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五朝身居高位的馬文升:為何不被黨爭影響? | 陽光歷史

 

A-A+

經歷五朝身居高位的馬文升:為何不被黨爭影響?

2016年09月15日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144 次

  馬文升(1426—1510),明朝大臣,字負圖,號約齋、三峰居士,晚年更號友松道人、三峰居士,鈞州(今河南禹州市)人。景泰二年進士。授御史,歷按山西、湖廣,遷福建按察使,升左副都御史,入為兵部右侍郎,歷遼東巡撫、右都御史、總督漕運,弘治初任兵部尚書,十五年任吏部尚書,位居一品。去世後贈特進光祿大夫、太師,謚號端肅。一生成績顯著,先後輔助代宗朱祁鈺、英宗朱祁鎮、憲宗朱見深、孝宋朱祐樘、武宋朱厚照,故後人有「五朝元老馬文升」之稱。

  雖說,「數朝元老」現象在當代看來,似乎早已見怪不怪,但像馬文升身處中國封建帝制時期,要做到「五朝元老」頗為不易。因為,家天下的年代,帝王無疑是九五之尊,擁有對所有大臣子民的生殺大權,榮華富貴可以一念間,丟官砍頭也能夠片刻時。

  在「伴君如伴虎」的封建政治環境下,馬文升成為「五朝元老」肯定有其內在奧秘,值得我們探討和研究。故今天筆者想就這個問題做些粗淺分析,談點自己的看法。

  其一,馬文升有才。

  馬文升自幼聰明好學,為父兄及鄉鄰所稱道。他在正統十二年(1447)中舉人。景泰二年(1451)登進士第。在任浙江道監察御史時,馬文升勤力自勉,為領台事王文、王翱所禮遇和器重。後來也是憑借才華與能力,步步高陞,穩居高位。我們很難想像,若他無能焉會受到多位帝王欣賞?

  馬文升一生著作有《端肅奏議》、《西征石城記》、《撫安東夷記》、《鎮克哈密國王記》和《約齋集》等數十卷流傳於世。他「為文不事雕琢,若大羹玄酒,自有喜味。聲詩無媟嫚語,皆自忠愛中流出。海內之士,得其篇章者樂誦之」。可見其才過人。

  尤其是在他的詞作中,既有表現其個人高尚氣節的內容,如《題壁》:「一枕清風枉自得,半瓢野菜不須求;看來世態渾無味,笑傲雪山天際頭」。也有表達其要向海瑞學習高風亮節的情懷,如《留題察院》:「來時行李去時裝,午夜春天一柱香,描得海公清廉府,不將山水帶還鄉」。還有表示其遠大志向和高尚品格的篇章,《送子會試中》寫到:「分守岷州便道歸,沿裝送兒赴春闈,車馬到處須防險,爵祿隨天每慎微;直道遜詞真口訣,權門利路是危機,傳家數世唯清儉,富貴休忘著布衣。」很值得我們敬佩。

  其二,馬文升有為。

  馬文升一生儘管坎坷,但大多時刻都是深受帝王器重的。

  如成化年間,馬文升在遼東任職時,因戰功受到宦官汪直的妒恨,受到汪直的誣告,遂被憲宗捕下「詔獄」,又被謫戍重慶衛。二十年,汪直敗,才再度起用巡撫遼東,極受當地各民族人民的愛戴。

  再如弘治十八年,馬文升主持吏部考查朝中官員,他採取果斷措施,淘汰不稱職的官員2000餘名。由此觸動了太監們的利益,正德二年(1507)權閹劉瑾亂政,因馬文升年事巳高,只得連續上了二十一道奏章,辭官回鄉。誰知三年後,太監劉瑾誣告他在吏部任上「朋黨」,將馬文升予以除名,其家小皆遭誅連。次年(正德五年,即1510年)六月八日,馬文升含憤逝世,時年85歲。直到劉瑾伏誅,馬文升之冤才得以昭雪,被追贈為特進光祿大夫、太傅,謚:「端肅」。嘉靖初年,又加馬文升為左柱國、太師。

  在中國古代,正直為官、執政為民者,不少人落得淒慘下場,但他們大多都像馬文升一樣被後人所緬懷所牢記,大多被後來政府所平反所讚譽。只是這些榮譽來得太晚了些。

  其三,馬文升有德。

  何謂德?有不同看法和解讀,屬於見仁見智的問題。筆者以為從政者能夠為民做主、替民辦事,就是最大的德。下面就說說馬文升是如何為官一任造福百姓而深得歡迎的。

  馬文升剛出仕不久,就先後到山西和湖廣任職。所到之處,翦暴除奸,震動甚大,素有「神君」之稱。英宗天順七年(1463),馬文升任福建按察使,當他離開福建時,當地百姓流傳著這樣的歌謠:「馬使留來天有眼,馮公不去地無皮」,以表示對他的讚揚和懷念。

  馬文升在陝西任職數年,苦心經營,不僅災年建議朝廷賑濟百姓,減少群眾痛苦,還平日親力親為,秉公執政,實現了西北地區的安定。成化十一年(1475)春,馬文升為提督甘、涼、寧夏三鎮軍務。十四年(1478)又進為左侍郎。十九年(1483)再進為左副都御史。這期間遼東多事,馬文升先後三次受朝廷派遣巡撫遼東,整飭遼東軍務,安撫了遼東一帶的女真等少數民族部落。他修城堡,練兵士,利兵甲。特別注意撫恤軍民,整肅軍紀,從而使百姓安居樂業。

  到了弘治初年,針對賦稅徭役日益繁重,百姓痛苦不堪的情況,馬文升當面勸諫孝宗,並要求孝宗下旨,嚴令各部節省開支,不得向老百姓隨意索稅,立即停止修建各王府,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孝宗予以採納,受到百姓的擁護。

  其四,馬文升有功。

  提及馬文升的功勞,可以枚舉很多。上述我們在探討其作為時,已經點到不少。下面我們重點探討他在軍事作為。

  成化元年(1465),馬文升為南京大理寺卿後,南征北戰,先後平定平涼、固原滿四叛亂和蒙古族叛亂,平定了西北一帶與朝廷對抗的割據勢力,聲名大震。

  弘治十四年(1501),馬文升任吏部尚書,他於屯田、馬政、邊備、守禦等多有建策。

  成化時,土魯番部強大,據有哈密。明廷曾設法干預,沒有結果。後來馬文升於弘治八年(1495),調罕東等部兵,夜襲哈密城。土魯番守將棄城而去,明軍進入哈密。自明初以來,這是官軍第一次深入其地。這也是馬文升任兵部尚書以來,處置的最重大邊事。

  其五,馬文升有智。

  據史料稱,馬文升「長於應變」。在筆者理解,此評價的涵義當有兩層,一是說他處事能力強,可以隨機應變,可以臨危不懼,運籌帷幄;二是指他為人機敏,辦事靈活。在許多時候,第二層涵義的意義更為重要、更為關鍵。試想,若馬文升沒這般能力的話,是不可能成為「五朝元老」的。

  一般說,帝王喜歡的人器重的人不外乎兩類,或能幹,可以輔政做大事者;或能說,深得君心上意者。古代如此,現代也大多如此。會做事者可出政績,沒有領導不需要。會做人者可得親信,沒有上級不喜歡。就這個層面講,若是為人與處世俱佳者,自然是「數朝元老」的理想人選了。

  粗淺分析就到此,但願沒有生拉硬扯之嫌。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