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吳健雄:以中國人的身份參與「曼哈頓計畫」
吳健雄到達美國加州舊金山,原本計畫一周後就繼續東行,到密執安大學去入學,不料這一停留,竟使她改變計畫安排,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留了下來。
伯克利分校當時聚集了一批年輕而又具頂尖水準的物理學家,如發明和建造迴旋加速器的勞倫斯,還有後來被稱為「原子彈之父」的理論物理學家奧本海默。吳健雄在伯克利的表現是出類拔萃的,她的勤奮與聰慧讓人刮目相看。1940年吳健雄順利通過博士論文答辯。先後任教於美國史密斯學院、普林斯頓大學。
1942年6月,一個被稱為「曼哈頓」的原子彈製造計畫正式開始。這個在美國開始並改變人類歷史的科學計畫,集合了當時同盟國許多第一流的科學家。在這些投身計畫的科學精英中,也有一位傑出的中國物理學家,那就是吳健雄。1944年3月開始,吳健雄進入哥倫比亞大學任資深科學家,並且獲特殊的保密許可,以一個外國人的身份,參加當時美國最高機密的、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畫」。
一個初到美國不過幾年,不具備美國國籍的中國人,憑什麼得到特殊的保密許可,參加如此機密的一個國防科學計畫的核心工作?
原來,吳健雄在原子核物理研究上,一開始便有極其重要的成就。
吳健雄曾經獨立地在鈾原子核分裂產物碘中,觀察並且確定出兩種放射性惰性氣體氙的半衰期、放射數量和同位素數量。吳健雄的工作使得由東岸回來的西格裡大為激賞,認為她已經是可以獨立做出一流工作的實驗物理學家。
奧本海默對於吳健雄在核分裂方面的深刻認識,也十分清楚,每次開會討論核分裂及原子彈相關問題時,他總是會說:「去叫吳小姐來參加,她知道所有關於中子吸收截面的知識。」
吳健雄的加入,她關於鈾原子核分裂後產生的氙氣對中子吸收橫截面的研究成果,對於「曼哈頓計畫」的順利進展,產生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
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的一個沙漠中,人類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它驚人的威力,使人目盲的閃光和巨大的蘑菇狀雲層,象徵一個新時代的降臨。三個星期後,投在日本廣島和長崎的兩顆原子彈,終於促成了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有人認為,吳健雄對「曼哈頓計畫」的貢獻,對中國有著難以估量的重大貢獻。因為,日本的提早投降,使得中國戰場上少犧牲了不計其數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