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山河!令八國聯軍敬畏的一代名將聶士成
1900年英、法、德、美、日、俄、意、奧匈等八國以「保護使館」的名義,悍然出兵組成聯軍侵略中國。雖然清政府腐敗無能,但一部分愛國軍民奮起抵抗,他們在直隸(京津冀)地區與侵略者展開激烈戰鬥,其中淮軍名將聶士成及其所部更是讓八國聯軍敬畏有加。
據八國聯軍隨軍記者報道,「華軍雖眾,皆不足慮,所可畏者,聶軍門所部耳;蓋聶軍有進無退,每為各軍之先;雖受槍炮,前者斃,後者又進,其猛處誠有非他軍所可比擬者」,「自與中國交兵以來,從未遇此勇悍之軍。」(當時的中文報紙轉述國外報道,故為文言文),那麼這聶士成是何許人也?
據文獻記載,聶士成字功亭,1836年出生,安徽合肥北鄉人。1862年年聶士成追隨淮軍將領袁甲三(袁世凱的從叔祖父)討伐捻軍。因聶士成作戰勇敢,屢立戰功,同年八月,被補把總,加五品頂戴。1863年聶士成改隸淮軍名將劉銘傳部下,先後追隨劉銘傳與太平軍、捻軍作戰,屢立戰功,官職一路提升。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率領軍民抵抗法軍,法軍封鎖台灣海峽。聶士成不懼危險,打破封鎖,率軍渡海援台。戰爭結束後,聶士成回歸北洋,訓練軍隊,參與修築旅順要塞。1891年接統駐蘆台淮練軍各營,統領蘆台淮軍武毅副中、老前兩營,兼統古北口練軍前右後三營兵力。
此後聶士成因率軍平定熱河金丹教起義,因功補授為山西太原鎮總兵。聶士成也與與王孝祺、章高元並稱「淮軍後起三名將」。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義,應朝鮮國王的要求,聶士成與直隸提督葉志超率領兩千人進入朝鮮,駐軍牙山。而此時日本不宣而戰,襲擊中國運兵船,甲午戰爭爆發,同時日軍萬餘人向牙山進攻。
聶士成向統帥葉志超建議移軍公州,據險固守。葉志超率軍先撤,聶士成率部在成歡與日軍交火,雙方互有傷亡,但阻擊了日軍的攻勢。聶士成到達公州後,不料葉志超下令撤軍平壤。抵達平壤後,聶士成準備回津募兵,行至半路得知平壤大敗。聶士成建議全軍統帥葉志超率領潰兵扼守安州,深溝固壘,禦敵於國門之外,遭到葉的拒絕。
隨後聶士成奉命率領所部千餘人駐守鴨綠江防線的栗子園、虎耳山一帶。9月26日日軍四五千人偷渡鴨綠江,向虎耳山進攻,雙方自早晨5點激戰至下午1點,槍炮互擊,殺傷相當。戰至下午,由於銘軍統領劉盛休不服主帥宋慶的調遣,竟率銘軍潰退,導致鴨綠江防線全線崩潰。鴨綠江之戰只有聶士成、馬金敘所部全力抵抗,但孤掌難鳴,聶士成只得率領所部且戰且退,率部摩天嶺、石佛寺一帶。
日軍突破鴨綠江防線後,兵分兩路,一路向奉天(遼寧)的首府盛京(瀋陽)進軍,一路旅順、大連遼東半島地區進軍。10月14日日軍迅速攻佔連山關,聶士成率部扼守盛京的門戶-摩天嶺。聶士成採用疑兵計,「於眾林張旗幟鳴角鼓」,利用有利地形「時出時沒,步步設防,重重埋伏」,同時不斷派出小股不對進行襲擾,堅守十餘天,日軍不能前進一步。
此後聶士成因率軍平定熱河金丹教起義,因功補授為山西太原鎮總兵。聶士成也與與王孝祺、章高元並稱「淮軍後起三名將」。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義,應朝鮮國王的要求,聶士成與直隸提督葉志超率領兩千人進入朝鮮,駐軍牙山。而此時日本不宣而戰,襲擊中國運兵船,甲午戰爭爆發,同時日軍萬餘人向牙山進攻。
聶士成向統帥葉志超建議移軍公州,據險固守。葉志超率軍先撤,聶士成率部在成歡與日軍交火,雙方互有傷亡,但阻擊了日軍的攻勢。聶士成到達公州後,不料葉志超下令撤軍平壤。抵達平壤後,聶士成準備回津募兵,行至半路得知平壤大敗。聶士成建議全軍統帥葉志超率領潰兵扼守安州,深溝固壘,禦敵於國門之外,遭到葉的拒絕。
