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簡介:歷史上的闖王李自成是怎麼死的? | 陽光歷史

 

A-A+

李自成簡介:歷史上的闖王李自成是怎麼死的?

2017年06月18日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328 次

  導讀: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鴻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世居陝西米脂李繼遷寨。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為銀川驛卒。1629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

  其時中原災荒嚴重,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巖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農民戰爭中的主力軍。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並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佔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會戰李自成。李自成戰敗,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陝西抗擊。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九宮山元帝廟遭村民誤殺致死。

  李自成起義

  明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李自成(1606~1645)原名鴻基,陝西米脂人,家世業農,父守忠因裡役破產。自成以家貧,為人牧羊,略識文字,及長為銀川驛卒。明天啟、崇禎年間,陝北連年旱荒,農民紛起暴動。崇禎三年(1630),自成以裁驛卒失業,又以借貸被辱,遂投活動於西川的不沾泥張存孟部。後因張存孟敗降,自為一軍。

  起義的發展和勝利不久,自成投闖王高迎祥,為八隊闖將,轉戰陝、晉、畿南、豫楚等地。七年,高迎祥農民軍被圍困於漢中附近峽谷中,自成重賄明總督陳奇瑜,偽稱解甲歸農,得脫圍困。既出棧道,連破麟遊、永壽等七縣,勢力愈強。九年七月,迎祥在陝西盩厔(今周至)戰敗,被俘犧牲,自成承襲闖王名號,轉戰於陝南及四川東北部地區。十一年,起義軍敗於梓潼,被迫出川北上。自劍州(今四川劍閣)入甘肅,又走避寧羌(今陝西寧強)。六月至漢中。是時農民軍首領大多敗降,唯李自成農民軍仍堅持戰鬥。是年冬,明三邊總督洪承疇、陝西巡撫孫傳庭設伏於潼關原,起義軍損失過重,潛伏陝南山區。十二年,避走巴東。十三年二月,自成軍又在奉節魚腹山失利,為避實就虛,乃走大寧(今四川巫溪)、竹山,返陝南,再次潛伏商雒山(今陝西商縣東南)中。


  同年,河南省發生嚴重災荒,農民紛起暴動。十一月中旬,起義軍經陝南商州突出武關,轉戰河南,農民爭附,連下豫西南各州縣。不久,文士牛金星、宋獻策、李巖等先後投奔起義軍。十四年初下洛陽,殺明福王朱常洵,開倉濟貧,聲勢迅速擴大。此後,三次圍攻開封,連獲項城、襄城、朱仙鎮、郟縣、汝寧五次戰役的勝利,執殺明兵部尚書陝西總督傅宗龍、汪喬年及陝督楊文岳等,大敗陝督孫傳庭。明軍主力被消滅,起義軍控制河南全省,部眾近百萬,其他農民軍首領如羅汝才、袁時中等多歸附自成,李自成起義軍成為明末農民起義軍的主力。

  自佔領洛陽始,李自成漸將過去的流動作戰改為每得一城,分兵據守的軍事戰略,十六年正月克承天(今湖北鍾祥),打出「剿兵安民」旗號,散發「三年不征」傳單。尋移檄黃州,揭露朱明暴政,宣傳自己興仁義之師、拯民於水火的作戰宗旨。兩年多席捲河南五府數十州縣,及湖廣荊、襄諸府。十六年二月,改襄陽(今湖北襄樊)為襄京,成立新順政府,自成自號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羅汝才為代天撫民威德大將軍。轄區西起潼關,東至歸德(今河南商丘)、汝寧(今河南汝南),北濱黃河,南至松滋、枝江、澧州(今湖南澧縣),派遣地方官吏者凡七十多州縣。

  起義軍雄據荊襄,遂圖謀取京師。李自成採納謀士顧君恩之策,先取陝西,作為根據地。十六年九月,起義軍與明孫傳庭兵戰於河南郟縣,深溝高壘以疲明軍,並利用連日陰雨,明軍糧運不繼之際,遣輕騎出汝州(今河南臨汝)斷截明軍糧道,大敗孫傳庭,殺傷明軍四萬多人,獲器仗輜重數十萬計,傳庭奔潼關。此後起義軍分兩路進兵陝西,一路經淅川下商州(今陝西商縣)入陝南;自成則親率大軍趨潼關。十月,陷潼關,明軍潰敗,傳庭戰死。十七年正月,起義軍攻克西安,乘勝取寧夏、蘭州、西寧、永昌、莊浪等地。

  起義軍佔領西安後,即正式定國號為大順,改元永昌,以崇禎十六年為永昌元年。並改西安為長安。李自成改名自晟,稱王。同年二月,起義軍分兩路進攻北京,一路由先已進入山西的大將劉芳亮等率領,從平陽(今山西臨汾)經陽城,越太行山出豫北,先下衛輝(今河南汲縣)、彰德(今河南安陽)等地,然後經真定(今河北正定)北上,以牽制明朝南路援軍;一路由自成親自率領,渡黃河,下太原,傳檄各州縣,揭露朱明種種罪狀。山西農民群起響應,各府州縣望風而下,自成遂率軍北上,經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南下,三月十八日圍困京師。次日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檢自縊於煤山(今景山)。明朝滅亡。

  政權建設起義軍在襄陽建立新順政權之時即曾設官置司,中央置上相、左鋪、右弼、六政府(相當於六部)侍郎、郎中等官,地方設防禦使、府尹、州牧、縣令。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後,又增置六政府尚書,設弘文館、文諭院、諫議等官,並封爵五等,大封功臣。

