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上的中立:清政府竟然在日俄戰爭裡「中立」 | 陽光歷史

 

A-A+

國土上的中立:清政府竟然在日俄戰爭裡「中立」

2018年02月18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76 次

  在1904年(清朝光緒三十年),日本和俄國為爭奪中國領,在中國領土之內,打了一場戰爭,清政府作為第一相關人,卻宣佈了「局外中立」。

  早在義和團運動時期,沙俄就利用八國聯軍侵華的混亂局勢,以替清政府維持秩序和保護中東鐵路為借口,出兵佔領了中國東北,繼而拒不撤軍。俄國當時的對華政策非常明確,即:「中國在衰亡、崩潰,俄國應當利用這一時機,攫取盡可能大的一塊」。 這「盡可能大的一塊」,也就是中國的東北。

  而日本,在明治政權成立之初,就確定以侵略擴張為其最高國策,制定所謂「大陸政策」。日本政府繼侵佔琉球和台灣之後,先後脅迫朝鮮簽訂多項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19世紀90年代初,日本爆發第一次經濟危機,伊籐博文內閣為擺脫危機,利用朝鮮反封建、反西方列強和日本入侵的東學黨起義,悍然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甲午戰爭」。1895年4月日本脅迫中國簽訂上文提到的《馬關條約》。該約除規定承認日本控制朝鮮外,還要中國向日本割地賠款以及同意日本享受其它特權。特別是關於割讓遼東半島的規定,激怒了俄國,於是沙俄聯合其他列強 「三國干涉還遼」、迫使日本修改《馬關條約》。日俄在遠東的利益衝突進一步激化。

  其他列強態度:

  英國,企圖讓日本阻止俄國南下同它爭奪中國長江流域。因此,英日互相勾結,簽訂英日同盟,矛頭針對俄國。

  美國,為了打破俄國對我東北的壟斷地位,美國站在日本和英國一邊,並給予日本大量的經濟援助。

  法國,俄法結成同盟,但法國並不希望俄國把主要軍事力量投入遠東,以免削弱俄法同盟在歐洲對付德國的實力。

  德國,希望由於俄國佔領東北而和日本甚至英國的矛盾激化,迫使俄國調開西部邊境的俄軍,間接削弱俄法同盟對德國的壓力。

  到1902年春,各帝國主義國家在遠東問題上形成兩大集團:一個是英日同盟,以美國為後盾;另一個是法俄同盟。

  清、俄、日三方實力對比:

  清政府自甲午戰後訓練新軍,且不斷遭到八國聯軍打擊,新軍職編練,仍僅限於直隸、湖北兩省。其次,按《辛丑條約》規定,中國須接受為期兩年軍火禁運的國際制裁。因此,根據當時的條件,清政府想要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一支近代化軍隊是不可能的。

  

  在軍事史上,這是第一次使用此種巨型火炮。這些威力驚人的巨炮,是促使守衛旅順的俄軍施特塞爾將軍投降的主因。網絡圖

  1903年,清政府設練兵處改革軍制,制定了一個在全國編練新軍36鎮,總兵力40萬人的計畫,但該計畫直到清朝滅亡也沒完成;海軍方面,則自甲午年全軍覆沒之後,因經費拮据,重建始終未能提上日程。1904年1月,慈禧諭告軍機大臣,曾發出「庫儲一空如洗,無米何能為炊」的哀歎。

  戰爭前夕俄國總人口達1.41億人,1904年陸軍常備軍總兵力約105萬人,後備役軍人達375萬人。其中將90%的兵力部署在西部地區,在遠東只有正規陸軍部隊9.8萬餘人(148門炮、8挺機槍),同時,俄國海軍擁有200餘艘戰艦,其中太平洋分艦隊擁有60餘艘作戰艦艇(19.2萬多噸)。整個戰爭期間進行過9次動員,先後徵召近120萬人入伍。

  日本總人口約4400萬。戰時可動員200餘萬後備兵員(實際上動員了118.5萬人)。戰爭初期,陸軍總兵力約37.5萬人(1140門炮),其中25萬人可用於日本列島以外作戰。火炮中37%為山炮,適於東北戰場的地形特點。機槍147挺。海軍是日本建軍的重點。戰爭前夕日本海軍有戰艦約80艘(26萬多噸),多數是在英國建造的新型艦隻,性能良好,規格統一。

  因此,就當時的情況來說,清政府除了「局外中立」,別無選擇!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