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繼位後第一個重大軍事行動:徹底征服朝鮮 | 陽光歷史

 

A-A+

皇太極繼位後第一個重大軍事行動:徹底征服朝鮮

2017年06月23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152 次

  皇太極繼位後第一個重大軍事行動

  皇太極繼位之後,對內大力調整方針政策;對外的第一個重大舉動,則是出兵朝鮮。

  從努爾哈赤死、皇太極登極,到當年十月,一個多月時間裡,朝鮮作為鄰國,沒有派人來弔唁亡靈,也不前來祝賀新汗登基,相反,接納了數量可觀的從後金國出逃的遼東漢人,據朝鮮史料記載,前後可能達到數十萬人,僅價川一地即達三千多人。(《李朝實錄》仁祖卷十四)

  這些人,在努爾哈赤編漢為奴的政策下從自由民變成奴隸,然後,不堪忍受而出逃,於是就成了前清極為有名的所謂「逃人」。為此,後金汗國和後來的大清國制定了嚴厲的「逃人法」,力圖以嚴刑酷法遏制他們逃亡,並一直蔓延到清軍入關之後很多年,成為前清時代名副其實的惡政與惡法。大清朝之所以曾經在歷史上特別聲名狼藉,這些從努爾哈赤時代開始惡聲惡氣的惡政惡法肯定是其原因之一。

  此時,後金汗國與朝鮮交涉,要求朝鮮將這些「逃人」一概驅逐回來。朝鮮置之不理,將這些逃過鴨綠江的遼東漢人遣送給了明朝。對此,皇太極感受到的肯定不僅僅是輕蔑,還有利益上的重大損失,因為這些人全部是滿族人的奴隸,剛剛繼位的皇太極在自己必須承受損失的同時,還必須承受這些滿族人士的抱怨與壓力。

  以往,努爾哈赤時代曾經數次有過出兵朝鮮的動議,最後均未實施。最重要的原因有兩條:一是避免兩線作戰腹背受敵,二是沒有現實利益上的壓力和考慮。如今,和袁崇煥議和,解除了戰略上的顧慮;王公貝勒們又正因為「逃人」的損失怨氣沖天,此刻出兵朝鮮,立即可以得到這幫傢伙的好感與擁戴,真正是天時、地利、人和皆備於我。大約這是皇太極將自己繼位後第一個重大軍事行動鎖定在朝鮮的原因。而且據說努爾哈赤臨死時,也曾經囑咐那幾大貝勒,要把解決朝鮮問題放在第一優先考慮。

  另外一個原因,對於皇太極必定也是如芒在背,如鯁在喉。長期以來,朝鮮國王一直允許明朝的軍隊駐紮在自己的領土上,並在物資、糧草、軍事裝備器具上很慷慨地給予支持。而後金汗國但凡想向朝鮮通融點什麼時,朝鮮全都推三阻四。翻開歷史地圖集,我們就會發現:明朝大將毛文龍率部所駐的皮島,距離後金汗國簡直是近在咫尺。因此,毛文龍不停地在東部側後翼出兵襲擾,甚至時不時就會打到距離瀋陽只有百十里地之處,打完後便登舟揚帆而去,致使後金汗國多年不敢專心致志地西向前進。(《明史》卷一百四十七,袁崇煥傳)

  此次,皇太極重拳出擊,就是希望一石二鳥「兩圖之」:既制裁朝鮮,又打擊明朝毛文龍的部隊,捎帶著安撫籠絡人心。(事見《東華錄》天聰元年正月)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用戰爭來轉移內部矛盾,並用掠奪來的物資緩解經濟上的窘迫局勢。這一點,為後來發生的事實所證明:戰爭結束後,雙方已經約為兄弟之國。阿敏仍然縱兵在朝鮮大肆搶掠。其間,皇太極曾經給過他一封急信,表現出後金汗國對物資的極度需求。皇太極在信中殷切叮囑阿敏,趕快清點搶來的糧食數量,以便派人前去搬運云云。可見,其經濟狀況已經到了不搶劫便很難維持的地步了。(《清太宗實錄》卷二)

