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抗日曆史:一場決定中國命運的石牌保衛戰!
導讀:石牌,宜昌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彈丸之地,抗戰時期1943年石牌要塞保衛戰使其名揚四海。抗日戰爭期間,石牌上有三斗坪,是當時的軍事重鎮,第六戰區前進指揮部、長江上遊江防軍總部等均設於此。下有平善壩,與之相距僅咫尺之遙,是石牌的前哨,亦為中國軍隊補給樞紐。石牌保衛戰是中日鄂西會戰的核心戰役,作戰區域主要在長陽、宜昌兩地間的石牌外圍進行,在歷時10天的戰鬥中,我英勇的國軍部隊用血肉之軀,將殘暴的日軍擋在了宜昌,保衛了陪都重慶的安全。
當戰鬥激烈時,陳誠打電話問胡璉:「守住要塞有無把握?"胡璉斬釘截鐵地回答:「成功雖無把握,成仁確有決心!"其英雄氣概可見一斑。我十一師官兵在他指揮下奮勇作戰,在曹家畈附近的大小高家嶺上曾有3個小時聽不到槍聲,這不是雙方停戰,而是敵我兩軍扭作一團展開肉搏戰。攻擊三角巖、四方灣之敵1000餘人,為爭奪制高點黔驢技窮,一度施放催淚瓦斯彈。我軍無防化設備,用血肉之軀與敵相拼,竟奇跡般將敵殲滅殆盡。
八斗方之爭奪,是這次戰鬥最為激烈的地方。敵每一寸土地之進展,必須付出同等血肉之代價。兩軍在此彈丸之地反覆衝殺,日月為之黯然失色。我軍浴血奮戰,擊斃日軍近2000人,陣地前沿敵軍屍體呈金字塔形。中央社向全國播發消息稱:「宜昌西岸全線戰鬥已達激烈.每一據點均必拚死爭奪。」這是當時戰役的真實寫照。日軍久攻石牌不下,損兵折將慘重,信心完全喪失。到了5月31日夜晚,戰場上的槍炮聲突然沉寂下來,進犯石牌之敵紛紛掉頭東逃。石牌要塞雖歷經烽火,但仍屹立在西陵峽之濱,固若金湯,如同一座銅牆鐵壁。
此次石牌大戰,我軍打死打傷日軍達7000人,繳獲器械無數。這場決戰,中國軍隊投入兵力15萬人,日軍投入10萬兵力,日軍傷亡兵力25718人,損失飛機45架,汽車75輛,船艇122艘;中國軍隊僅傷亡一萬餘人取得戰爭勝利。石牌保衛戰的勝利,實現了蔣介石「軍事第一,第六戰區第一,石牌第一」和「死守石牌,確保石牌」的軍事目標,它挫敗了日軍入峽西進的美夢,粉碎了日軍攻打重慶的部署,遏制住了日軍肆意踐踏的鐵蹄。
中國軍隊頑強地守住了國門石牌,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胡璉,成為了在石牌最有名的將軍。他的英名從此流傳在三峽沿岸,就像關羽和張飛。歷史真是眷顧三峽,兩千年前就給這塊土地送來了那麼多的大英雄,使這道從高山中噴湧而出的峽江當之無愧地獲得了民族忠勇之源的殊榮。
當年鎮守炮台的海軍官兵曾在炮台掩體上題書明志「鐵血要塞」仍依稀可見,以及炮台長方榮經與當地政府共同創辦的「中山小學」的校址(現為石牌小學)等都還保存完好。石牌小學門前,當年官兵磨戰刀的一塊巨大月牙石如今還靜靜地躺在那裡。月牙石的旁邊,官兵們滴血盟誓的水池幾近完好,「浴血池」三個字清晰可見。石牌要塞保衛戰的勝利,是鄂西戰役的轉折點,西方人把它與前蘇聯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並列為反法斯戰場的兩大著名戰役,被西方各大軍校納入軍事教材,被稱作「東方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最近,宜昌市原文聯主席陳宏燦先生以石牌保衛戰為主題,出版了長篇抗戰紀實著作《浴血大鄂西》,再現了這一場發生在宜昌的重要抗戰史實。(本書宜昌解放路大禹學子書店有售,感興趣的朋友也可致電陳先生經紀人13477192255英子)硝煙已散盡,唯見山河美!如今石牌已作為旅遊勝地吸引著遊人慕名前來。面積不到20平方千米的村域內,彙集了三峽人家、楊家溪軍事漂流等國家4A級景區和龍進溪、蛤蟆泉、燈影洞、石令牌、石牌要塞等眾多峽江風情濃郁的景觀,是宜昌三峽旅遊的核心景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