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球天子唐僖宗:宦官提拔的天子終究毀了唐朝 | 陽光歷史

 

A-A+

馬球天子唐僖宗:宦官提拔的天子終究毀了唐朝

2017年01月07日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98 次

  【宦官推選的「門生天子」】

  唐懿宗鹹通十四年(873年)七月,他的第五個兒子,十二歲的李儼改名李儇,被立為皇太子。同月,唐懿宗病死,皇太子李儇即位,是為唐僖宗。

  據《舊唐書》的記載,立這個十二歲的小孩是乃父唐懿宗的意思,還誇了他一番「孝敬溫恭,寬和博厚,日新令德,天假英姿,言皆中規,動必由禮」。且不說李儇到底是不是這樣,拿這麼一堆好詞用來形容一個十二歲的小孩,就已經顯得有點不倫不類了。或許,史官們就是要用這種辦法來暗示事情的真相:其實,擁立這個十二歲孩子的,並不是他的父親懿宗皇帝,而是宦官神策軍左軍中尉劉行深和右軍中尉韓文約。

  堂堂大唐的天子竟然由宦官擁立,這聽起來有點令人不可思議,卻是唐代中後期以來宦官權勢日盛的結果。唐代宦官掌大權起於唐玄宗時期的高力士,他經常代替皇帝閱覽各地奏表,小事就自行裁決,連丞相李林甫、楊國忠都要巴結他,太子李亨甚至稱他為「二兄」。但高力士雖然掌權,卻一直對玄宗忠心耿耿,可後來的宦官就未必都能這樣了。唐肅宗、代宗時期的大宦官李輔國,專權跋扈,不可一世,連肅宗皇帝都要看他的臉色。肅宗一死,他對剛即位的代宗皇帝說:「大家(唐代宮中對皇帝的稱呼)但居禁中,外事聽老奴處分。」代宗看他如此驕橫犯上,自然氣得要命,可忌憚他的權勢,也不敢表現出來,只好暗地裡派刺客把他殺掉。但代宗皇帝也是好了傷疤忘了痛,這邊剛殺了大宦官李輔國,那邊又開始重用另一個大宦官魚朝恩。也許,從皇帝的角度看來,宦官是自己的家奴,即使讓他們大權在握,也不過是代替自己行事而已,一旦收回權柄,依然是一個家奴,用起來會比外廷的臣子放心吧。但事情的發展卻未必總如人意。隨著宦官的權力越來越大,中央的軍事力量實際上已經歸於他們的掌握之中,有道是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宦官們有兵在手,那氣勢就與以往不同了,對於皇帝主子,也漸漸地不放在眼裡。皇帝心中不平,就想依靠外廷官僚的力量除掉宦官,如順宗時期的「永貞革新」和文宗時期的「甘露之變」,但卻都以失敗而告終。唐文宗甚至氣得說自己還不如漢獻帝,漢獻帝還是受制於權臣,自己卻是受制於家奴。宦官既然制住了皇帝,那皇帝的廢立也就在他們的掌握之中,從唐穆宗起,唐代有九個皇帝,其中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這七個皇帝就都是宦官所擁立的。宦官們自恃擁立大功,自稱為「定策國老」,這些被他們擁立的皇帝,反倒成了他們的「門生天子」。

  既然把皇帝當作「門生」,那就要從小培養才好,這樣才利於控制;若是年紀太大,恐怕就不那麼聽「國老」們的話,所以宦官們就喜歡擁立小孩子作皇帝。懿宗皇帝本來有七個兒子,宦官們就趁他病重之際,想方設法地把那幾個大點的都殺掉了。於是,十二歲的小皇帝唐僖宗即位,也成了這「門生天子」中的一員。