  大明天啟七年、後金汗國天聰元年(公元1627年)正月初八日,皇太極繼位四個月零八天,剛過完春節,皇太極就派遣三萬大軍,在堂哥阿敏率領下,征伐朝鮮。

  以往,努爾哈赤時代曾經數次有過出兵朝鮮的動議,最後均未實施。最重要的原因有兩條:一是避免兩線作戰腹背受敵,二是沒有現實利益上的壓力和考慮。如今,和袁崇煥議和,解除了戰略上的顧慮;王公貝勒們又正因為「逃人」的損失怨氣沖天,此刻出兵朝鮮,立即可以得到這幫傢伙的好感與擁戴,真正是天時、地利、人和皆備於我。大約這是皇太極將自己繼位後第一個重大軍事行動鎖定在朝鮮的原因。而且據說努爾哈赤臨死時,也曾經囑咐那幾大貝勒,要把解決朝鮮問題放在第一優先考慮。

  另外一個原因,對於皇太極必定也是如芒在背,如鯁在喉。長期以來,朝鮮國王一直允許明朝的軍隊駐紮在自己的領土上,並在物資、糧草、軍事裝備器具上很慷慨地給予支持。而後金汗國但凡想向朝鮮通融點什麼時,朝鮮全都推三阻四。翻開歷史地圖集,我們就會發現:明朝大將毛文龍率部所駐的皮島,距離後金汗國簡直是近在咫尺。因此,毛文龍不停地在東部側後翼出兵襲擾,甚至時不時就會打到距離瀋陽只有百十里地之處,打完後便登舟揚帆而去,致使後金汗國多年不敢專心致志地西向前進。(《明史》卷一百四十七,袁崇煥傳)

  此次,皇太極重拳出擊,就是希望一石二鳥「兩圖之」:既制裁朝鮮,又打擊明朝毛文龍的部隊,捎帶著安撫籠絡人心。(事見《東華錄》天聰元年正月)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用戰爭來轉移內部矛盾,並用掠奪來的物資緩解經濟上的窘迫局勢。這一點,為後來發生的事實所證明:戰爭結束後,雙方已經約為兄弟之國。阿敏仍然縱兵在朝鮮大肆搶掠。其間,皇太極曾經給過他一封急信,表現出後金汗國對物資的極度需求。皇太極在信中殷切叮囑阿敏,趕快清點搶來的糧食數量,以便派人前去搬運云云。可見,其經濟狀況已經到了不搶劫便很難維持的地步了。(《清太宗實錄》卷二)

  大明天啟七年、後金汗國天聰元年(公元1627年)正月初八日,皇太極繼位四個月零八天,剛過完春節,皇太極就派遣三萬大軍,在堂哥阿敏率領下,征伐朝鮮。

  此時的朝鮮,其內政不修的程度,和其鐵哥們兒般的堅強盟友大明帝國差相彷彿。從打完薩爾滸大戰開始,朝鮮國內的有識之士就預見:未來,朝鮮在努爾哈赤那兒會遇到大麻煩。無奈,朝鮮國內政局不穩。戰爭開始時,朝鮮毫無準備,他們希望大明朝如三十多年前的抗倭援朝一般,再來一次抗金援朝。殊不知,此時的大明朝早已不是彼時的大明朝,自顧尚且不暇,哪裡還有力量照顧別人?其實,大明朝應該比誰都懂得唇齒相依、唇亡齒寒的道理;他們也應該比誰都清楚,沒有人能夠像朝鮮那樣連自身安危都不顧,堅定地相信並站在自己一方,給予了後金汗國極大的牽制。可是,他們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只有在經歷過這種情勢之後,人們才會辛酸地明白,一個殘破而腐爛的大國,將會如何地對不住那些全心全意信任自己的兄弟。

