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功臣只有徐達的後人受到優待是因為徐達忠? | 陽光歷史

 

A-A+

明初功臣只有徐達的後人受到優待是因為徐達忠?

2016年01月14日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390 次

讀《明史》《徐達傳》,有一句話,頗費思量。「洪武諸功臣,惟達子孫有二公,分居兩京」。此句字面,當好理解。當年協助朱元璋打下大明天下的諸功臣,只有大將軍徐達的子孫,承襲魏國公和定國公。其他的功臣,大抵都是被朱元璋殺的殺了、貶的貶了。其後人,當然是沒有什麼好下場的。因此,有人說,朱明王朝恩澤徐達子孫,蓋因徐達之忠也。

徐達忠則子孫福乎?我不敢苛同。

徐達(1332-1385)其人,明史說:「徐達,字天德,濠人,世業農。」 濠是指濠州,他是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也就是說,他是朱元璋的同鄉。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徐達追隨郭子興造反,結識朱元璋,並在其隸屬之下。他為人寬厚,深通兵法,歷數十役,戰必勝,攻必取,智勇兼備、屢建功勳,是明朝開國首屈一指的最大功臣。但是,徐達為人低調、小心謹慎、常以忠心待主,絕無居功自傲之心。

明史記載,朱元璋對徐達,可說是極其信任、親近倍至,經常「賜休沐,宴見歡飲,有布衣兄弟稱,而達愈恭慎」。朱元璋曾說,「徐兄功大,未有寧居,可賜以舊邸。」他甚至還將他住過的舊邸賜給徐達。但是,徐達堅決不要,「達固辭」。還有一次,朱元璋與徐達一塊飲酒。好酒量的徐達被刻意灌醉,他居然蓋著皇上的被子倒頭睡著了。待到醒來,徐達大驚失色,「驚趨下階,俯伏呼死罪」。顯然,朱元璋是在有意試探徐達的忠誠。看到徐達的表現,朱元璋當然龍顏大悅,「表其坊曰『大功』」。徐達是大將軍,可說是威風凜凜,但在朱元璋面前,他已到了「恭謹如不能言」的地步,似乎連話都不會說了。

觀野史,甚至還有「勝棋樓」的故事傳世。足見徐達之忠心。有一次,朱元璋召見徐達下棋,並要求徐達不能讓棋,認真對弈。據說,這盤棋從早晨一直下到中午,仍然未分勝負。待到終盤之時,徐達突然不再落子。朱元璋錯諤:「將軍為何遲疑不前?」徐達乃跪倒在地,答曰:「請皇上細看全局。」朱元璋這才發現,棋盤上的黑子已被擺成「萬歲」二字。朱元璋大為高興,便將此樓、以及莫愁湖花園一併賜予徐達。這就是「勝棋樓」的來歷。

眾所周知,大明開國之後,朱元璋對諸多功臣懷有強烈之戒心。那些從小與他一起長大的大臣們,大都居功自傲,甚至極為放肆。再說,太子朱標生性柔弱,據說頗有「唐虞之風」、「不嗜殺戮」。朱元璋最擔心之處,當然是太子朱標將來鎮不住這些叔叔伯伯輩的人。因此,朱元璋自坐上皇位之後,就已暗下殺心,決定替兒子「清理門戶」,以保大明江山穩固如山。大明的功臣,幾乎全被他殺光了。連李善長、劉伯溫等人,後來均難逃厄運。唯有徐達,卻讓他始終下不了決心。因為,徐達的表現太好了,讓他幾乎沒有什麼借口。坊間傳說的「功臣樓」事件,朱元璋顯然對徐達網開一面了。朱元璋曾評價徐達:「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

然而,徐達依然是莫名地去世了。明史記載相當簡單:「達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達長子輝祖繼敕往勞,尋召還。明年二月,病篤,遂卒,年五十四。」民間有朱元璋賜徐達燒鵝的說法。這一點,似可信,但無依據。徐達背生毒蒼是事實,朱元璋賜死之意,卻是後人想像的。徐達英年早逝,後人當然是要浮想連翩的。以朱元璋的無賴為人,這是不奇怪的。徐達去世,朱元璋甚為悲痛,明史說:「帝為輟朝,臨喪悲慟不已。追封中山王,謚武寧,贈三世皆王爵。賜葬鍾山之陰,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一。」

以徐達之功,大明王朝當然要厚待徐達之後的。徐達共有四子三女,四子即輝祖、添福、膺緒、增壽。其女也分別嫁朱家人,或成皇后,或成王妃。他的長女甚至成了明成祖朱棣的皇后。但是,他的兩位封候晉公之子,卻根本沒有好下場。這兩個人,均圈入建文初年的「靖難之亂」。一個因忠誠而被囚致死,一個則因親情而被殺。