  「門生天子」唐僖宗登基,知恩圖報,把擁立自己的兩個宦官劉行深和韓文約封為公爵。不過,最受他寵幸的,卻是宦官田令孜。

  唐代的一個大宦官仇士良,曾經指點他的弟子們如何「調教」「門生天子」:「皇帝不能讓他閒著,要經常用美女歌舞和錦衣美食來誘惑他,讓他沉醉其中,還得要日日變化花樣,這樣他就沒功夫想別的事了,那我們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去攬權了。同時盡量不讓他讀書,更不能給他接近書生的機會,否則他一旦從書裡得知前朝的滅亡的經驗,憂慮起國家的前途來,我們就要被疏遠斥責了。」田令孜雖然沒有親自在仇士良門下受教的機會,卻也算他的私淑弟子。他是四川人,本姓陳,唐懿宗時隨從義父田某進入內侍省為宦官,便改姓田。他是從小伺候唐僖宗的宦官,在李儇還是普王的時候就和他在一起。此人「頗知書,有謀略」,在加上身為宦官本身就擅長的觀顏察色,曲意奉承,饑則親手調食,寒則親手加衣,日則形影不離,夜則鼻息相聞,自然把小皇帝伺候得舒舒服服,一刻也離不了他,還親切地喚他為「阿父」,一即位就提拔田令孜為樞密使。於是田令孜憑藉著與皇帝的親近關係,運用各種手段排擠掉了有擁立之功的兩位神策軍統帥劉行深和韓文約,自己當上了左神策軍中尉,還安排了較易於自己控制的人做了右神策軍中尉。就這樣,田令孜控制了小皇帝身邊的所有力量,便把仇士良那一套辦法在他身上實踐起來,而且還會活學活用。他很懂得兒童心理學,知道小孩子喜歡吃零食,每次去覲見皇帝的時候,都帶去兩大盤糖果點心之類的好吃的,和小皇帝一起吃得不亦樂乎。一頓下去兩人感情增進不少,小皇帝對他更是充滿信任了。而且他每次與皇帝見面,只是說說前代宮廷的趣聞軼事,談談外朝百官的怪事醜聞,聊聊各地的景色風光,至於政事則是從不談的。他說:「聖人正是年輕,不宜為小事多耗精力,交給老奴辦就行了。」小皇帝樂得輕閒,更是聽之任之。於是,田令孜在朝廷內外就呼風喚雨、說一不二。

  只是這位「阿父」雖然職掌了朝廷大權,卻沒有治國的本領,為了滿足自己私慾,竟公然賣官鬻爵。而且明碼標價,無論什麼人,就是想當宰相、節度使、刺史等高級官職,只要找到田令孜,也可以一步登天。他任命起官員來,不但不告訴那個「門生天子」小皇帝,甚至連例行公事的詔敕都一併省略了。有了這個門路,那些想當官的人自然趨之若鶩,通過田令孜當上宰相、節度使的人不計其數,而且形形色色,什麼樣人的都有。既有出身名門望族的宰相韋昭度,也有原是賣大餅的西川節度使陳敬瑄。其中一個叫李德權就更是有趣。這個人的父親是田令孜的親信,他二十多歲就跟隨在田令孜的身邊,深受田令孜的喜愛。於是文武百官多走他的門路來巴結田令孜。幾年之間,他就受賄成千上萬,還做到了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右僕射的高官。但等到田令孜失勢,樹倒猢猻散,李德權也就變得一無所有,後來竟淪落到沿途乞討為生。後來一個李姓餵馬老兵看他可憐,就認他做了干侄子。那個老兵死後,他沒有別的出路,只好繼承了老兵餵馬的工作,認識他的人都叫他「看馬李僕射」。原先的僕射只有看馬的本事,可見田令孜任官完全是看關係與金錢,能力大小根本不予考慮。小皇帝把國事交給這麼個「阿父」,其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技藝高超的「馬球狀元」】

  十二歲的李儇當了皇帝,他還是個小孩,哪裡懂什麼國家大事,就把國事統統交給「阿父」田令孜,自己大玩特玩去了。他嫌皇宮裡只有他一個,沒人陪他玩,太寂寞,就經常跑到各王府去找跟他年齡差不多的王爺們去玩,在玩的過程中還學會了不少「本事」。要說他也挺聰明的,什麼騎射、劍槊、法算、音律,樣樣精通。就這法算一門,在當時就包括《孫子》、《周髀》、《五經算》、《綴術》、《緝古》等多門學科,唐僖宗既然能精通,可見他還頗有作數學家的天分。只可惜,雖然他會了這麼多,對於自己的主業當皇帝,卻依然一竅不通。他還喜歡賭博,特別是鬥雞、賭鵝,多次讓地方官員舉薦專門玩鬥雞的人入宮陪他鬥雞,有不少人就因為善鬥雞而被封官。他還和那群小王爺們一起斗鵝,一時間弄得鵝價飛漲,一隻竟能賣到五十萬錢。他也喜歡蹴鞠,練起蹴鞠來特別投入,甚至達到二三個時辰之久,有時連飯都忘了吃,急得身邊的太監侍女們團團轉。不過,在這眾多愛好之中,他最喜愛的,還是打馬球。

