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黑死病怎樣衝擊了歐洲的封建體制和教會
時間:1348年
影響:黑死病對歐洲造成了很大影響,不僅人口急劇下降,使歐洲的封建制度加速解體,還動搖了當時支配歐洲的羅馬天主教教會的地位。
在人類社會的重大變革中,往往都是人為因素起主導作用,如戰爭、宗教改革和新航路的發現,但是對於14世紀的歐洲來說自然界的力量更強大,因為這次自然災害不僅改變了社會結構,還摧毀人們的信仰,這就是黑死病。一時間黑死病在歐洲肆虐,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倖免,黑死病成為了當時歐洲最恐怖的瘟疫。
對於歐洲在14世紀時所經歷的這場噩夢很多史學家和文學家都有記載,最典型的就是薄伽丘的《十日談》,書中記載了當時發生瘟疫時出現的可怕場景:病人突然地跌倒在大街上死去,更有甚者人們悄無聲息地死在了家裡,直到鄰居聞到隔壁屍體的惡臭才被發現。最悲壯的場景是「葬禮連綿不斷,而送葬者卻寥寥無幾」,教堂和墓地都已經沒有辦法容納這些屍體了,於是不得不像貨物一樣堆放在一起掩埋。
由於人口劇減,曾經繁忙的田園無人耕耘、奶牛隨意在大街上散步,飄香的酒窖無人問津,歐洲許多地區發生了饑荒。但是也有一些人伺機繼承了別人的財產,成為了富豪,但是在黑死病陰影的籠罩下,暴富的人們無暇享受這意外財富帶來的喜悅。他們用無度的揮霍來消除心中的恐懼,通宵達旦低參加舞會、宴會、賽馬等娛樂活動,甚至主教、傳教士和僧侶也加入了這股狂潮。政府官員似乎也是這場瘟疫的收益者,他們可以毫無顧慮地恣意侵吞國庫中的任何財富而不用擔心受到懲罰。除了消遣之外,人們為了得到心裡安慰隨意的遷徙,歐洲的社會秩序開始變得極為不安定。
給歐洲造成如此大恐慌的黑死病爆發於1348年,因患者身上會出現黑斑而得名。其實這是一種鼠疫,最早出現在亞洲西南部,之後隨航海船隻一直向西擴散,黑海、地中海、北大西洋沿岸、波羅的海等,歐洲所有的國家幾乎都籠罩在死神的「庇佑」之下,唯一得以倖免的只有路途遙遠和人口疏落的地區。這場瘟疫致使歐洲盡2500萬人死亡,幾乎達到了當時人口的一半。而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人口在這次災難中大約7500萬人喪生,死亡人數之多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種流行病。即使是血腥的英法百年戰爭也在瘟疫面前望而卻步,暫時偃旗息鼓。
中世紀的歐洲在經歷了這場肆虐的黑死病後變得弱不禁風。原來受剝削的對象——農民大部被瘟疫奪去了生命,僥倖存活下來的人不願在像以前一樣生活,開始試圖掙脫封建束縛。瘟疫結束後,一部分人不斷地湧入城市,獲得了更多的自由;留下來的農民獲得了部分土地,地租也開始由貨幣替代,這一切都促進了商品經濟的萌芽。
黑死病不僅僅衝擊了封建體制,還給了宗教當頭一棒。基督一直是歐洲人的精神支柱,但是在災難面前神職人員和他們一樣驚慌失措,並隨著人流爭先恐後地逃離了故土。而萬能的上帝在人們最需要幫助時也表現得無能為力,宗教所展現出的無能,使人們對宗教的傳統權威性產生了懷疑與動搖。失去精神家園的歐洲人,開始尋找新的精神支柱,巫術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部分取代了上帝的位置,並在歐洲長時間流行。
這場瘟疫在暫時地退隱之後,又曾反覆了很多次,直到18世紀歐洲才徹底地擺脫了這場噩夢。黑死病對歐洲造成了很大影響,不僅人口急劇下降,使歐洲的封建制度加速解體,還動搖了當時支配歐洲的羅馬天主教教會的地位。後世的醫學家、社會學家認為它的破壞性可以和核武器的毀滅力量相提並論。
鏈接:【十日談】
《十日談》是一部短篇小說集,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代表人物薄伽丘的代表作。這部著作以當時義大利發生的黑死病為背景,是歐洲近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作品。書以避難的10個男女青年在10天之內講的故事為主線,再現了當時義大利廣闊的現實社會,抨擊了當時的禁慾主義和宗教神學,對歐洲文學發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