  而朝鮮自己,此時也腐敗得可以。國王身邊最親近的大臣們,不是聞風而逃,就是稱病在家,要不然就給自己找到了海島、山城之類的差使,史書記載說:這幫傢伙紛紛搶佔了「便安自全」之地。而那位受命抗敵的大臣,則在接受任命,向國王辭行之後,走了七天,才走到離京城並不太遠的開城。(《李朝實錄》,仁祖卷十五)

  這場戰爭進行了不到兩個月就結束了,沒有什麼懸念,大體上可以用「勢如破竹」、「所向披靡」之類詞形容。朝鮮自己的史料以一種似讚歎、似猶有餘悸的口吻記載道:八旗「鐵騎長驅,一日之內,可行八九息之程」。(《李朝實錄》,仁祖卷十五)敵人,在自己的國土上長驅直入,除了表明這個國家腐爛的程度之外,很難說明其他東西。

  三月初三日,兩國按照滿洲習俗,舉行了會盟儀式:殺白馬、黑牛,將酒、肉、牛馬骨、血各自裝在容器裡,然後焚香,雙方各自宣讀誓約,讀畢,將誓約焚燒給上天,把祭品深埋入大地。誓約中,雙方約為永遠的兄弟之國,後金為兄,朝鮮為弟;朝鮮要斷絕與明朝的關係;要將後金汗國的「逃人」如數送回去;春秋兩季和元旦,朝鮮弟弟要向後金哥哥納貢,後金哥哥則需給朝鮮弟弟回禮等等。

  這個兄弟之約十分勉強,雙方可能在盟誓時,就在想著怎樣違背誓約了。但是過去,皇太極面對大明時,側後翼便暴露給了朝鮮;面對朝鮮時,側後翼便暴露給了大明。此時,通過這個哪怕只是徒有虛表,但卻遠勝於無的盟約,在面對朝鮮的一翼,他至少為自己爭取到了近十年無戰事的時間。當時,後金汗國的領兵主將阿敏燒殺搶掠已經成癖成癮,明明雙方已經結成兄弟之邦,他這個做「哥哥」的卻以自己並沒有親自參加該盟誓為理由,下令部隊在「弟弟」的土地上大索三日,就是命令部隊連續燒殺搶掠三天的意思。然後,帶著「弟弟」的財物、牛羊、妻子女兒勝利返鄉。回到瀋陽後,阿敏把一個從「弟弟」那兒搶來的漂亮朝鮮女孩兒,送給了自己真正的汗王弟弟,過了沒幾天,又覺得實在捨不得,想跟弟弟要回來。搞得皇太極也覺得好生無趣,說:哪裡可以因為一個女子而影響了兄弟情分?於是,下令把這女孩兒嫁給了一個作戰勇敢的青年軍官,弄得阿敏大發雷霆又毫無辦法。

  另一方面,朝鮮君臣則滿腔悲憤,從第一天起,就沒有好好對待過這個蠻不講理又惹不起的大哥。八旗兵撤走後,他們似乎就忘了還有這麼個「哥哥」似的,既不遣返「逃人」,也沒斷絕和明朝的來往,納的貢不是種類不全,就是數量不足。那一年,後金汗國是個災荒年景,十二月,皇太極派人去朝鮮傳達諭旨,要他們低價出賣糧食,幫助歸降的蒙古部落度荒。朝鮮哼哼唧唧拖來拖去,費了極大的勁兒,最後終於平價賣出了一千石糧食。而在此前後,供給駐紮在朝鮮的明朝軍隊時,國王雖然也不是特別痛快,卻也一次就無償拿出了一萬石。和皇太極結成兄弟之邦後,朝鮮國王照舊允許明軍在朝鮮屯墾,撥給船隻,供應糧食。而皇太極派來和國王商量借船借糧的使臣,連續三天見不到國王,直到最後,兩樣東西一樣也沒借到。後來,明朝將領孔有德、耿仲明在山東舉兵叛亂,航海前來投奔後金汗國時,朝鮮竟公然出兵幫助明軍截殺叛軍。