  馬球是一項歷史悠久的運動,顧名思義,就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以把球擊入球門為勝,因此也叫做擊鞠。其中的球僅如拳頭大小,是用質量輕而有韌性的木料製成的,中間挖空,外邊塗上顏色,一般呈紅色或彩繪。而打馬球的棍子叫做「球杖」或「鞠杖」,有木製的,也有籐制的,外邊裹以牛皮。據記載,打馬球這項運動最早出現在三國時期,但卻以唐代最為興盛,受到了各個階層的廣泛喜愛。尤其是大唐的天子,更是對這項運動情有獨鍾,還在皇宮專門為皇帝和顯貴們建有球場。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一個馬球愛好者。在唐中宗的時候,吐蕃派使者到長安來迎接金城公主。中宗邀請吐蕃使者觀看馬球比賽,那個使者看到那些人球藝一般,就上前稟奏中宗,要與唐朝馬球隊比賽,中宗答應了他。結果,幾局下來,吐蕃使者都贏了,讓唐中宗灰溜溜的覺得很沒面子。這時候,還是臨淄王的李隆基主動請戰,要和吐蕃使者比試比試。開賽之後,李隆基往來奔馳,如風回電激,揮動球杖,所向無敵,連連洞穿對手大門,並大獲全勝。那個吐蕃使者連連稱讚,說想不到王爺會有這麼好的球技。唐中宗也大喜,賞賜了優勝者。後來,李隆基當了皇帝,依然十分喜愛馬球運動,天寶六年,他已經六十二歲了,還想參加球賽,經別人勸阻,才坐在場外觀看。他還和寵愛的楊貴妃一起打馬球,宋人李公麟有一幅《明皇擊球圖卷》,就是畫的這個場景。除了唐玄宗,很多唐代的皇帝也喜歡馬球,如唐代章懷太子李賢的墓室裡,就有描畫打馬球的壁畫。算起來,在大唐300年間的22個皇帝中,就有18個是馬球運動的愛好者,不過,這之中的「狀元」,卻不能不推唐僖宗了。

  唐僖宗的球技很高,可以騎在飛奔的馬上,用杖連續擊球至數百次之多,快得如同奔雷閃電,連那些打球老手都歎服不已。有一次,他和伶官石野豬一起打馬球。打到高興之時,皇帝不由地對自己的高超球技得意洋洋起來,便很自負地對石野豬說:「若現在的科舉中設置馬球進士科,朕肯定能考個狀元。」石野豬一看小皇帝這麼荒唐,就想刺刺他,說:「若是讓堯舜那樣的聖君作主考,只怕陛下要被淘汰。」言下之意,唐僖宗這個皇帝可是做的大大的不夠格。不過,唐僖宗聽了之後,也不知道他是根本不懂,還是臉皮太厚,居然沒惱,當然也沒改,只是嘻嘻一笑就過去了。

  「宮殿千門白晝開,三郎沉醉打球回。九齡已老韓休死,明日無復諫疏來。」這是宋人晁無咎題在那幅《明皇擊球圖卷》上的詩,顯然是在諷刺唐玄宗沉迷於馬球,不理國事。但這樣的指責對唐玄宗可是有點冤枉,他在年輕的時候十分喜愛馬球運動,照樣還是弄了個「開元盛世」出來;老來雖然搞糟了國家,卻實在和他打馬球拉不上關係。可這位「馬球狀元」唐僖宗,卻真正把這個打馬球的愛好,變成了誤國之舉。有一次,西川節度使出缺,朝廷要在四個候選人中定下一個。這時,小皇帝充分利用了自己的特長,獨出心裁地想出一個高招。讓他們站在球場上,自己坐在球門旁邊監督,宣佈誰先射球入門,誰就當西川節度使。結果,陳敬暄因為球藝大精而勝出,獲得了這一職位,取代了本來在這一地區很有政績的崔安潛。後來,又根據射門的情況,決定了另外三個人的職位安排。想來在小皇帝心目之中,也弄不清這節度使大概是幹什麼的。而這個陳敬暄,原來不過是個賣大餅的,只是走了田令孜的門路才得到了這個機會,又憑球技當了高官。不過,皇帝並不在意這個,或許他覺得他自己球技精通能做得皇帝,那大臣球技精通,去做個西川節度使,也算不了什麼了吧。