他的大兒子徐輝祖,承襲魏國公。明史說其「長八尺五寸,有才氣」,頗有其父風采,也是一位對大明王朝忠心耿耿的人。朱元璋之孫建文帝朱允炆繼位之後,因削藩而引發燕王朱棣造反。朱棣以「清君側」為名起兵「靖難」。明史有簡單記載:「王將起兵,高煦方留京師,竊其善馬而逃。輝祖大驚,遣人追之,不及,乃以聞,遂見親信。」這段故事,其實是曲折的。話說建文帝削周王、齊王、湘王、岷王、代王等藩,便將矛頭指而燕王。以燕王性格,自然不從,便決定起兵造反。但是,朱棣起兵之時,也用了緩兵之計。他聽從謀士言,遣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同往南京請安,「以為禮」,可使朝廷不疑。朱棣的兒子們到了京師,便有人進諫,建議將燕王之子拘為人質。「拘留三子,亦與拘留燕王無異」。然而,建文帝畢竟年輕,缺乏政治經驗。他的回答是:「拘留非禮」,「無罪而拘留之,則燕王之舉兵有辭矣」。

然而,徐輝祖不認同。儘管,燕王之子,論親情,還是他的外甥。他們三人進京,也住在舅舅徐輝祖府中。徐輝祖特別擔心的,是燕王次子朱高煦。他認為此人「勇悍無賴」,便密奏建文帝:「燕王久蓄異志,今遣三子來,實天奪其魂。陛下留而剪除之,一武士力耳;若縱歸國,必貽後患。」他還說,次子朱高煦「勇而且悍,異日不獨叛君,抑且叛父」。這話說得太絕了。預言此人不僅會反皇帝,還會反他父親的。徐輝祖甚至建議,若要放回朱棣之子,也必須留下次子朱高煦,「可剪燕王之一臂。」但是,建文帝躊躇不決,最終還是決定「旨著三子還國」,下決心要放他們回去了。這個朱高煦更是生性狡猾,他聽聞消息,居然盜了舅舅徐輝祖的一匹良馬,「假說入朝」,掉頭一路絕塵,跑了。徐輝祖著人想追,也追不回來了。

燕王起事之後,徐輝祖也奉旨出征。他有智有勇,曾「師援山東,敗燕兵於齊眉山,燕人大懼」。燕王率軍渡江,徐輝祖亦「引兵力戰」。建文帝兵敗,朱棣進佔南京,徐輝祖仍保氣節,「獨守父祠弗迎」。他呆在徐達王府裡,拒不出迎。這個父祠,就是南京秦淮河邊的白鷺洲,在印月橋西南堍處,史稱徐太傅園、徐中山園、也叫東園。當年徐達的王府。這個地方,我曾去過。後人曾在此地建徐輝祖雕像,以示紀念。朱棣當上永樂皇帝,自然火冒三丈。可是,要殺他也不易。其一朱棣的皇后是徐輝祖的妹妹,其二,朱元璋曾頒給徐家免死鐵卷。朱棣無奈,只好把徐輝祖終身監禁於此,五年後去世。明史說:「成祖大怒,削爵幽之私第。永樂五年卒」,一代名將徐輝祖至此再未走出白鷺洲。徐輝祖的長子徐欽雖襲承了爵位,永樂十九年則因故觸怒朱棣而被「罷為民」。看來,朱棣是一個記仇的人。

徐達的小兒子徐增壽官至左都督,也圈入「靖難之亂」。他至少做錯了兩件事。第一是給朱高煦通風報信,直接導致其逃遁。第二,在建文帝面前,力保燕王朱棣,竭力主張放朱棣三個兒子歸國。當建文帝徵詢他的意見時,徐增壽竟然頓首說:「燕王先帝同氣,富貴已極,何故反!」顯然,這個徐增壽是特別念親情的。自己姐夫、自己外甥,他當然是要力保的。但是,燕王畢竟還是反了。待朱棣渡過長江,兵臨南京城下之時,建文帝當然要拿徐增壽興師問罪。明史記載說:「帝召增壽詰之,不對,手劍斬之殿廡下」。徐增壽當然是啞口無言,建文帝氣極,竟當場撥劍將其殺了。徐達特別渴望其增壽的小兒子,竟然命斷皇宮,也是他萬萬想不到的。朱棣攻入皇宮之時,徐增壽的屍體仍橫在殿上。他曾撫屍痛哭。徐增壽因此被明成祖朱棣「追封武陽侯」、「封定國公」。他的兒子徐景昌嗣襲爵位,但是徐景昌後來也因為「驕縱」而被「奪冠服歲祿」。

由此看來,什麼友情、親情、感情,碰上不講人情的政治角力,都是蒼白無力的。只可歎,徐達英雄蓋世,四個兒子,長子徐輝祖、四子徐增壽,死於非命。他的次子徐添福也早早夭折。僅有三子徐膺緒曾授尚寶司卿、中軍都督僉事、世襲指揮使等職,得以善終。僅此而論,朱明王朝豈敢稱恩澤於徐達後人乎?

徐達死後,葬於今南京市太平門外板倉村。至今其墓仍在,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墓碑也是明朝諸功臣中最大的,碑文亦由朱元璋親撰。此碑奇特之處,仍是碑文中竟然有標點(即句讀),堪為罕見。朱元璋曾評價徐達: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然而,墓獨大有何用?口碑又有何益?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