  三月初三日,兩國按照滿洲習俗,舉行了會盟儀式:殺白馬、黑牛,將酒、肉、牛馬骨、血各自裝在容器裡,然後焚香,雙方各自宣讀誓約,讀畢,將誓約焚燒給上天,把祭品深埋入大地。誓約中,雙方約為永遠的兄弟之國,後金為兄,朝鮮為弟;朝鮮要斷絕與明朝的關係;要將後金汗國的「逃人」如數送回去;春秋兩季和元旦,朝鮮弟弟要向後金哥哥納貢,後金哥哥則需給朝鮮弟弟回禮等等。

  這個兄弟之約十分勉強,雙方可能在盟誓時,就在想著怎樣違背誓約了。但是過去,皇太極面對大明時,側後翼便暴露給了朝鮮;面對朝鮮時,側後翼便暴露給了大明。此時,通過這個哪怕只是徒有虛表,但卻遠勝於無的盟約,在面對朝鮮的一翼,他至少為自己爭取到了近十年無戰事的時間。當時,後金汗國的領兵主將阿敏燒殺搶掠已經成癖成癮,明明雙方已經結成兄弟之邦,他這個做「哥哥」的卻以自己並沒有親自參加該盟誓為理由,下令部隊在「弟弟」的土地上大索三日,就是命令部隊連續燒殺搶掠三天的意思。然後,帶著「弟弟」的財物、牛羊、妻子女兒勝利返鄉。回到瀋陽後,阿敏把一個從「弟弟」那兒搶來的漂亮朝鮮女孩兒,送給了自己真正的汗王弟弟,過了沒幾天,又覺得實在捨不得,想跟弟弟要回來。搞得皇太極也覺得好生無趣,說:哪裡可以因為一個女子而影響了兄弟情分?於是,下令把這女孩兒嫁給了一個作戰勇敢的青年軍官,弄得阿敏大發雷霆又毫無辦法。

  另一方面,朝鮮君臣則滿腔悲憤,從第一天起,就沒有好好對待過這個蠻不講理又惹不起的大哥。八旗兵撤走後,他們似乎就忘了還有這麼個「哥哥」似的,既不遣返「逃人」,也沒斷絕和明朝的來往,納的貢不是種類不全,就是數量不足。那一年,後金汗國是個災荒年景,十二月,皇太極派人去朝鮮傳達諭旨,要他們低價出賣糧食,幫助歸降的蒙古部落度荒。朝鮮哼哼唧唧拖來拖去,費了極大的勁兒,最後終於平價賣出了一千石糧食。而在此前後,供給駐紮在朝鮮的明朝軍隊時,國王雖然也不是特別痛快,卻也一次就無償拿出了一萬石。和皇太極結成兄弟之邦後,朝鮮國王照舊允許明軍在朝鮮屯墾,撥給船隻,供應糧食。而皇太極派來和國王商量借船借糧的使臣,連續三天見不到國王,直到最後,兩樣東西一樣也沒借到。後來,明朝將領孔有德、耿仲明在山東舉兵叛亂,航海前來投奔後金汗國時,朝鮮竟公然出兵幫助明軍截殺叛軍。

  朝鮮被皇太極征服始末:

  皇太極這兩次對朝鮮的征討在朝鮮歷史上分別被稱為「丁卯胡亂」和「丙子胡亂」如果算上更早發生的「壬辰倭亂」朝鮮在西元十六世紀末到十七世紀早期的這小半個世紀裡,著實是遭了活罪,倒了血霉。先是被剛剛統一的日本從西面海上入侵,消停了二三十年,就又被剛剛統一起來的女真從西邊陸上入侵。第一回,老大哥明朝還能拉兄弟一把,第二回連大哥都自身難保,兄弟也就只能自己看著辦了。

  一,梁子是怎麼結下的

  聽了我剛才的敘述,不瞭解歷史的朋友可能還覺得朝鮮挺脆弱,經常愛欺負。一個民族能建立自己的地方政權,長達一千多年,雖然始終是人家的跟班,但卻能始終保持自己的相對獨立性,那麼這個民族注定不可能脆弱。