  其實,打馬球不僅是一項娛樂運動,也是訓練騎術和馬上砍殺技術的最好手段。如同唐人閻寬在《溫湯御球賦》中說的,「擊鞠之戲者,蓋用兵之技也。武由是存,義不可捨。」唐代馬球運動如此盛行,是有為了軍事訓練的目的的。唐代皇帝喜愛馬球運動,也有提倡尚武精神的意義。而且,打馬球還是一項危險性很高的運動,駿馬奔跑起來的速度是很快的,本來就不太好駕馭,在這個過程中還要關注於擊球,就很容易顧此失彼,從馬上摔下來。如唐穆宗,甚至因為打馬球而受傷,把命都丟了。所以後來就有人用驢來代替馬,變出一種「驢鞠」來,不過在真正的馬球高手看來,這也太不刺激了,因而只在女子之間流行。唐僖宗喜歡這項運動,還很精通,說明他還是很有冒險精神的,協調技術也不錯,若是好好培養,也許還能成為一個叱吒馬上的將軍。可惜,命運卻讓他做了皇帝,讓他把這份天才用在國家大事上,就只好把國家弄糟了,連他喜愛的馬球運動,也受此連累,得到一個亡國之舉的罵名。

  馬球在唐代之後還很流行,一直持續到明代,不過再也沒有唐代的那種盛況。近代以來,隨著西方文化的東漸和傳入的西方現代體育的衝擊,便逐漸地銷聲匿跡了。與此同時,英國卻開創了現代的馬球比賽,並很快在歐美風行一時,被視作一項貴族運動。有一個品牌叫「POLO」,其本義就是打馬球。我國目前開展的馬球運動,也是從西方引進來的,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回想起千年之前的盛況,真令人唏噓不已。不過,假如那個愛玩愛鬧的唐僖宗生在現在,一定能憑著他的高超技藝成為一名馬球明星,倒比他做個亡國皇帝強多了。

  【荒唐亡國的賞賜】

  唐僖宗作皇帝的時候雖然年紀不大,但卻很有「輕財仗義,樂善好施」的風範。也許是因為從小就生活在皇宮裡,「眼界」比較高吧,就把那些金銀財寶統統不當一回事。而且他還是個小孩子,只要玩的高興就好,也想不出那些東西會有什麼用。一旦當了皇帝,左右伺候的人得了他的歡心,就把國庫裡的東西任意賞賜。他對那些東西的貴賤也沒有概念,覺得國庫裡堆的滿坑滿谷,總是多得用不完吧。周圍那些宮廷樂師、雜技師、伶人,逗得小皇帝高興了,就每次都有萬兩金銀以上的賞賜。只是皇帝雖然大方,國庫也畢竟不是聚寶盆,在他的豪爽行為之下,很快就見了底。於是,小皇帝就向「阿父」田令孜求助,讓他想辦法給自己弄出錢來。

  田令孜既然靠著小皇帝弄權,就要讓他滿意,便向主管財政的判度支楊嚴施壓。但那時國家的形勢已經十分不妙,所謂「國有九破」:「終年聚兵,一破也。蠻夷熾興,二破也。權豪奢僭,三破也。大將不朝,四破也。廣造佛寺,五破也。賂賄公行,六破也。長吏殘暴,七破也。賦役不等,八破也。食祿人多,輸稅人少,九破也。」當時連年的大旱、蝗災,關東大地餓殍載道,百姓紛紛揭竿而起,國家處於一種半崩潰的邊緣。在這種情況之下,國家的財政局面尤為嚴峻,楊嚴負責財政,得想盡各種辦法籌措錢糧。但面對困境,只能東挪西湊、挖肉補瘡。為了籌集軍費,他以政府的名義向富人借貸錢糧,借貸不足又賣中等官爵的空頭告身。現在皇帝又伸手向他要錢,他就更加無能為力了,便連續上了三次辭呈,懇請告老還鄉。不過當時滿朝大臣,哪個在理財方面也比不過楊嚴,所以不管他怎麼請求,皇帝就是不答應。