  佔領北京後,大順中央政治機構在襄陽、西安兩次建置的基礎上加以補充,委派官吏,改年閣為天祐殿,牛金星繼任首輔。六政府尚書分別為:吏政府尚書宋企郊,戶政府尚書楊玉休,禮政府尚書鞏煜,兵政府尚書喻上猷(一作侯恂),刑政府尚書安興民(一作耿然明),工政府尚書侯恂(一作黎志陞)。尚書下設侍郎、郎中、從事、員外等職,充實和完備了各部朝官。又改翰林院為弘文館。六科給事中為六政府諫議,十三道御史為直指史,太僕寺為驗馬寺,尚書寶寺為尚璽寺,通政使為知政使。其餘光祿、大理、太常、鴻臚、國子監等仍沿襲前明舊名。所委官員少數由舉監生員充任,其餘絕大部分為前明降官。地方文武官吏,改巡撫為節度使,布政司為通會,兵備為防禦使,知府為府尹,知州為州牧,知縣為縣令。並開科取士,選拔新人出任各級官吏。

  武職亦改前明武官之稱,改五軍都督府為五軍部,仍設左右都督。又改總兵為正總權,副將為副總權,守備為守旅,把總為守旗。但職名並未統一,有的仍沿用總兵、副將等稱。其專事征伐的有,權將軍,一品;副權將軍,二品;制將軍,三品;果毅將軍,四品;威武將軍,五品;都尉,六品;掌旗,七品;部總,八品;哨總,九品。權將軍有田見秀、劉宗敏;制將軍有李過、李巖、賀錦、劉芳亮、袁宗第、劉希堯等,其餘授果毅將軍、威武將軍等銜者凡五十餘人。

  自成在北京建制的同時,繼續分兵略地,委派地方官吏,建立基層政權。北直、山東、河南、蘇北、皖北各地州牧縣令紛紛上任。降將馬科則率軍進攻四川,川北州縣也多降附置官。

  是時大順版圖,東自山東,西至甘寧,北沿長城,南達江淮,掩有北直、山東、山西、陝西、河南五省,西北甘肅、青海、寧夏的一部分,川北保寧地區若干州縣,及今江蘇、安徽淮河流域地區,長江流域則有湖廣的荊州、襄陽、承天、德安四府等地。

  政治經濟綱領政策起義軍起義過程中,針對明朝地權集中與賦稅繁重的情況,提出「均田免糧」口號。攻佔西安後,又以「貴賤均田」及「五年不征」相號召。在河南等地到處傳播「不當差、不納糧」的歌謠。後因「均田免糧」綱領屬於平均主義的空想,並未真正實行,只是個別地方官曾經實行過改變封建地權的措施。如山東諸城縣令到任之後,即以劫富濟貧之說,令產不論遠近,許業主認耕;在某些地區大順地方官府還默許農民進行自發的奪地鬥爭。起義軍亦實行籍沒富室政策,以解決軍餉,兼濟貧窮。李自成初下洛陽,沒收福王藩府及宦家巨室存積的糧食和大量金錢,以其中一部分賑濟貧民。以後每攻佔一個城鎮,常採取類似措施。佔領西安後,繼續以「劫富濟貧」相號召。但在這一口號下,劫掠平民、殃及無辜之事亦時有發生。起義軍還針對地方為考中的舉人進士樹建牌坊,下「毀坊之令」。

  起義軍還實行平買平賣,保護工商的政策。這種政策自崇禎十四年佔領河南起,始終執行。起義軍進北京後,令市民照常營業,不少地區工商業照常進行。山東畿輔運河航行的商船不絕。

  起義的失敗起義軍佔領北京後,北方的勁敵只餘駐防山海關外的明總兵吳三桂。自成雖認識到三桂擁有重兵,事關邊防,但失於輕敵,僅派降將、權將軍唐通和降官、兵政府侍郎左懋第攜金銀錦緞前往招撫。三桂先接受招撫,後聞自成在北京向明官追餉,並聞家屬被拘,遂歸山海關起兵反叛,並向清軍求援。自成大怒,率劉宗敏、李過東征,四月二十一日至山海關。為防三桂東退,自成出奇兵二萬繞至三桂軍後,自己則率大軍從西面合圍夾擊。在吳三桂軍動搖之際,清多爾袞發兵夾擊。因眾寡懸殊,兩面受敵,農民軍勢漸不支,敗退北京。

  農民軍的戰敗引起北京人心惶恐。明降官紛紛南逃,各地官紳地主也紛起反噬。尤其嚴重的是,起義軍的很多將官經不起都市豪華生活的誘惑,鶩聲色,貪財貨,分據前明大官住宅,日趨驕奢淫逸,士卒也各身懷重貨,無有鬥志。鬥爭嚴峻,軍心渙散,紀律鬆弛,形勢十分不利。永昌元年(1644)四月二十九日,自成倉卒即帝位,次日即離北京南下,經晉入陝,試圖仍以陝西為基地再起。入陝後,李自成令李過、高一功拒守陝北,自己拒守西安。在清軍進逼下,李過、高一功退至陝南,又沿秦楚邊界,經川東至荊門、當陽南下。自成也於次年正月退出西安,自藍田、商州經武關退守河南,又經襄陽、承天、德安(今湖北安陸)退至武昌。五月轉戰至湖北東南各州縣。九月至九宮山(一雲通山、一雲通城),為地主鄉團所圍困。李自成犧牲,餘部由劉宗敏、李過率領南下,聯明御清。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