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偉曾計畫刺殺袁世凱 在青島請康有為吃餛飩
「有我溥偉在,大清就不會亡!」據傳這是溥偉在朝堂上,當著百官的面立下的誓言。彼時,武昌起義已經爆發,這位小恭親王溥偉是內外交困之際少有的幾個主戰官僚。可沒幾天後,清帝溥儀還是下達了遜位的詔書,這等於宣告清帝國終結。不知當時溥偉作何感想 ,他沒能去前線帶兵平叛,也沒有在後宮剷除奸臣袁世凱,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在這退位詔書上簽字,然後跑到了青島……
溥偉,是清末民初政壇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今天的《發現青島》,我們就來聊聊有關他的故事。
溥偉祖父是大名鼎鼎的奕訢
溥偉,字紹原,其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恭親王奕訢。
奕訢是晚清政壇上響噹噹的人物,他主持洋務運動,推進多項改革措施,為政張弛有道。有一類野史中還說他一度是皇帝候選人,如《清稗瑣綴》云:「前清家法,鑒於理親王之禍,自康熙後,即不立東宮。然阿哥等之簡在帝心,將付大統者,輒密書其名,藏之正大光明殿匾額內。蓋恐玉幾末命,倉猝非常,有所舛誤也。宣宗倦勤時,以恭王奕訢最為成皇所寵,嘗預書其名,置殿額內。有內監在階下窺伺,見末筆甚長,疑所書者為奕訢,故其事少聞於外。宣宗知而惡之,乃更文宗。」在這場皇儲爭奪戰中,勝出的是咸豐,奕訢只落得個恭親王的名號。
終咸豐一朝,奕訢都沒受重用,皇帝當然還記著當年的奪儲之恨。咸豐去世後,慈禧找到了奕訢,二人聯手發動辛酉政變,處死了肅順等顧命大臣,奕訢這才在政治上嶄露頭角。但他依然受到慈禧的猜忌,一度被貶,鬱鬱寡歡,即使在他風光之時,很多改革措施也受到頑固勢力阻撓,難以開展。可以說,奕訢在政治上始終是不順的。
晚年的奕訢生活上也頻受打擊,連遭三次白髮人送黑髮人的不幸,臨終時唯一在世的次子載瀅亦不在床前,因同治七年(1868年)奉兩宮太后諭旨,載瀅過繼給八弟鍾郡王承襲貝勒銜了。待英武一世,有「鬼子六」之稱的恭親王奕訢撒手人寰之際,身邊空空蕩蕩無子無孫。
大喪之後,慈禧諭旨,令載瀅長子溥偉回歸本支,承襲鐵帽子恭親王爵位。自此,18歲的溥偉成了親王,比他生父載瀅的爵位還高幾級。這就是溥偉的家世背景,從18歲就登上親王寶座上來看,他的人生目前一帆風順。有人認為,自此,躊躇滿志的溥偉自以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追根究源,他日後諸多荒唐、愚蠢、狂妄之行 ,皆發端於此時此刻的自命不凡。
曾計畫用白虹刀殺袁世凱
和一般的八旗子弟相比,溥偉還是有些能耐的,這從他的政治見解中可以看出端倪,人人都認為袁世凱忠君愛國的時候,他就看出了其中的貓膩,他直截了當地把袁世凱比作「司馬」,當年司馬昭以下犯上,欺負曹氏孤兒寡母,現在的隆裕太后和溥儀就是孤兒寡母,袁世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按清制,王爺去世,其生前所獲御賜的重要物品須上交朝廷,待承襲人選定之後,朝廷再如數發還。溥偉承襲恭親王爵位之後,朝廷發還恭王府先前上交的三件物品。龍翔、泉明所著《最後的皇族》一書中對這三件寶貝都有點評,其一是咸豐三年賞賜奕訢的金桃皮鞘白虹刀;其二是咸豐離京赴承德時寫給奕訢的「密諭」;其三是奕訢當閱兵大臣時咸豐賞賜的御用紫寶石黃絲腰帶。
對「密諭」的傳聞最離奇,說「密諭」是咸豐親筆所書,上寫著「准奕訢得承製拜封,便宜行事;並准其世世子孫亦得承製,便宜行事」。其實所傳純屬杜撰。恭親王確在咸豐年恩賞鐵帽子王,但那是咸豐賓天之後兩宮太后的恩賞,與咸豐無關。「便宜行事」更是「戲文」,慢說清朝皇帝不會讓下屬「便宜行事」,任哪一朝皇帝也不會如此。
真正的「密諭」有案可查,其實就是咸豐離開皇宮赴承德時,寫給奕訢的一張便條,上邊連印都沒用,其文是「和碩恭親王奕訢及其留京諸臣:此次北巡,因出有因,行事倉促,朕未能與爾等細商守城之事宜,今特發明諭,奕訢駐圓明園善緣庵,專辦撫局,不必親見夷使,也不必進住城中,以免不測」。這張便條連奕訢住哪兒和不準直接見洋人都規定得死死的,哪裡有一絲「便宜行事」的影子?