  在楊嚴這裡已經沒有什麼指望了,田令孜就給皇帝在別的方面另打主意。他叫皇帝下詔,命令登記京城兩市商人的貨物,一律收繳,充實宮庫。兩市是京城中兩大貿易區,街市內貨財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集聚。東市華商較多,西市多為中亞、波斯、大食商人所居。皇帝為了自己的奢侈慾望,也就不去考慮什麼國際後果了,不管是華人還是外商,下詔立即執行。執行時有宦官在現場監視,有人感到不滿想告狀,就送到京兆府亂棍打死。竟然是明目張膽地活搶了。後來,為了鎮壓黃巢起義,富戶和定居在長安的胡商也被納入了搜刮之列,但可能皇帝也覺得向上次那種干法太說不過去,就下敕向他們「借」一半家產。皇帝要借錢,誰敢不給,其實就是有借無還了。這時負責鎮壓起義的主將高駢從前線發回奏章,奏稱天下盜賊蜂起,都是因為飢寒交迫造成的,只有富戶、胡商未反。便是提醒皇帝:莫非真要做個「孤家寡人」,連這些人也想逼反?皇帝這才收斂了一點。

  皇帝雖然胡作非為,卻很愛聽好話。乾符二年(875年),中原發生大面積的蝗災,遮天蔽日的蝗蟲飛到漢中,所過之處不見天日,寸草不存。可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還有人給他拍馬屁。京兆尹楊知至向唐僖宗匯報說:「蝗蟲飛到了首都附近地區,都不肯吃莊稼,全都抱著荊棘自殺身亡了。」這樣睜著眼說瞎話,宰相們聽了還紛紛向唐僖宗表示祝賀。賀詞現在已不得而知,無非是聖上英明神武,連蝗蟲也攝於天威,殺身以報國之類的。小皇帝在深宮中哪辨真假,便也美滋滋地真以為自己聖明得了不得,覺得這是莫大的祥瑞,立刻帶領文武百官焚香慶祝。皇帝這麼荒唐,大臣就更不敢把事實真相告訴他了。於是朝廷上下就這麼醉生夢死下去,最終引來了黃巢的起義。

  原來,這也和僖宗的斂錢之法有關。由於連連有蝗災,不可能在從田賦上搜刮到更多的油水了。皇帝就開始打起鹽、酒、茶專賣的主意。這些民間日常物資,一向是由國家控制的,不允許私人販賣。既然朝廷壟斷,那真是想賣多少錢,就賣多少錢。不過這些東西都是百姓日用不可離的,所以在政治清明的時候,朝廷對價格都有所控制,不能把老百姓逼得太緊。現在僖宗急需要用錢,就把這些東西的官價定得高高的,好從中大撈一筆。

  這邊皇帝想法子撈錢。那邊老百姓就倒霉了。雖然皇帝把東西賣的貴的嚇人,可就算是能不喝茶,不喝酒,卻不能不吃鹽。於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便開始販賣起私鹽來。而朝廷利權所在,自然要殘酷打擊,於是那些販私鹽者為了做生意不得不武裝起來,久而久之,竟形成了一種武裝力量。官鹽如此之貴,私鹽又受到打擊,一般的老百姓買不起鹽吃,就只好淡食。但人是不能不吃鹽的,百姓的忍受力也有限度。再加上朝政腐敗,賦稅苛重,官逼民反也就成了題中之義。義軍的領導者,就是在販私鹽隊伍中成長起來的軍事領袖。

  乾符元年(874年),濮州人王仙芝號稱「平均大將軍」,聚眾反唐。同時,冤句人黃巢也起兵響應。起義爆發以後,州縣欺瞞上級,朝廷不知實情。各地擁兵的節度使為求自保,坐視觀望,起義軍發展很快。後來王仙芝死了,黃巢在他死後成為了起義軍的領導,他看到唐朝北方軍鎮眾多,活動範圍受到極大的限制,就採取措施避實就虛,向兵備空虛的南方發展,開始了以培養實力為目標的靈活轉戰。起義軍一路勢如破竹,一直打到廣州,黃巢也曾經向唐朝發出過求和的信號,希望保持現狀,彼此相安。但是皇帝卻突然小氣起來,覺得這廣州是各國商旅聚集之地,寶貨山積,怎麼能白白地讓給「賊軍」。就不肯答應黃巢的條件。於是乾符六年(880年)九月,黃巢率領起義軍再次北上,將進攻目標直指長安。

