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都是奸臣?強漢盛唐時代也有賢明的宦官內侍 | 陽光歷史

 

A-A+

太監都是奸臣?強漢盛唐時代也有賢明的宦官內侍

2016年10月07日 揭秘太監,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149 次

  導讀:在明代的宦官中「間有賢者」數人,他們為助君明智、政治清明、興利除弊等所起的良好作用。其實,歷史上不僅明代宦者中有「善類」,即使在宦禍最烈的漢唐時期,宦官敢廢帝立帝,甚至弒帝,也仍然有賢能俱佳的太監,匡扶正義,造福民眾。

  譬如東漢和帝時期,有宦官鄭眾者,為人恭謹機敏,傾心王室。當時,竇太后當朝,其兄竇憲依仗其勢,把持朝政,形成「外戚」集團,任人唯親,擾亂朝綱,朝臣皆瞑怕之,附和之。鄭眾對其敗壞朝政行為很是不滿,不與合流,暗中做著剷除竇氏家族的準備。就在竇氏兄弟圖謀不軌之際,鄭眾輔佐和帝,一舉將其家族摧毀,從而穩定了東漢政權。

  還有大名鼎鼎的蔡倫,也是和帝時的太監,《後漢書》本傳說他有才學,竭誠本職,犯顏進諫,匡輔得失。曾任尚方令,監造刀槍器械,鋒利精巧,後世傚法。因其盡心職責,且有創新,封為龍亭侯。後任長樂太僕,監典著名學者劉珍等人校讎國家藏書之事務,可見蔡倫尚懂學術。尤使其千古流芳,乃是「蔡倫造紙」之事。考古發現,西漢已有紙張,僅由棉絮製成,原料單一,且用來裹物不寫書,這時書籍以簡策和縑帛為文字載體編就,但「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蔡倫「乃造意(創新),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故天下咸稱『蔡侯紙」』。就是說,他擴大了造紙原料,因為原料多樣,所以必須改進技術,才能造出更多紙張,這些皆為蔡倫創新。如此宦官,對文化所做貢獻,實在了不起。


  再有曹騰,漢末宦官,因功封費亭侯,擔任後宮高官大長秋。他職司省闥三十餘年,奉事四帝,未嘗有過。為國家舉薦了許多賢才,如知名學者邊韶、堂溪典等。他不計人仇,一日,蜀郡太守遣屬吏賄賂他,被益州刺史種暠搜得相關書信,於是種暠彈劾他,並請求下廷尉案罪,此事被皇帝壓下。事後,曹騰未恨種暠,還常在皇帝面前稱讚種暠為能吏。呂強是漢末一位清忠奉公、有錚錚鐵骨的宦官,他有學術,善屬文,恨國腐政亂,多次上疏靈帝,抨擊「十常侍」禍國殃民,諫帝勤政節儉,清除腐敗,大赦黨人,重用賢能。因此,遭到「十常侍」的迫害,說他「與黨人共議朝廷」。昏庸的靈帝不辨忠奸,下令逮捕他,呂強聞聽,怒道:「我死不足惜,不聽我言,從此禍起。大丈夫欲盡忠國家,豈能對獄吏乎?」於是以自殺相抗爭。

  當時宦者丁肅、徐衍、郭耽、李巡、趙佑等五人,他們不爭權貴,潛心研學,以清廉忠正自守。李巡和著名學者蔡邕等人,正定經書文字,「與諸儒共刻《五經》文於石」,誕生了著名的熹平石經;而趙佑博學多覽,既著述又校書,其學術得到諸儒的稱讚。另有小黃門吳伉,善為風角占卜之學,以博達奉公著稱,知時不為用,常托病回官舍,從容養志,不干時事。

  再說唐代。自書契以來,便有宦人,而閹寺亂政,唐最為烈。他們統兵於政。廢殺皇帝、朝臣,荼毒黎元,無惡不作。但仍有善者,如俱文珍,《舊唐書》本傳載其為唐德宗時宦官,後從義父姓改名劉貞亮。他本性忠正,剛強仗義,反對宦官胡作非為,輔佐儲君,驅逐朋黨,權歸正直朝臣,使國泰民安十餘載。宦官楊復光也如劉貞亮,史傳說他「慷慨負節義,有籌略」。其不計私利,以國事為重,不畏艱險,曾統兵與黃巢作戰,「身先犯難,功烈居多」。一名受過腐刑之人,在社稷危亡之際,能為國解難,亦屬難得。

  一般而講,刑餘之人,生理缺陷,心理也隨之變化,自然狀態下,外界條件不具備,只能自卑碌碌,生滅與時。宦官則不然,身處權力中心,有機會接觸帝王,扭曲的心靈和貪慾交織一起,一旦得勢,報復社會、報復他人,什麼事情都有可能做出,漢唐政權傾覆,與宦官秉政大有關係。而那些宦官中的善類,能恪盡職守,就很難得,若再能夠上匡君失,下利臣民,誠宜書而贊之。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