三件遺物發還恭王府歸溥偉所有後,溥偉最看重的是金桃皮鞘白虹刀,白天把玩,晚上掛於床頭,還乘慈禧賞戲的時候學了幾個架勢,念熟幾句道白,比如擺出手握刀柄的架勢,口念「上方寶劍在此,爾等聽命」。還有一說,這把刀上刻著「此刀曾斬天下第一忠臣」,這「忠臣」就是史可法。其實,見過此刀的溥偉次子毓嶦介紹,此刀長不足一米,寬不過兩寸,形不出眾貌不驚人,與尋常之刀並無二致。毓嶦還介紹,包括此刀在內的三件「寶物」,均於1945年倉皇逃命時丟失在通化大粟子溝了。
這把白虹刀還跟當年曹孟德的七星寶刀有一拼,差點成為行刺的利器。有一回,載灃、溥偉叔侄議事,溥偉大發宏論,說袁世凱就是曹操轉世。此宏論一出,攝政王載灃連連點頭,起身問計,溥偉立獻一計,說可效當年康熙帝除鰲拜之法,在龍案前擺一缺腿椅子,然後上諭「賜坐」,待他一坐,勢必失禮,接下來就辦他君前失禮之罪。載灃搖頭連稱:「不妥、不妥。」因為載灃知曉溥偉所述系坊間傳聞,大清律上的「君前失禮」也不為大過,無非罰幾個月的俸祿而已。接下來溥偉又獻一策 ,說自己手中有咸豐帝御賜的金桃皮鞘白虹刀,待袁世凱上朝之際,他揮刀斬之,為朝廷除去禍害。殺袁世凱心切的載灃明知大清朝並無上方寶劍先斬後奏之事,但快刀斬亂麻,殺了袁世凱再說的法子正中下懷。於是連誇:「此計甚妙,此計甚妙。」
然而,待攝政王就此徵詢軍機大臣張之洞的意見時,頓時驚出一身冷汗。張之洞說:「我亦痛恨袁賊 ,無時無刻不想替先帝報仇。但朝廷三十六鎮軍丁,袁世凱手握六鎮,而這六鎮均為北洋雄兵,駐防直隸,拱守京畿。倘若誅殺了袁世凱,六鎮雄兵造反,朝廷何以應對?」攝政王載灃無言以對,如此,與溥偉商定的誅袁計謀只好作罷。
曾計畫用白虹刀殺袁世凱
和一般的八旗子弟相比,溥偉還是有些能耐的,這從他的政治見解中可以看出端倪,人人都認為袁世凱忠君愛國的時候,他就看出了其中的貓膩,他直截了當地把袁世凱比作「司馬」,當年司馬昭以下犯上,欺負曹氏孤兒寡母,現在的隆裕太后和溥儀就是孤兒寡母,袁世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按清制,王爺去世,其生前所獲御賜的重要物品須上交朝廷,待承襲人選定之後,朝廷再如數發還。溥偉承襲恭親王爵位之後,朝廷發還恭王府先前上交的三件物品。龍翔、泉明所著《最後的皇族》一書中對這三件寶貝都有點評,其一是咸豐三年賞賜奕訢的金桃皮鞘白虹刀;其二是咸豐離京赴承德時寫給奕訢的「密諭」;其三是奕訢當閱兵大臣時咸豐賞賜的御用紫寶石黃絲腰帶。
對「密諭」的傳聞最離奇,說「密諭」是咸豐親筆所書,上寫著「准奕訢得承製拜封,便宜行事;並准其世世子孫亦得承製,便宜行事」。其實所傳純屬杜撰。恭親王確在咸豐年恩賞鐵帽子王,但那是咸豐賓天之後兩宮太后的恩賞,與咸豐無關。「便宜行事」更是「戲文」,慢說清朝皇帝不會讓下屬「便宜行事」,任哪一朝皇帝也不會如此。
真正的「密諭」有案可查,其實就是咸豐離開皇宮赴承德時,寫給奕訢的一張便條,上邊連印都沒用,其文是「和碩恭親王奕訢及其留京諸臣:此次北巡,因出有因,行事倉促,朕未能與爾等細商守城之事宜,今特發明諭,奕訢駐圓明園善緣庵,專辦撫局,不必親見夷使,也不必進住城中,以免不測」。這張便條連奕訢住哪兒和不準直接見洋人都規定得死死的,哪裡有一絲「便宜行事」的影子?
