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烏台詩案是怎麼回事:蘇軾為什麼被抓入獄? | 陽光歷史

 

A-A+

宋朝烏台詩案是怎麼回事:蘇軾為什麼被抓入獄?

2016年06月16日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366 次

  北宋元非二年七月二十八日朝庭命官皇甫遵來到湖州,將上任太守三月的蘇軾如捉雞鴨般抓走了,旁觀眾人無不震驚.這就是著名的烏台詩案。

  一、文者無心,小人有意

  烏台詩案的起因,是蘇軾調往湖州時寫了一篇《謝湖州上表》。其中流露出一些不滿情緒。時值北宋政治鬥爭激烈,變法的王安石起用了一批支持自己的人與司馬光等元老重臣對抗。可惜王安石起用的人並非都是君子,有些只是為了自己的飛煌騰達,一已之私慾。御使李定,為了得官高遷,競隱瞞母親的死訊,做出大不孝的行為。而蘇軾曾經上文彈劾過他,因此他恨恨不平。蘇軾被貶,少不了文騷客的失落與鬱悶,用了一些「新進」,「生事」等詞刺痛了這些藉著變法向上爬的小人.他的表章引來仇恨,「眼中釘,肉中刺」。蘇軾成了一個一日不除,一日難得安寧的「眾矢之的」。

  「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筍蕨甜。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山村三首》)一首反映了人民疾苦的憫民之作,李定竟誣為「諷刺鹽法」。又如《八月十五看潮五絕》中「吳兒生長狎濤淵,冒利輕生不自憐。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良田。」原本只是為一個吳兒弄潮而死感到可惜。卻偏偏被認為是攻擊農田水利法。真是不知蒼海桑田的悲哀呀!

  一生小心,一身文才的蘇軾被幾條繩索,幾個官兵押解上京。讀書人被誣,天地不應。只有那港口默默送行的人群。我怎麼才知道他那時的心有多痛?

  二、牢獄之災,詩意?失意?

  蘇軾是個讀書人,原本一輩子都不該進這監獄。監牢裡陰冷潮濕,到處是鎖鏈碰撞的聲音,還有鼠類的碎碎之語。一輩子他沒睡過的稻草,一輩子也沒吃過的餿飯剩菜。蘇軾呆坐在角落,不知這年歲何時是個頭。御使台極力想置蘇軾於死地,四十多天接連審問蘇軾。我不知道他用了刑沒有小人的對酷刑的想像總是很豐富的。蘇軾抬頭望一眼鐵窗,地上的月光如銀子般燦爛,可是詩人的心理已經接近了承受的極限。他痛苦,他恐懼,只是忽然想到自己還是個詩人,死了也得留點什麼。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昧暗自忘身。百年未忘先償債,十口無家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人間未了因。」豪放的詩人在心底恐懼的一刻想到了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兒女。「生離作死別,恨恨那可論。」自己一家十口只能賴著弟弟照顧了。詩人的寄托,詩人的詩意,都寫在了這失意的文字裡,沒有明天的詩意,真的只能讓人失意。

  三,世之賢才,何肯失爾

  世界總是有對立的,小人當道,小人得意,但總還有明智的君子。御使李定,宰相王珪在宋神宗的身邊低聲耳語,朝上的文武卻未必都怕惹禍上身,惟恐避之不及。章惇諷刺王珪吃了御使舒譠的口水;宰相吳充進諫:「曹操那樣猜忌還容得下禰衡,而以堯舜為榜樣的陛下還容不得蘇軾嗎?」仁宗皇太后臨死前還留下遺言力護蘇軾;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也上書云:「安有聖世而殺才子乎?」

  大牢裡的蘇軾在苦於「柏台霜氣夜淒淒,風動琅璫夜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的生活。牢外的御使們卻因正直之士的苦口婆心而眥牙咧齒。

  宋神宗大筆一揮「放」!一個賢才終於走出了濕冷,走出了烏台詩案。

  但也許他一生都沒有走出烏台詩案,生死一線,命如髮絲的遭遇使他看清了社會人生。而一生豪放也加上了了深邃和沉鬱的色彩。

  今天,我們只能想起:「烏台詩案,中國文字獄的先河!」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