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之死:因為太過有才被公孫弘構陷致死 | 陽光歷史

 

A-A+

主父偃之死:因為太過有才被公孫弘構陷致死

2017年09月19日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144 次

  漢武帝時期,名臣輩出。其中有兩位特別值得一提,一個是公孫弘,一位是主父偃。公孫弘年輕時是個豬倌,四十多歲才開始攻讀儒家學說,武帝即位時,公孫弘已經六十多歲,武帝向天下招納賢良之士,公孫弘以賢良的身份被徵召入京,當了博士。不久後,武帝派他出使匈奴,在回到長安後遞交給武帝的報告沒有使武帝滿意。公孫弘知道皇帝惱火,就以有病為由,辭官回家。

  他這一告老還鄉就是近十年,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朝廷下詔書,徵召文學,公孫弘所在的川國又推薦他。公孫弘此時深知自己的主張不能被武帝所接受,推辭再三。但群眾不答應,非要讓他再去試試。公孫弘無奈,只好再次入長安,在一百多個徵召而來的儒生的對策中,公孫弘的對策被排到了最後。但當全部對策送到武帝那裡後,武帝看到了公孫弘的對策,居然大為讚歎。武帝就將他的對策提為第一。二人相見,武帝看到滿頭白髮卻精神矍鑠的公孫弘,早已經忘記這就是他十年前憎恨的那個公孫博士,再次封他為博士。公孫弘每次在朝議時,小心謹慎,只是提出問題,並且分析問題,從來不解答,他把這個權力留給了武帝,這樣,漸漸地他得到了武帝的喜歡。一年之中被提拔為左內使,不數年,即遷御史大夫,位居三公。

  我們的另一位主角主父偃與公孫弘不同,他所修習的是縱橫術,縱橫術興盛於戰國,到武帝即位時,這種學說已經衰落。不過,主父偃並非是縱橫家的忠實信徒,他還學習了儒家經典《易》、《春秋》。或許是緣於他的性格,又或者是他的思想主張,總之,他在自己的家鄉齊國曹到排擠,從而得不到施展抱負的機會。

  為了可以進入官場,主父偃曾把自己的女兒介紹給齊王,但齊王的老母親不同意,還對主父偃破口大罵,主父偃在齊地的名聲更加臭了。他只好離開齊國,到燕、趙、中山等國尋找他的理想。但他的理想因不能取悅任何人而無法付諸實踐。

  不過,這並不能使主父偃喪失信心,他經過深思熟慮後,找到了當時最受武帝所寵愛的衛青將軍。他請衛青將軍把自己直接引薦給武帝。衛青雖然盡力來辦理此事,但武帝並沒有對這個主父偃產生興趣。主父偃只好走最後一條路,就是上書言事。武帝時期,平民百姓也可直接向皇帝上書言事。這一規定為很多不能通過正常渠道進入國家政體內的人提供了一條終南捷徑。主父偃的上書,文字很多,「所言九事,其八事為律令,一事諫伐匈奴」。

  武帝登基不久,就打破了漢帝國與匈奴的關係。兩國進入了不友好狀態。漢帝國在這個時候正準備向匈奴開戰,有反對的人,也有贊成的。主父偃認為不可伐匈奴,他認為,秦帝國所以迅速滅亡,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征伐匈奴。「曝兵露師十又餘年,死者不可勝數」,致使賦稅繁重,人民疲弊,「男子疾耕不足於糧餉,女子紡織不足於帷幕」,所導致的結果就是群雄並起。所以,如果真的要與匈奴開戰,可能就要走秦帝國的老路。

  漢武帝對匈奴問題雖然感興趣,但可能不是全部。主父偃所提出的其他八事可能使漢武帝更加有興趣。他在早晨接到上書後下午就接見了主父偃,並當場拜為郎中。從此,主父偃經常上述言事,很得武帝賞識,「一歲四遷,至太中大夫」。