三件遺物發還恭王府歸溥偉所有後,溥偉最看重的是金桃皮鞘白虹刀,白天把玩,晚上掛於床頭,還乘慈禧賞戲的時候學了幾個架勢,念熟幾句道白,比如擺出手握刀柄的架勢,口念「上方寶劍在此,爾等聽命」。還有一說,這把刀上刻著「此刀曾斬天下第一忠臣」,這「忠臣」就是史可法。其實,見過此刀的溥偉次子毓嶦介紹,此刀長不足一米,寬不過兩寸,形不出眾貌不驚人,與尋常之刀並無二致。毓嶦還介紹,包括此刀在內的三件「寶物」,均於1945年倉皇逃命時丟失在通化大粟子溝了。
這把白虹刀還跟當年曹孟德的七星寶刀有一拼,差點成為行刺的利器。有一回,載灃、溥偉叔侄議事,溥偉大發宏論,說袁世凱就是曹操轉世。此宏論一出,攝政王載灃連連點頭,起身問計,溥偉立獻一計,說可效當年康熙帝除鰲拜之法,在龍案前擺一缺腿椅子,然後上諭「賜坐」,待他一坐,勢必失禮,接下來就辦他君前失禮之罪。載灃搖頭連稱:「不妥、不妥。」因為載灃知曉溥偉所述系坊間傳聞,大清律上的「君前失禮」也不為大過,無非罰幾個月的俸祿而已。接下來溥偉又獻一策 ,說自己手中有咸豐帝御賜的金桃皮鞘白虹刀,待袁世凱上朝之際,他揮刀斬之,為朝廷除去禍害。殺袁世凱心切的載灃明知大清朝並無上方寶劍先斬後奏之事,但快刀斬亂麻,殺了袁世凱再說的法子正中下懷。於是連誇:「此計甚妙,此計甚妙。」
然而,待攝政王就此徵詢軍機大臣張之洞的意見時,頓時驚出一身冷汗。張之洞說:「我亦痛恨袁賊 ,無時無刻不想替先帝報仇。但朝廷三十六鎮軍丁,袁世凱手握六鎮,而這六鎮均為北洋雄兵,駐防直隸,拱守京畿。倘若誅殺了袁世凱,六鎮雄兵造反,朝廷何以應對?」攝政王載灃無言以對,如此,與溥偉商定的誅袁計謀只好作罷。
「有我溥偉在,大清就不會亡」
雖然沒能殺了袁世凱,但在溥偉的活動下,清廷還是掀起了一波討袁浪潮。最終,清廷還是讓袁世凱回鄉「養病」,將北洋軍權收回。
可造化弄人,袁世凱「送走」沒多久,1911年10月 ,武昌城頭就打響了推翻帝制的槍聲,江南驟變。少了袁世凱的朝廷不知所措,無計可施。打吧,哪個掛帥?北洋諸鎮能否靠得住?撫吧,又是哪個前往?等等問題,讓原本就胸無機謀的攝政王載灃徹夜難眠。北洋諸鎮和朝廷中的袁氏故舊,提出了請袁世凱回京主持大局的主張。
攝政王載灃明知請神容易送神難,可形勢逼人,只能孤注一擲。於是,聖諭出京,召袁勤王。回到北京的袁世凱集軍、政大權於一身,迅速調兵遣將,卻又緩進慢行 ,一邊把朝廷玩弄於股掌之上,一邊則讓革命軍成了他的提線木偶,用北洋諸鎮要挾武昌,又用武昌逼迫朝廷,他則從朝廷獲利,從武昌獲名。
在此期間,一批滿族高幹子弟組建了宗社黨,溥偉就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之一,除此之外,還有善耆、良弼等人物。李楊在《宗社黨:故國與「敵國」》一文中稱,當時,為了擴大扶清的力量,良弼極力拉攏馮國璋等「感念」清朝舊恩的北洋系將領,四處糾結滿族軍人,不停召集會議,發表議論 。他常以在北京發動軍隊暴動為恐嚇手段,威脅清廷主張共和的一派以及袁世凱一幫人。當袁世凱以內閣全體辭職要挾清廷接受退位條件時,宗社黨主張批准袁內閣辭職,另組皇族戰時內閣,由「素以知兵名」的良弼任總司令,準備孤注一擲與革命軍決戰。