  女真人與朝鮮人的梁子由來已久。

  如果你有興趣翻看中國歷史地圖冊,你會發現,中朝邊境本來不是今天這個樣子。至少在元代,元朝與王氏高麗的國界絕對不是鴨綠江,現在北朝鮮的兩江道和鹹鏡道還處於元朝遼陽行省的管轄之下。可是到了明朝,明朝與朝鮮的國界就變成了鴨綠江和圖們江。這是怎麼回事?

  原來,元末明初,中國內地大亂,南方的農民軍與農民軍,南方的農民軍與北方的蒙元貴族打得稀里嘩啦,一片狼藉。明太祖朱元璋收拾完了南邊這些跟他搶地盤的軍閥之後,揮師北上,直搗大都。元朝滅亡之後,蒙元殘餘勢力北逃大漠,建立北元,而原來遼陽行省的平章則投降明朝,進而現在遼寧省大部分地盤被明朝所控制,成為明朝遼東都司的一部分。可是更北邊的地盤仍舊在北元手中。坐鎮東北的是北元的一個太尉,是個蒙古族,叫納哈出。這個納哈出在東北坐鎮,與明朝人對峙,最後被馮勝打敗,也投降了明朝。這樣一來,明朝等於收復了東北全境。可是就在明朝跟北元在東北對峙打仗的時候,東邊的王氏高麗就蠢蠢欲動。這幫人對東北領土的窺視和野心不次於近代的日本。眼見著元朝大勢已去,而明朝還沒有把勢力延伸過來,這幫人就不斷的向北邊擴張領土,直到把領土擴張到鴨綠江和圖們江邊上。由於明朝當時還跟北元打仗,無力阻止高麗的領土擴張。並且高麗已經奉明朝為正朔,就答應了高麗把國界劃到鴨綠江的要求。而坐鎮東北的北元太尉納哈出自身尚且難保,也沒有閒工夫顧忌邊境上的這些爛事。王氏高麗的領土擴張就得到了默許,原來元朝遼陽行省在鴨綠江以東的地盤也就成了高麗的合法領土。現在在這片區域生活的朝鮮人有一千多萬,據小道消息佔到整個朝鮮族人口的1/6。

  可是想不到王氏高麗對領土的慾望還是沒得到滿足,還想進一步的侵佔中國東北的領土,居然又提出了新的領土要求。上回說把國界劃到鴨綠江,朱元璋勉強答應了,因為上回畢竟自己沒法干涉。這回高麗要的地盤屬於明朝已經拿到手的東西(此時納哈出已經投降明朝)朱元璋不幹了。結果王氏高麗真有點喝高了,要出兵打明朝。這種不靠譜的想法遭到了,朝鮮權臣武將李成桂的反對,所以本來被派去打明朝的李成桂最後時刻倒戈,一路干到了首都開城(今天韓朝好像在那有個工業園區)幹掉了朝中的權臣,自己當了權臣。再後來1392年,李成桂索性自己當了國王,並擬定了兩個國號叫朱元璋審批。朱元璋最後選擇了朝鮮這個國號,高麗的大將李成桂,就成了朝鮮的太祖,朝鮮國開國之君。朝鮮的開國之君,便是個對明朝很恭敬的人,其子孫也不例外,於是乎,高麗先前的領土被擴成果也就被朝鮮順理成章的繼承下來。

  那麼這個事,與女真和皇太極又有什麼關係呢?因為元末明初,高麗北闊的這些領土上生活最多的不是漢族人,也不是朝鮮人,而是女真人和蒙古人。這些女真人,最後不是被朝鮮人同化,就是被高麗人驅趕,總之就是被這幫人給欺負了,據說這其中還包括曾經在此地活動過的努爾哈赤的七世祖蒙特木。

