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中黎元洪為何會被推為湖北軍政府都督? | 陽光歷史

 

A-A+

武昌起義中黎元洪為何會被推為湖北軍政府都督?

2016年02月13日 近代名人 暫無評論 閱讀 240 次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湖北黃陂人。早年畢業於北洋水師學堂,後升任湖北新軍二十一混成協統領。他一貫仇視革命,在新軍中多次破壞革命黨人的活動,武昌起義的當晚,還親手殺害兩個革命士兵。當推舉他任都督時,他竟喊道:「莫害我!」起義士兵舉槍逼他上任,黎元洪無奈,被迫就職,當上了湖北軍政府都督。讀來這段歷史,學生很是不解。那麼是什麼原因呢?近來查了一些資料,黎元洪之所以被推為湖北軍政府都督是必然和偶然、客觀和主觀因素促成的。

  第一,武昌起義的突發性提供了機會。

  武昌起義原計畫定在10月6號,但就在這一天,突然發生南湖炮隊事件,結果全盤計畫打亂。由於事出倉猝,大家毫無精神準備,對情況會怎樣演變,心中無數。「欲舉兵,恐失敗;欲勿舉,將為清吏所乘,計不定」。炮隊事件驚動了清方,一時武昌全城戒嚴,局勢非常險惡。於是,革命黨人開會決定改期在10月9日晚12時,以南湖炮響為號。但又在起義前夕,突然發生漢口寶善裡爆炸事件,造成更加嚴重後果,起義計畫洩密,許多革命黨人被捕,武昌起義的活動頓時失去指揮全局的樞紐,起義計畫再次流產。後革命黨人在工程八營的總代表熊秉坤領導下,決定在10月10日下午3時晚操隊伍集合時發難,但想不到工程營官長忽然把當天晚操活動取消,計畫第三次落空,只得把時間推遲到晚上7點,以槍聲為準。可是還未到7點時,由於清軍排長與革命黨人金兆龍的偶發爭吵,引發槍聲,起義號角終於吹響,武昌起義全面爆發。透過武昌起義的全過程,不難理解,一個明顯特點就是突發性。因為突發性,一時群龍無首,重要領導人等,如孫中山遠在美國,黃興在香港,宋教仁在上海,其他許多革命黨人如藍天蔚、吳祿貞等也遠在北方。因為突發性,黃興、宋教仁、潭人鳳等對武昌起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一直遲遲不來。因為突發性,許多新軍戰士不明真相。武昌槍聲已響,熊秉坤「鳴警笛集合,惟人聲嘈雜,應者甚少」。熊率隊出營,「回顧左右,最多不過四十名兵耳。其餘仍在營內吆喝,然頗助吾輩之聲勢也」。突發性,導致有資望的革命黨人的空缺性,這就為黎提供了機會。

  第二,革命黨人受唯「資望論」錯誤觀念的影響。

  武昌起義成功了,但革命形勢仍然緊迫。誰來做革命都督,依然懸而未決。真的革命黨人中無人才?事實上,當時蔣翊武、蔡國楨、孫武、劉公、季雨霖等都是武昌起義前夕,文學社和共進會的重要領導。武昌起義爆發後,他們中許多人也都在武昌,並且發揮了重要的領導作用。那為什麼不推選他們呢?究其原因是「劉公也好,孫武也好,蔣翊武也好,儘管在起義過程中作出了各自的重大貢獻,但論威望和能力都還不足以使大眾心折,難以領袖群倫」。如蔣翊武當時在新軍中只是第四十一標三營左隊的一個兵士。又「現在軍隊裡的同志,都是一些兵士正副目,下級軍官不多,中級軍官更沒有,不足以資號召」。錯誤的理論導向,使革命黨人認為:推黎出來,便於號召天下。

  第三,革命黨人的幼稚、軟弱和不成熟。

  幼稚、軟弱和不成熟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突出特點,這是中國特殊國情所決定的。因為這一先天性不足,注定了資產階級不可能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即使革命暫時成功,但最後的結局不是夭折就是被人竊取,這是歷史已經證明了的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透過武昌起義的前後過程,革命黨人的幼稚、軟弱和不成熟在很多方面暴露。比如起義前夕的準備,為了籌款不擇手段:「鄒永成準備用藥麻醉嬸母后奪取她的金飾,居正、焦達峰等到蘄州達城廟準備盜取貼金菩薩。」武昌起義當夜,「熊秉坤領導工程八營發難後,到楚望台軍械庫已覺得難以指揮全軍,只得推出一個同情革命的隊官吳兆麟來當臨時總指揮」。等等。正是這一致命弱點,導致在武昌起義中出現許多問題:1武昌起義過程中,許多革命黨人革命目標不明確。如武昌起義前,革命黨人彭楚藩被捕,武昌知府審問時,他回答:「我只曉得以排滿流血為宗旨」。又如湖北軍政府建立時,對於推舉黎元洪為都督的爭議,蔣翊武如是解釋:「我們只要能推翻清朝,何惜給黎一個都督名義」。2革命黨人不敢勇挑重任。武昌起義後,「裡邊的首腦人物,像孫武、劉公、季雨霖、蔣翊武等都可以推為都督,不過,革命黨人寧可互相退讓,以免將來發生裂痕」。「誰來實行統一指揮呢?會上,在劉公、孫武、居正、蔣翊武等人中推選,他們都竭力謙讓,不肯擔任」。3革命黨內部矛盾重重。起義前和過程中不少革命黨人不敢勇挑重任,但武昌起義成功後,「蔣翊武、劉公、孫武三人明爭暗鬥,矛盾逐漸發展,才被立憲黨人鑽了空子為黎創造了機會」。

  第四,黎元洪的個人品性。

  黎元洪,治軍嚴格,但對士兵比較寬厚,對軍中的知識分子也較優待。「為人有謹厚之稱,以視張彪之不學無術,刻扣自肥,相去遠矣,故獨能得兵士歡心」。「1909年保路運動在湖北興起時,他曾表示同情,並與標統曾廣大等擬提倡軍界集股辦法」。為此,革命黨人認為:把黎元洪拉出來,其利有三:1黎當時名將,用他可以懾伏清廷,號召天下,增加革命軍的聲望;2黎乃鄂軍將領,素得士人,可以號召部屬附和革命;3黎素來愛護當兵文人,而這些文人全是革命黨人,容易和他合作,所以拉黎出來,革命必易成功。

  黎元洪之所以能出任湖北軍政府的都督是各種因素促成的。雖其暴露出革命黨人的許多不足或存在問題,但從當時的情景看,推選黎為都督,應該說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進步性,至少對群眾的革命情緒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安定了人心,使革命形勢得以向全國發展。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