形勢焦灼時刻,革命黨人彭家珍的一枚炸彈讓宗社黨土崩瓦解。1912年1月26日晚,他求見良弼,卻被告知不在,只得在府門外徘徊。忽然看一簇人馬到來,彭家珍從報上認得,下轎正要進門之人就是良弼。他二話沒說,上前就扔出一枚炸彈,自己被當場炸死,良弼在醫院中呻吟兩日,最終不治。良弼的死給了清廷沉重一擊,本來主戰的宗社黨,一下子作鳥獸散了。
此後,主戰力量日漸衰微,溥儀在《我的前半生》裡回憶說:「隆裕太后召集的第一次御前會議,會上充滿了忿恨之聲。溥偉也有一篇日記做了一些記載,內容都差不多。其中的一次會議是這樣開的——太后問:『你們看是君主好還是共和好?』又說:『我何嘗要共和 ,都是奕劻跟袁世凱說的,革命黨太厲害,咱沒槍炮沒軍餉,打不了這個仗。我說不能找外國人幫忙嗎?他們說去問問。過了兩天說問過了,外國人說攝政王退位他們才幫忙。』溥偉忿紛地說:『攝政王不是已退位了嗎?怎麼外國人還不幫忙?這顯然是奕劻欺君罔上!』……溥偉就請求:『太后和皇上賞兵去報國。』太后轉過頭問一直不說話的軍咨府大臣載濤:『載濤你管陸軍,知道我們的兵力怎麼樣?』『奴才練過兵,沒打過仗,不知道。』」正是載濤這句含糊其辭的回答,讓隆裕徹底放棄了抵抗的想法。
1月30日午後,有人急匆匆來給溥偉報信,說,「頃得密信,趙秉鈞等密請袁世凱將諸皇族盡驅入宮,以兵守禁城,俟共和告成再說,又有派遣軍隊,護衛各府,名曰保護,實監其出入之謀。」(溥偉《讓位御前會議日記》)彼時,溥偉、善耆等人感到自身安全受到威脅,遂決定逃離北京。據說,溥偉那句「有我溥偉在,大清就不會亡」,就是在臨走時說的。特約撰稿/田野
1912年2月,剛剛到達青島的溥偉才32歲。他的到來,讓這裡此起彼伏的復辟狂熱,達到了一個新的頂峰。在此後的二十四年裡,他無時無刻不想著恢復大清昔日的榮光,製造了一起又一起,看似宏大實則微弱的復辟事件。
直到1936年,溥偉在長春的一家旅店去世,他的復辟夢還是完全沒有實現的跡象,那句「有我溥偉在,大清就不會亡」只不過增加後人的一點談資罷了。
溥偉在青島策劃「癸丑復辟」
1912年1月,清朝的王公貴族紛紛逃出北京城,大清確實氣數已盡了。
上海和天津的外國租界,德國人統治下的青島 ,日本人統治下的旅順、大連等地,是他們的出逃地點,而以青島尤眾。據島城著名文史專家魯海統計,當時來青島的清朝縣官級以上官員有120多位,而親王僅有溥偉和慶親王奕劻兩位。據說,2月,溥偉攜帶幾十萬兩白銀來到青島,曾建了一座恭王府邸於會前灣畔,即今文登路小學東側,30多年前被拆除了。
滿清遺老雲集青島 ,讓溥偉一度認為復國大事可成。據青島市十大藏書家 、市博物館原副館長王桂雲先生介紹,僅1913年春,溥偉就聯絡了在青島和外地的清朝遺宦有:劉廷琛、胡嗣瑗、於式枚、陳詒重、胡思敬、勞乃宣、王寶田、溫肅等人,確定爭取北洋軍閥馮國璋和辮帥張勳,企圖拉攏馮、張合二而一的兵力來實現復辟,一舉恢復清室。由於這年為農曆癸丑年,故這次復辟被稱為「癸丑復辟」。
復辟少不了軍隊支持,單憑一幫文人弄不出動靜。馮國璋時任直隸總都,駐軍天津,擁護清室,時有胡嗣瑗任秘書長,於是曾任前清御史的溫肅前往遊說,在胡嗣瑗的安排下,馮國璋親自接見,並表示同意復辟,只要張勳領先起兵,自當響應。而對張勳的策動,乃是由劉廷琛親自出馬。他們都是江西老鄉,並是清季同僚,平日張勳對劉特別佩服,劉起初對張勳的政治態度還不摸底,後來通經過幾個往復,復辟之議乃定。