  主父偃為帝國貢獻最大的就是「推恩令」,所謂「推恩」,用聖賢的解釋就是「推恩足以保四海」。嗯,愛也,推恩就是將己之所愛推及他人之意。漢帝國最大的禍患之一就是諸侯問題。景帝時期還鬧過七國之亂,使得帝國遭到了慘重的損失。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武帝採納了主父偃的建議,允許諸侯王推「私恩」,把王國土地的一部分分給諸侯王的子弟。按漢制,侯國隸屬於郡,等於把王國土地納入郡縣,長安政權的土地擴大而諸侯國土地縮小。如此一來,諸侯王們就再也沒有實力給長安政府製造麻煩了。

  由此可以看出,主父偃與公孫弘不同的是,他個性張揚,喜歡肆意發揮個人意見。那麼,這樣的兩個人是如何進入到一個故事中來的呢?而且還是一個落井下石的故事。

  主父偃被漢武帝重用後,就開始了自己的復仇生涯。他最先是從燕王劉定國開始的。燕王這個人生活作風有問題,他與其父康王的姬妾私通,後來又奪取其弟弟的妻子為妾。其弟無法忍受哥哥的所為,就將燕王亂倫的事告到朝廷。主父偃當初在遊燕時,未得燕王的看重,所以始終懷恨在心,得到這份狀子後,他立即建議武帝,對這種傷風敗俗的事情要嚴厲懲罰。武帝之所以會同意他的意見,是因為對待諸侯王的問題上,武帝是寧可錯殺不可放過。於是,燕王被誅,燕國順勢被取消。

  不久後,主父偃又把矛頭對準了齊王。他對武帝說:「齊臨淄十萬戶,市租千金,人殷富,巨於長安,此非天子親弟愛子不得王此。今齊王於親屬益疏。」按他的話而言,像這樣大而且富庶的齊國理應由天子的親生兒子擔任侯王,可現在的齊王與武帝的親屬關係非常疏遠。況且,「呂太后時齊欲反,吳楚時孝王幾為亂。今聞齊王與其姊亂」。自然,這些話是很對武帝口味的。武帝希望主父偃能想一個辦法。主父偃就讓武帝任命自己為齊相,受命調查齊王。主父偃先是找人讓其揭發齊王,當然,一個諸侯王想要沒犯錯,是不可能的。當齊王知道這件事後,驚恐不已,選擇了自殺。

  趙王在得知兩位諸侯王死掉的消息後,開始慌張了。因為當初主父偃也在他這裡待過,並且也沒有受到自己的重用。他決定先下手為強,趁著主父偃在齊國的空當,派人跑到朝廷向武帝告主父偃接受其他諸侯的賄賂。

  事實上,主父偃絕對是個貪污犯,他不但接受諸侯王們的賄賂,在長安城中也經常接受眾大臣的賄賂,受賄累千金。有人曾奉勸他不要過分玩弄權勢,不要如此張揚,做人應該為自己留點退路。主父偃卻說:「吾日暮途遠,故倒行逆施之。」

  漢武帝可能也知道主父偃有這樣的毛病,當趙王的狀子來到長安時,他並沒有想追究此事。可當他聽到齊王自殺的消息後,大為震怒。他立刻懷疑是主父偃逼迫齊王自殺的,於是下令搜捕主父偃。調查結果顯示主父偃受賄是真,但並未脅迫齊王,齊王確實是畏罪自殺。既然事情已經調查清楚,那麼主父偃雖然有過,但並不是大過,所以,武帝決定饒了他。可就在這個時候,公孫弘站了出來。他認為:齊王自殺沒有留下兒子,王國應當廢除,收歸朝廷劃為郡縣;若朝廷不殺主父偃,皇帝您則有貪圖齊國領地,故意指使主父偃殘害宗室之嫌疑。

  這段話說得非常精準到位,而且正好射中了武帝的癢處。把封國廢除是武帝想要的,但絕對不能讓天下人說齊王自殺是自己的主意。公孫弘無疑是給武帝出了一個只有一個答案的多選題。那就是,必須要殺主父偃,否則,皇帝就要背上罵名。

  武帝略加考慮,就把主父偃推上了斷頭台。

  公孫弘與主父偃並無大的恩怨,二人在性格上與政見上可能會有所不同,但身為三公之一,無論如何都不應該落井下石。公孫弘可謂最善於利用這一誣陷技術。可公孫弘這麼一落井下石,主父偃就非死不可了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