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女將秦良玉:誓死抵抗張獻忠到最後一刻 | 陽光歷史

 

A-A+

明末女將秦良玉:誓死抵抗張獻忠到最後一刻

2017年04月25日 中外名將盤點,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165 次

  明末女將秦良玉:明朝末年,朝政腐敗,關外清兵經常寇掠關隘,關內社會動盪不安,民不聊生,斯文凋弊,整個大明朝的總體局勢用兵荒馬亂來形容一點也不誇張。這個時候,地方武裝在與反武裝的鬥爭過程中,出現了一些著名的將領及其優秀的作戰部隊。白桿兵就是比較著名的其中之一。

  所謂「白桿兵」,就是以持白桿長槍(長矛)為主的部隊,這種白桿長矛是明末忠貞侯、四川總兵秦良玉根據當地的地勢特點而創製的武器,它用白木(不需要染色)做成長桿,上配帶刃的鉤,下配堅硬的鐵環,作戰時,鉤可砍可拉,環則可作錘擊武器,必要時,數十桿長矛鉤環相接,便可作為越山攀牆的工具,懸崖峭壁瞬間可攀,非常適宜於山地作戰。白蠟木的外觀與歐洲槐木相似,成奶白色或微帶粉紅,堅韌而富有彈性,加工簡單,所以,在冷兵器時代它是一種既實用又經濟的兵器器材。

  秦良玉,忠州人,父親秦葵。自小,秦良玉的父親以兵法部勒子弟,曾對秦良玉說:「汝一弱女子,盍習兵毋為人魚肉。」秦父讓秦良玉學習兵法與武藝的原始初衷是讓秦良玉能夠自衛防身,但是秦良玉勤奮學習,亳無輸讓鬚眉,「秦良玉與兄弟比肩習武,兼讀兵法。20歲之前即精於『騎射擊刺之術』,尤精其父所授韜略。」由此,秦葵無不感慨地評價秦良玉說:「惜不冠耳,汝兄弟皆不及也。」秦良玉卻慷慨答曰:「使兒得掌兵柄,夫人城、娘子軍不足道也。」


  明神宗萬曆二十二年(1595),秦良玉二十一歲。當時忠州紈褲子弟曹皋看上了秦良玉,被秦斷然拒絕,後來曹皋加害於她,以秦良玉支持抗稅鬥爭將其下獄。秦良玉出獄後,搞了一次比武招親,曹皋也來應徵,被秦良玉打敗。秦良玉對石砫土司馬千乘一見鍾情,故意輸給馬千乘,決定嫁給馬千乘。萬曆二十三年(1596),秦良玉二十二歲,嫁石砫宣撫使馬千乘為妻。石柱也屬忠州,離秦良玉的娘家不遠,是一個苗族人為主的郡縣,朝廷設置宣撫使統轄這些歸順了大明的苗人。馬千乘並不是苗人,他祖籍是陝西撫風,乃馬援後裔,因祖上建立了戰功,被封為石砫宣撫使,官職世代沿襲,最後傳到了馬千乘身上。

  石砫地處偏遠,民風驃悍,時有叛亂興起;所以宣撫使最重要的責任就是訓練兵馬,維護安定。所以,婚後不久,秦良玉間語千乘曰:「今天下多故,石硅界黔、楚、蜀交,不可不練兵為保境計。且男兒當立功萬里,繼先高祖新息侯家聲,何區區固吾圉為?」千乘唯唯。於是,秦良玉與夫馬千乘整飭土政,培訓軍伍,練出了一支戎伍肅然、所過秋毫無犯、為遠近所憚的石硅土兵,即白桿兵。白桿兵大都是親連親友連友而召集組織起來,加以嚴格訓練後,戰鬥力非常強。這些百桿兵戰時為兵,閒時就組織起來開墾荒地,發展生產,並將部分新墾荒地分給官兵的家屬和群眾廣種糧草。女兵則紡花織布,供應軍需。

  清一色白桿長槍部隊讓人耳目一新,但真正讓白桿兵聞名天下的是它後來的赫赫戰功。從秦良玉的創建直到她去世那天,這支部隊經歷大小百餘戰,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平播之戰、渾河血戰、收復四城(灤州、永平、遷安、遵化)之戰等大戰役。由此,白桿兵「遂著名海內」便不難理解了。