直到1936年,溥偉在長春的一家旅店去世,他的復辟夢還是完全沒有實現的跡象,那句「有我溥偉在,大清就不會亡」只不過增加後人的一點談資罷了。
溥偉在青島策劃「癸丑復辟」
1912年1月,清朝的王公貴族紛紛逃出北京城,大清確實氣數已盡了。
上海和天津的外國租界,德國人統治下的青島 ,日本人統治下的旅順、大連等地,是他們的出逃地點,而以青島尤眾。據島城著名文史專家魯海統計,當時來青島的清朝縣官級以上官員有120多位,而親王僅有溥偉和慶親王奕劻兩位。據說,2月,溥偉攜帶幾十萬兩白銀來到青島,曾建了一座恭王府邸於會前灣畔,即今文登路小學東側,30多年前被拆除了。
滿清遺老雲集青島 ,讓溥偉一度認為復國大事可成。據青島市十大藏書家 、市博物館原副館長王桂雲先生介紹,僅1913年春,溥偉就聯絡了在青島和外地的清朝遺宦有:劉廷琛、胡嗣瑗、於式枚、陳詒重、胡思敬、勞乃宣、王寶田、溫肅等人,確定爭取北洋軍閥馮國璋和辮帥張勳,企圖拉攏馮、張合二而一的兵力來實現復辟,一舉恢復清室。由於這年為農曆癸丑年,故這次復辟被稱為「癸丑復辟」。
復辟少不了軍隊支持,單憑一幫文人弄不出動靜。馮國璋時任直隸總都,駐軍天津,擁護清室,時有胡嗣瑗任秘書長,於是曾任前清御史的溫肅前往遊說,在胡嗣瑗的安排下,馮國璋親自接見,並表示同意復辟,只要張勳領先起兵,自當響應。而對張勳的策動,乃是由劉廷琛親自出馬。他們都是江西老鄉,並是清季同僚,平日張勳對劉特別佩服,劉起初對張勳的政治態度還不摸底,後來通經過幾個往復,復辟之議乃定。
王桂雲先生稱,當時在青島策劃復辟的人中,奔走最力、接觸面最廣的是陳詒重。在他《郇廬詩集》(稿本)裡,有他們搞復辟活動的記述。這次復辟還沒有舉事就宣告失敗,因為復辟計畫被袁世凱提前獲得了。原來溥偉還派胡思敬去拉攏兗州鎮守使田中玉、駐濟南的陸軍第五師師長張懷芝 、駐揚州的第二軍軍長徐寶山等人共同舉事。胡思敬等向田中玉進行策動時,田中玉假意答應,私下報卻報告了山東都督靳雲鵬,靳雲鵬「遽飛電告世凱」。袁世凱一面下令斷濟兗鐵路,阻張勳;另一面電令馮國璋「悉力堵截」。
此外,袁還對在青島諸人進行偵察,並且派瑞臣及錢錫霖到青島,要溥偉回京。溥偉手中沒有一兵一卒,各處人馬又被袁世凱所掌握,只得放棄了這次復辟計畫。
1915年12月11日,袁世凱稱帝,身在旅順的肅親王善耆(和溥偉同為宗社黨成員)認為復辟的時機再次成熟,便開始緊鑼密鼓地活動。他計畫,由遼寧千山的部隊點起討袁烽火,與巴布扎布的蒙古軍隊合力拿下北京,建立一個「包括內外蒙古、滿洲三省和華北為一體」的大王國,然後請溥儀即位。據李楊描述,為了計畫成功,善耆動用了全部家財,把自己所有的農田、森林、金礦、牧場、煤礦都抵押了出去,向日本財閥借款100萬日元,用這筆經費,招募了大量土匪,進行軍事訓練,磨刀霍霍,躊躇滿志。1916年2月,溥偉在青島受到升允自東京送來的密函,信中敘述升允在日本聯絡上層力量支持復辟活動。見此信,溥偉和善耆加快了復辟步伐,並預謀6月中旬在遼南一帶舉事。不料,6月6日,袁世凱暴斃,日本政府隨之改變了對華政策,將宗社黨軍隊和蒙古騎兵解散,遼南舉事落空。此次失敗,不僅讓善耆的精神備受打擊,也導致其傾家蕩產,失去了東山再起的財力。1922年2月,善耆病死,溥偉復辟清室也成為泡影。