  【難抵義軍疲於逃命】

  黃巢兵犯長安,形勢危急。到了這個時候,僖宗還以為唐軍的力量挺強大,宰相王鐸主動請戰,他就不假思索,一口答應下來。但這位宰相大人卻是一個只會說大話的廢物。此人特別怕老婆,是個「妻管嚴」,偏偏還賊心不死,總想找幾個姬妾來風流快活一下。於是趁著征討黃巢的機會,把正房夫人留在京城,自己找了幾個美人去左擁右抱了。正當他其樂融融的時候,卻不知怎麼被正房夫人知道了這個消息,當下打翻了醋缸,就帶著幾個婢女到前線問罪來了。王鐸得知夫人到來,嚇得要死,就找來幕僚商議:「黃巢北上,夫人又南下,你們看這可該怎麼辦才好。」那些幕僚看他如此窩囊,就打趣他道:「夫人既然如此厲害,大人還不如投降了黃巢,以避夫人之鋒吧。」這樣的寶貝作帶兵主帥,怎麼能打得好仗,很快他就被黃巢打敗。接著黃巢一路勢如破竹,攻入潼關。那些宦官帶領的禁軍,平時吃喝玩樂、疏於訓練,哪是黃巢農民軍的對手。黃巢大軍很快殺到長安城下,攻破長安城只是早晚的事了。

  農民軍兵臨城下,唐僖宗才慌了手腳。他看到大勢已去,便顧不得祖宗的基業,讓田令孜挑選了數百名神策軍士兵,保護著自己,攜帶四個王子和八個受寵的嬪妃,倉皇從長安西門趁著混亂秘密出逃。這時,唐僖宗擅長騎射的優點總算派上了用場。他跑得比兔子都快,「奔馳盡夜不息」。不過也幸好跑得快,因為當天下午,黃巢就攻入了長安。

  僖宗逃跑並沒有通知百官,很多朝廷大員並沒有來得及走。於是黃巢的軍隊就把這些大臣統統殺掉。宰相盧攜已經飲藥自盡,他的屍體也被從棺材裡拖出來,碎屍示眾。黃巢的軍隊還殺光了留在長安的唐宗室,又燒殺搶掠,使得長安城一片恐怖。對此,韋莊在長詩《秦婦吟》中有生動的描述:

  ……長安寂寂今何有,廢市荒街麥苗秀。採樵砍盡杏園花,修寨誅殘御溝柳。華軒繡縠皆銷散,甲第朱門無一半。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樓前荊棘滿。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淒涼無故物。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長安城的境況十分淒慘,唐僖宗的日子也並不好過。他們一行人逃得太匆忙,連馬都沒來得及找。路上遇到十幾個唐朝騎兵,他們對皇帝大喊:「黃巢本來是給皇帝清除奸臣的,現在皇帝西遷,關中父老還有什麼指望!希望陛下快些回長安。」田令孜聽他們說出「奸臣」來,那除了自己還會有誰,就急忙命令侍衛將那些兵士殺死。還好黃巢攻入了長安就志得意滿起來,沒有派兵去追他。唐僖宗才一口氣跑到了興元(今漢中),在那裡下令全國兵馬勤王收復京城。但興元位置偏僻,錢糧儲備較少,隨著唐朝的文武百官相繼趕來,僖宗朝臣開始覺得財政上困難起來。田令孜就趁機勸說僖宗到四川避難。

  四川是唐朝皇帝們的傳統避難所,自從唐玄宗在安史之亂時跑到這裡之後,皇帝們都愛上了這個地方,之後的唐代宗、唐德宗也來這裡避過兵亂。但田令孜讓僖宗去這裡卻是為了更好地控制他。因為四川的節度使陳敬瑄,也就是那個靠球藝贏得這個官位的傢伙,是田令孜的心腹。僖宗正為艱苦生活發愁,聽說四川物產豐富,就滿口答應。歷盡千辛萬苦,僖宗一行人到了成都,總算有了一個落腳地。

  只是成都生活雖然安定,卻哪裡比得上長安的繁華。僖宗失去了那麼多好玩的東西,只好和嬪妃們一起喝酒賭錢,有時回想長安的生活就會流淚。田令孜便來寬慰他,道是皇帝聖明,黃巢賊軍不久就會消滅的。把皇帝哄得高興,他好從容掌權。由於他的心腹在這裡當節度使,田令孜就覺得這裡是自己的勢力範圍了,於是開始胡作非為起來。把各地進貢來的財物分給隨他入川的軍隊,而對真正護衛僖宗的四川軍隊卻沒有分毫的賞賜,這使得四川軍隊極為不滿,有人聚眾起兵,馬上得到紛紛響應,陳敬瑄好不容易才鎮壓下去。通過此事,各地領兵大將們看到皇帝昏庸無道,又何必要為他賣命,就各打自己的小算盤,開始經營自治領地。為五代十國的大分裂埋下了伏筆。