隨後聶士成奉命率領所部千餘人駐守鴨綠江防線的栗子園、虎耳山一帶。9月26日日軍四五千人偷渡鴨綠江,向虎耳山進攻,雙方自早晨5點激戰至下午1點,槍炮互擊,殺傷相當。戰至下午,由於銘軍統領劉盛休不服主帥宋慶的調遣,竟率銘軍潰退,導致鴨綠江防線全線崩潰。鴨綠江之戰只有聶士成、馬金敘所部全力抵抗,但孤掌難鳴,聶士成只得率領所部且戰且退,率部摩天嶺、石佛寺一帶。
日軍突破鴨綠江防線後,兵分兩路,一路向奉天(遼寧)的首府盛京(瀋陽)進軍,一路旅順、大連遼東半島地區進軍。10月14日日軍迅速攻佔連山關,聶士成率部扼守盛京的門戶-摩天嶺。聶士成採用疑兵計,「於眾林張旗幟鳴角鼓」,利用有利地形「時出時沒,步步設防,重重埋伏」,同時不斷派出小股不對進行襲擾,堅守十餘天,日軍不能前進一步。
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聶士成深知這個道理。10月29日天降大雪,聶士成乘著夜色親率馬隊數百人,乘敵不備奪回連山關,殺死日軍數百人,並擊斃日本聯隊長繼而收復分水嶺。接著11月9日聶士成挑選精銳千餘人,分三隊突襲駐守分水嶺的日軍,日軍不備,倉皇而逃,聶率軍追殺數十里。這幾場戰鬥是甲午戰爭中,清軍為不多的勝利,而指揮這些戰鬥的都就是聶士成。
此路日軍在聶士成的面前舉步維艱,而另一日軍則勢如破竹,他們先後攻佔岫巖、蓋平、海城,兵鋒指向遼陽。聶士成向李鴻章、宋慶請求率領千餘騎兵馬隊在敵後展開遊擊,「或截餉道,或焚積聚,多方擾之,令彼首尾兼顧,防不勝防」,但均被拒絕。直到戰爭結束,日軍依然無法突破聶士成所部駐守的防線。
甲午戰後,清政府下詔編練武衛四軍,宋慶、董福祥所部依然按照舊法訓練,袁世凱所部仿日式編練,而已經升任直隸提督的聶士成所部四十營採用德式與中式相結合。其中袁世凱的新軍以及聶士成的武衛前軍堪稱晚清最精銳的部隊。
1899年義和團運動興起,起初聶士成奉命剿滅義和團,之後又奉命與義和團抵抗洋人。聶士成陷入了一個怪圈,他一方面被朝廷不斷指責、官員蓄意陷害,另一方面義和團對其極為為痛恨,洋人對其最想消滅。
上面照片中右為聶士成,左為平壤之戰中戰死殉國的左寶貴
1900年6月清政府下旨,以聶士成「旬日以來並無戰績,且聞有該軍潰散情形,實屬不知振作」,將聶士成革職留任。聶士成異常氣憤,「上不諒於朝廷,下見逼於拳匪,非一死無以自明」,於是每次戰鬥均親上前線,以死明志!
1900年7月9日凌晨5點左右,已經血戰八晝夜的聶士成率領所部數千人與八國聯軍在天津附近的八里台展開決戰。聶士成騎馬立於橋邊督戰,手刃逃兵,並對部下言道:「此吾致命之所也,逾此一步非夫矣!」雙方槍炮互射,戰鬥異常激烈。天亮以後對面的德軍指揮官庫克認出了聶士成,因為他過去在聶士成軍中擔任過騎兵教習。因此庫克派遣使者充當,要求聶士成投降,遭到斷然拒絕。
於是聯軍的炮火對準聶士成所在地,炮彈如山呼海嘯般的不斷在聶士成的身旁炸落。聶士成一連換了四匹戰馬,他兩條腿也先後被打斷,但面對衝上來聯軍,聶士成依然揮動戰刀,率領官兵向迎擊。這是一顆流彈從聶士成的嘴裡打進去,從後腦穿了出來,接著又一發子彈射穿了他的前胸,最後的那發子彈擊中了聶士成的太陽穴。最終聶士成從馬上倒下,跌落在塵埃之中。
庫克對這位昨日的朋友、今日的對手肅然起敬,他用一張紅毯將聶士成的遺體蓋上,脫帽鳴槍致哀,將遺體鄭重的交還給清軍。此後天津城陷落,北京城陷落,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讓中國徹底墜入深淵。
聶士成陣亡後,清政府下詔稱僅稱聶士成「誤國喪身,實堪痛恨,姑念前功,准予恤典」,已經為國殉難的聶士成還是「待罪之身」!1902年聶士成的好友袁世凱上書請予以撫恤, 「該提督秉性忠貞,踐履純篤,事親極孝,居官極廉,馭眾嚴而有恩,遇事勇而有斷,沉毅果敢,威重絕倫。跡其苦戰授命,武臣中實惟該故提督一人」
1905年清政府在聶士成殉國的八里台附近立碑紀念。2000年為紀念聶士成國捐軀100週年,天津市政府在原聶公碑所在地建了聶士成銅像以示緬懷,並鐫刻詩一首:將軍驅騎刀光寒,一躍橋頭此生瞻。聶公當年激揚處,多少青松配雨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