會見亨利王子,請康有為吃餛飩
除了為復辟日夜奔波之外,溥偉也有自己的其他生活。隨著年齡的增長,復辟計畫一天天變得渺茫,這種生活多少有些悲傷的色彩在裡面。
在衛禮賢(德國傳教士理查德·威廉)的《中國心靈》中,專門有一章講述了他在青島結識的朋友,其中多處提到溥偉:「他是一個自傲清高、天真率直的人,喜歡命令別人,顯得難以接近,但他清正廉潔。他曾把家中的財寶全部賣掉,希望有朝一日恢復過去的朝廷……他始終拖著他那條精心梳理的大辮子以顯示身份。」但經過多年的奔波,這位親王漸漸變得平易近人起來,「有一次,他主動找我,想讓我用小提琴表演一段歐洲音樂,他聽得如癡如醉,他說這和中國最優秀的音樂是相通的。」再後來的日子裡,衛禮賢經常和這位親王一起討論中國的政治、北京的故宮以及「他當年如何用顫抖的雙手給老太后(慈禧)遞交上一份報告。」
據魯海老先生介紹,溥偉來青島沒多久還會見了亨利王子。那是1912年,威廉二世原本照會清朝要皇太子訪華,行前爆發了革命,因不知革命政權能否存在,清廷會不會復辟,皇太子不便來華,改派亨利王子前來。在青島,亨利王子會見了恭親王,這兩人一位是擁兵的親王,一位淪落的遺老,托庇於異國的親王,中德兩位親王相見,對溥偉的打擊是很大的。
溥偉還在青島度過了他的40歲生日,各地遺老、皇室貴族紛紛發來函電祝賀,勞乃宣還寫了一首詩,叫《祝恭邸四十壽》,其中有一句道「兩朝輔沖人,沒世不愛詠」。說的是溥偉的爺爺奕訢曾輔佐幼主同治,溥偉而今輔佐溥儀,不知溥偉讀了心裡是何感受。
再後來,保皇黨的著名人物康有為也來到了青島,並專程拜見了溥偉。當天是冬至,溥偉按照宮裡的規矩,留康有為在王府吃餛飩。康有為後來在青島的住宅與恭王府僅有百步之遙,魯海老先生稱,溥偉後來離開青島之時,把不少傢俱、花草給了康有為,令康甚為感動。
56歲,他病死在長春一家旅館
1922年,中國從日本人手中收回了青島的主權,一心復辟的溥偉在客居青島10年之後也離開這裡,去了當時日本統治下的旅順。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佔領了東三省,與溥儀聯繫成立偽政權,溥儀猶豫未立即應允,日本準備推出溥偉成立一個「明光帝國」,溥儀聞訊後由天津匆匆乘船去了旅順,結果日本還是覺得溥儀名頭更大一些,於是成立了偽滿洲國,溥偉喪失了一次稱帝的機會。據說溥偉後來只見到了一次溥儀,那是在偽滿洲國成立時,他執意要求去謁見,對溥儀說:「如今君臣名分已定,還有什麼好說的。」話中充滿淒涼,而溥儀對溥偉始終心存戒備,生怕溥偉奪了他的「帝位」,從沒給溥偉一個職位,就連零花錢也不肯給。
最後來說一下溥偉的家庭。在衛禮賢的記憶中,溥偉的母親精明強幹,雖然老邁但對自己的容貌呵護備至,外表看上去風韻猶存 ,在家中具有絕對的權威,而溥偉的妻子是個非常嬌弱溫柔的蒙古公主,但一直疾病纏身,流亡的顛沛恐懼、婆婆的虐待讓她心力交瘁,在抵達青島後就精神錯亂了,經常狂躁不已。後來衛禮賢安排她入院治療,病情有所穩定。
北上旅順後,他的生活更加艱難,政治上的失意讓他的健康狀況也每況愈下。1936年1月,在長春的一家旅社裡,這位56歲的末代恭親王在貧病交加中告別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