  而到了朝鮮世宗大王時代,這個韓文的發明者也頗有武功。這裡的武功就是說接著侵佔西邊明朝統轄內女真部落的地盤。所以通過上面的表述,我們不難發現,在建州女真的眼裡,東邊的朝鮮與西邊的明朝一樣「壞」都是不壞好意的「侵略者」所以當女真部落還不甚強大的時候,女真人還能受明朝與朝鮮的管制與封賞,可是一旦女真各部落形成統一,事情就得調過來了。

  努爾哈赤算還清醒,雖然當時朝鮮的文件稱他為「老奴」「老酋」但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努爾哈赤與朝鮮還能保持相對和平的關係。這也有賴於努爾哈赤起兵的時候,朝鮮的統治者是光海君。這個人的外交政策頗為靈活,說白了就是有點兩面派,誰也不得罪。對於明朝,自然是天朝上國,而對於努爾哈赤他也不敢得罪的太苦。比如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明朝讓光海君派朝鮮軍隊從東面配合明軍夾擊努爾哈赤。可是海光君最後陽奉陰違,只派了一萬來人到邊境地區壯壯聲勢,比劃了一把就走了,全然不計明朝萬曆援朝對他們的再造之恩。

  可是好景不長,朝鮮國內後來生了政變,新上台的仁祖大王李倧(這個人的名字真難打出來,朝鮮國王的名字都這麼怪)是個比光海君「正直」的人。所謂正直就是說他心向明朝,處處以忠臣孝子的標準要求自己,身邊也有一幫子「耿直」的大臣,成天攛掇他幫著明朝對抗後金,從此後金與朝鮮的和平局面不見了。歷史上的積怨與現實的局面促成了皇太極兩次對朝鮮的征討。

  二,皇太極第一次征討朝鮮

  1626年,努爾哈赤在攻打明朝遼東寧遠衛的時候,被寧前道袁崇煥的進口紅衣大炮打傷,於同年在抑鬱中死去。新即位的皇太極不但不跟仇人明朝算賬,反而開始與袁崇煥談判。雙方互派使節,往來書信,大有和平即將到來的跡象。其實知道歷史的朋友都清楚,這兩邊都是假和平真備戰。袁崇煥用這個時間修築錦州、大凌河、塔山等城池,以備後金再次來襲。而皇太極則是要用這段時間,解決一下後院的問題。

  後金的後院就是朝鮮和毛文龍。毛文龍有點像是在敵後開闢根據地(東江鎮)的遊擊隊長。雖然他佔據的地盤不是很大,(皮島)但最後的官職相當之高,居然做到總兵還掛上了將軍銜。這主要是因為他的作用很大。雖然當時除了遼西之外,整個遼東都被後金佔據,但因為敵後有了毛文龍的武工大隊,搞得後金後院隔三差五的起火,雞犬不寧。很顯然皇太極對這個經常搶了一把就跑的毛文龍恨之入骨,所以這次準備倒出空來好好收拾他一把。最可恨的還在於,毛文龍經常受到朝鮮的支援和庇護,朝鮮還經常接納遼東地區逃過去的難民。所以這次行動的對象也包括朝鮮。

  西元1627年 明天啟七年 後金天聰元年正月初八,皇太極命阿敏、濟爾哈朗、岳托等人率軍東征。其中阿敏和濟爾哈朗是皇太極的叔伯兄弟,努爾哈赤的侄子。岳托是皇太極的侄子,努爾哈赤的孫子。就這叔侄三個人,領著八萬人,阿敏以三萬人就很容易的就打下了朝鮮的義州,同時濟爾哈朗又帶領五萬人攻破了毛文龍的另一個據點鐵山島,因為情報顯示毛文龍就存身於此,可是毛文龍卻退守皮島,沒有落入後金手中。後金沒有水師,所以只能乾瞪眼沒辦法。這個皮島現在歸北朝鮮管,就在朝鮮的西海岸,離朝鮮本土很近。加之這次打朝鮮的義州很容易,所以,當時後金軍隊就改變了策略,放棄了追殺毛文龍的計畫,轉而全心全意的攻打朝鮮。