  而黃巢軍隊卻由於在長安大肆殺戮掠奪,失去了廣大百姓的支持,由勝利轉為失敗。農民軍的優勢本來就是靈活機動,他卻留守長安,很快就被各地的勤王大軍團團圍住,處在了被動的境地。中和二年(882年)九月,黃巢手下最得力的大將朱溫投降唐朝,反成了鎮壓農民軍的主力。對此唐僖宗大喜過望,認為是「天賜我也」,還給朱溫賜名朱全忠。但僖宗沒有想到,這個朱「全忠」卻一點也不忠,最後竟是他奪去了唐朝的江山社稷,不過這是後話了。沙陀貴族李克用也率兵入援以助朝廷,大敗黃巢軍,在中和三年(883年)四月攻入長安,把黃巢趕了出去。於是,唐僖宗在四川度過四年的流亡生活之後,終於回到了已經殘破不堪的長安城。

  按說黃巢起兵反唐,完全是唐僖宗的苛政逼出來的,可唐僖宗卻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對那些受逼迫成為黃巢姬妾的女子擺起皇帝威風來,責問她們:「你們都是高官勳貴的子女,世世代代都受國恩,為何屈從反賊。」這時,為首的一個女子辭色不撓,回答說:「逆賊凶不可擋,朝廷有百萬軍隊,尚且弄到宗廟失守,跑到巴蜀去避難。現在陛下卻因為不能抵抗賊軍而責備我們這些女子,那要把那些公卿將帥們放到什麼地方去呢!」皇帝被她噎得說不出話,只好把她們統統綁到街市上殺掉完事。長安的市民同情她們的遭遇,紛紛給她們送去酒喝。她們中的很多人都因為悲傷害怕,一邊大哭,一邊喝得大醉。只有那個和皇帝頂嘴的女子,卻既不痛哭,也不飲酒,一直到就刑,都神色肅然。這麼一比,這位大唐天子的見識操守,顯見得還不如一個小女子。

  不過僖宗經過一番逃難,也長大了些,不再是個只想著玩的小孩了。他對田令孜專權的情況開始不滿,可這個「阿父」雖然在玩的時候能哄著他,但一涉及到手中的權力,就分毫不讓。最後又由於和大將王重榮爭權奪利,導致王重榮聯合李克用兵犯長安,田令孜再一次挾持唐僖宗出逃。

  一行人先逃到了鳳翔,田令孜又想跑到成都,但僖宗已經覺察出他的專權,就斷然不許。於是他就劫持皇帝跑到了寶雞,後來又到了興元,這時,皇帝說什麼也不肯走了,就留在了那裡。而朝廷百官看到皇帝又一次跑了,也就對他徹底失望,懶得再追。各地節度使也對田令孜的專權十分不滿,不少人把打擊的矛頭對準了他。光啟二年(886年)十月,節度使朱玫把襄王李熅挾持到長安立為傀儡皇帝,給已經亂成一鍋粥的政局又增加了新的混亂。一時新舊兩個皇帝開始比拚影響力,到底唐僖宗是「正統」所在,更勝一籌。王重榮和李克用轉而擁護唐僖宗,殺掉了襄王李熅,傳首行在,也就是唐僖宗所在的興化。

  經過一番折騰,田令孜也被貶到四川去了。唐僖宗準備返回長安。可他逃跑的時候太過匆忙,居然把唐朝列祖列宗的牌位都丟了。僖宗感到回去之後難以向列祖列宗交待,就決定先派人去長安修復太廟,重制牌位,暫時停留在鳳翔。文德元年(888年)二月初,僖宗生了重病,就命車駕急速回京師。過了一個月,27歲的僖宗離開了人世。他雖然生前兩度逃出京城,倒很幸運地在長安宮中的武德殿「壽終正寢」。他之後的兩個皇帝就沒這份運氣了,都死在了他看中的「忠臣」朱全忠手上。他死後的二十年,唐朝的江山社稷也被這個朱全忠取而代之,建立了後梁,自此,中國的歷史就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了。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