  萬曆二十六年,播州(今遵義)宣撫使楊應龍勾結當地九個生苗部落舉旗反叛,他們四處攻擊,燒殺搶掠,猖狂至甚。朝廷派遣李化龍總督四川、貴州、湖廣各路地方軍,合力進剿叛匪,馬千乘與秦良玉率領三千白桿兵也在其中。由於白桿兵特殊的裝備和長期嚴格的山地訓練,因此在播州的戰爭中十分得心應手,大軍長驅直入。最後,叛軍調集所有兵力,固守在播州城裡,城外則設下五道關卡,分別是鄧坎、桑木、烏江、河渡和婁山關,每道關卡上都有精兵防守,楊應龍想以此作為自己的護身符。攻打鄧坎,是由秦良玉帶領五百白桿兵為主力。

  鄧坎守將楊朝棟見對方兵力單薄,便準備一舉吞滅,於是把手下五千精兵全部拉到陣地上,排下密密麻麻的陣式。秦良玉面對十倍於己的敵軍毫不畏懼,騎一匹桃花馬,握一桿長矛,率領白桿軍威風凜凜地殺入敵陣,只見她左挑右砍,東突西衝,所過之處敵軍兵士紛紛損命,如秋風掃落葉一般。但是,敵軍人多勢眾,潮水般層層包住,陷入敵陣中的秦良玉方寸不亂,一邊砍殺周圍的敵兵,一邊慢慢向敵將楊朝棟靠攏,將到近前時,她一頓猛殺之後,忽地縱馬騰躍,還沒待四周的人看清,她已把楊朝棟抓在了自己的馬背上,右手揮舞著長矛,左手牢牢制住了敵將。眾敵兵見頭領被擒,頓時亂了陣腳,秦良玉的白桿兵乘勝追殺,沒一頓飯的功夫,敵兵就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五千人馬潰散無遺。

  攻下鄧坎後,剿匪大軍接著又順利地拿下了桑木、烏江、河渡三關,直達播州外圍的婁山關。婁山關是播州城外的一道天然屏障,山勢高峻險要,僅一條小路通過關口,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地。攻打婁山關的主要任務又落到了白桿兵頭上,限於道路狹窄,無法通過大批兵馬,秦良玉便幫丈夫定下了一個巧取的方案。這天凌晨,秦良玉與丈夫馬千乘雙騎並馳,沿正路攻向關口,只見兩桿長矛上下翻飛,擋關的敵兵一一倒下,而後上的援兵也無法一湧而上。而當秦良玉夫婦兩人並肩血戰,而敵兵越聚越多時,幾千白桿軍突然從關口兩側包圍過來,敵兵防不勝防,落荒而逃。

  原來,趁秦良玉夫婦正面進攻,牽引了敵軍注意力的時機,其他白桿兵將士從關卡兩側的懸崖處,憑著白桿長矛首尾相聯,攀越上關,給了敵軍出乎意料的打擊。攻下婁山關後,叛軍失去了護身符,剿匪大軍一鼓作氣,攻克了叛軍據點播州城,楊應龍全家自焚而死,叛亂徹底平息下來。論功行賞時,石柱白桿兵戰功卓著,被列為川南路第一有功之軍,秦良玉初次參加大戰,立下汗馬功勞,除受到重獎外,「女將軍」的英名遠播四方,白桿兵初顯鋒芒。

  班師凱旋的路上,由於天氣炎熱,馬千乘染上了暑疫;回到石硅後,又因接待不恭,得罪了內監邱乘雲,被邱乘雲設罪投入獄中。在獄中,得不到治療調養,馬千乘病重而死。馬千乘死後,朝廷覺得他並無大罪,所以仍保留了他家石硅宣撫史的世襲職位。而這時馬家的繼承人馬祥麟年齡尚幼,按土司夫死子襲,子幼則妻襲之制,朝延又鑒於秦良玉作戰有功,文武兼長,所以授命她繼任了丈夫的官職。秦良玉是個堅強的女人,她強忍住失夫的悲痛,毅然接過丈夫遺留下來的干斤重擔,繼續訓練白桿兵,管理石柱民眾,盡心盡力,保住了石砫的安謐昌平。

  二十年時光匆匆流過,轉眼到了明神宗萬曆未年,滿人崛起於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酋長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縣)建立「大金」(後金)政權,開始連連發動對明朝的進攻。兩年後,薩爾滸一役,明軍慘敗,諸營皆潰。遼東情勢危急,朝延重調全國兵馬赴援,秦良玉此時已經四十六歲了,仍然親自率領三千白桿兵,連同自己的哥哥、弟弟、兒子,兼程北上衛邊。萬曆四十八年,秦良玉的白桿兵與滿清軍隊打了幾場硬仗,挫傷了清兵的一些銳氣。瀋陽之戰中,秦氏兄弟率白桿兵率先渡過渾河,血戰滿洲兵,大戰中殺辮子兵數千人,終於讓一直戰無不勝的八旗軍知曉明軍中還有這樣勇悍的士兵,並長久為之膽寒。由於眾寡懸殊,秦邦屏力戰死於陣中,秦民屏浴血突圍而出,兩千多白桿兵戰死。但也正是由此開始,秦良玉手下的石柱白桿兵名聞天下。秦良玉聞訊後,親自率領百名白桿兵,渡河殺入重圍,拚死救出了弟弟,搶回了哥哥的屍體。其後,朝廷任命秦良玉為把守山海關的主將,賜予秦良玉二品官服,並封為誥命夫人,任命其子馬祥麟為指揮吏,追封秦邦屏為都督僉事,授民屏都司僉事之職,還重賞了白桿兵眾將士。

