小演唱隊,搞台晚會,以表現志願軍戰士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很快,一個由幹事、文化教員、會計等十幾名男女同志組成的演唱隊就成立了。楊兆富曾當過師宣傳隊的分隊長,算是「業內人士」,便自告奮勇擔任演唱隊的導演兼指揮。可是演唱隊除了1架手風琴、1把胡琴和4個口琴外,再沒有其他樂器了。在戰火紛飛的山溝裡,到哪裡去找樂器呢?大家就開動腦筋,就地取材,尋找代用品。於是,酒瓶、飯鍋、洗臉盆、飯碗都變成了「樂器」。
保衛幹事高玉坤提議:在朝鮮,文工團被稱為「協奏團」。過年了,我們慰問戰友,演唱隊乾脆就叫「鍋碗瓢盆協奏團」吧。大伙齊聲稱讚。
2月13日,農曆大年三十。「鍋碗瓢盆協奏團」獲批前往十幾里外的師前方指揮部注乙洞慰問演出。王德民回憶:機關的同志都知道了,組織幹事王家凱還在坑道口等著我們。進入坑道和同志們互相問候一番,馬上就要開飯了,我和王家凱、高玉坤去伙房打飯。伙房安置在山坡上的一片杉樹林中,已有幾人在等著打飯,就在這時,只聽匡的一聲,一發炮彈打塌了杉樹枝搭的棚子,一頭扎進飯鍋裡。大家趕快臥倒,等了好半天也沒爆炸,原來是個啞彈。高玉坤同志笑著說:「我們還沒完成任務,馬克思不同意我們到他那裡去報到。」
演出安排在晚上。下午,炊事班特意準備了白面和肉餡,大家一齊動手包餃子。沒有擀面杖,就用酒瓶子、炮彈殼代替。大家一邊吃著熱氣騰騰的餃子,一邊把敵人打的炮彈當「爆竹」聽。
晚上,「鍋碗瓢盆協奏團」在師作戰室旁邊的一個「大廳」裡演出。師長黎原、政委趙平等領導也親臨現場觀看這場別開生面的除夕晚會。儘管演出的場地和器材都十分簡陋,節目也不是很多,但個個精彩,既有合唱《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也有獨唱朝鮮民歌《阿里郎》、蘇聯歌曲《喀秋莎》,還有廣東民樂《步步高》等。台上演得格外賣力,台下笑語歡聲,演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上,志願軍將士正是以這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迎來了最終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