  後來,兵部「議再徵兵二千」,於是「良玉與民屏馳還」。返回石砫之時;正趕上永寧宣撫使猓玀族的奢崇明起兵叛亂,奢崇明的黨羽樊龍佔據了重慶,聽說秦良玉帶兵回到了石砫,馬上「繼金帛結援」,秦良玉大怒道,「我受朝延厚恩,正思報效國家,豈能與叛賊為伍!」朝延聞報後,授秦良玉為都督僉事,拜為石砫總兵官,以示嘉獎。天啟三年(1623)四月,良玉繼續領兵攻奢,連下奢軍最後盤據的遵義、永寧、藺州(今古藺)和九節灘、紅崖墩、觀音寺、青山墩及江潦48寨,全川平定。奢崇明逃往貴州,勾結水西(今烏江上遊鴨池河以西)土司安邦彥同反。安邦彥自立為羅甸王,招兵買馬,佔據了貴陽以西的千里之地。朝廷又詔命秦良玉率白桿軍入黔平亂,白桿軍奮勇作戰,很快就平定了叛亂,殺死了安邦彥,但也賠上了秦民屏的性命。

  崇禎三年(1630年),皇太極攻榆關不入,便率十萬辮子軍繞道長城喜峰口入侵,攻陷遵化後,進抵北京城外,連克永平四城,明廷大震。清兵趁機直奔向通州,京師形勢十分急迫。明朝廷再次詔今天下諸軍鎮邊勤王,秦良玉接旨後,帶領她的白桿兵,日夜兼程趕往京師,並「出家財濟餉」,以補朝廷因連年應戰而造成的軍需不足。秦良玉的部隊與清兵在京師外圍相遇,還沒來得及安營紮寨,就開始了全面進攻。年己五十五歲的秦良玉,手舞白桿長矛,好似「瑞雪飛舞、梨花紛飄,鋒刃所過之處,清兵不是頭落地就是手腳分家」;所有白桿兵將士,無不以一當十,威猛如虎,打得清兵落荒而逃。很快,秦良玉接連收復了灤州、永平、遷安、遵化四城,解救了京城之圍。崇禎帝大加感慨,特意在北京平台召見秦良玉,優詔褒美,賞賜彩幣羊酒,並親賦詩四章,彰其功績:

  學就西川八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

  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蜀錦征袍自剪成,桃花馬上請長纓,

  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

  露宿風餐誓不辭,飲將鮮血代胭脂。

  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憑將箕帚掃虜胡,一派歡聲動地呼,

  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明軍收復永平四城後,朝廷留其馬祥麟和秦翼明駐京畿防守,命良玉回川「專辦蜀賊」。

  又過了十來年,起義軍張獻忠進入四川一帶,年過花甲的秦良玉再次披掛上陣,風采不減當年。她率領白桿兵,連戰連捷,解除太平之圍,扼羅汝才於巫山,斬東山虎於譚家坪,使張獻忠的軍隊在川地吃了不少苦頭。然而,由於川地屢經兵災,府庫空乏,糧餉短缺,損失的兵力無法補充;而起義軍部隊勢力強大,如潮水般湧進川蜀,整個戰局上,官兵無法取勝。秦玉良萬般無奈,只有退保石砫一地。

  這時京城已被李自成所率領的義軍攻破,明思宗自縊於煤山,大明皇朝在風雨飄搖中終於徹底倒塌,李自成入主京城,張獻忠則想牢牢控制住川蜀,以作為自己的據點。張獻忠東征西戰,幾乎囊括了全蜀,卻唯對石砫彈丸之地無可奈何。已六十八歲高齡的秦良玉,帶著她手下歷經百戰的白桿兵,誓死抗拒,一直到張獻忠敗亡,起義軍終沒能踏入石砫半步。清順治五年端陽節過後,七十五歲的秦良玉,在一次檢閱過白桿兵後,剛剛邁下桃花馬,身子突然一歪,溢然離開了人世,這次閱兵成為她與自己的白桿兵訣別的禮物。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