  就這麼叔侄三個人,領著八萬八旗軍,最後竟然攻克了平壤,嚇得那個仁祖大王李倧帶著老婆孩子跑到漢城附近的江華島避難去了。打下平壤之後,後金有攻下了黃州,朝鮮的國王就立刻派出使節,跟後阿敏談條件。最後哩哩啦啦的談了能有一個多月,雙方終於在平壤達成了最終的條約。那個條約的具體內容我也不清楚,但應該包括以下這個幾點。

  第一就是後金與朝鮮成為兄弟之國。本來後金的意思是想讓朝鮮稱臣,但後來也不知道是因為後方不穩定,還是其他什麼原因,就沒強迫到底,最終結成兄弟之國,並沒有完全割斷朝鮮與明朝的聯繫。

  第二就是朝鮮每年得向後金納貢。稱臣能免,但納貢就不能免了。畢竟人家後金大老遠的上這幹嘛來了。

  第三點就是開通邊貿互市。

  仗也打完了,條件也都滿足了,大軍該回撤了。這裡面就又有一個說法。

  有人認為,阿敏因為是努爾哈赤的侄子,而他爹舒爾哈奇以及兩個哥哥都是被他伯父努爾哈赤害死的。所以阿敏始終有二心,就想在朝鮮稱王割據。可是他的想法得不到底下人的支持,最後只能班師回朝。還有一種說法是後來後金軍隊遭到了毛文龍的襲擊,不得已才退出朝鮮。對於這個說法,我又看了另一份專門介紹毛文龍的材料,毛文龍的確在阿敏回軍的時候進行了一些反擊,並取得了勝利,但並不像第二種說法中說的那樣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況且,毛文龍也是在阿敏回師的路上進行的襲擊,可見阿敏回師並不是因為毛文龍的襲擊,而是在其發起襲擊之前就做出了回師的決定。

  這便是皇太極第一次對朝鮮的征討,雖然沒有親征,但畢竟是他的注意。因為發生在丁卯年,朝鮮歷史稱之為「丁卯胡亂」應該說這一次對朝鮮的征討,初衷是攻打朝鮮和活捉毛文龍。但是後來逐漸發展為主要實施對朝鮮的武裝入侵,進而放棄了攻打江東鎮,活捉毛文龍的計畫。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個入侵朝鮮和攻打鐵山的過程中,後金軍隊應該殺了不少人,其中不乏出於報復搶劫等動機的屠殺和孽殺。在鐵山,毛文龍家屬三百七十餘口被屠殺。因為無法達成自己稱王朝鮮的目的,阿敏心中憤怒異常,竟然縱兵擄掠三日,以發洩自己心中的憤怒。畢竟這是發生在西元十七世紀的戰爭,那個時候還沒有人權與國際法的概念。

  就這麼叔侄三個人,領著八萬八旗軍,最後竟然攻克了平壤,嚇得那個仁祖大王李倧帶著老婆孩子跑到漢城附近的江華島避難去了。打下平壤之後,後金有攻下了黃州,朝鮮的國王就立刻派出使節,跟後阿敏談條件。最後哩哩啦啦的談了能有一個多月,雙方終於在平壤達成了最終的條約。那個條約的具體內容我也不清楚,但應該包括以下這個幾點。

  第一就是後金與朝鮮成為兄弟之國。本來後金的意思是想讓朝鮮稱臣,但後來也不知道是因為後方不穩定,還是其他什麼原因,就沒強迫到底,最終結成兄弟之國,並沒有完全割斷朝鮮與明朝的聯繫。

  第二就是朝鮮每年得向後金納貢。稱臣能免,但納貢就不能免了。畢竟人家後金大老遠的上這幹嘛來了。

  第三點就是開通邊貿互市。

  仗也打完了,條件也都滿足了,大軍該回撤了。這裡面就又有一個說法。

  有人認為,阿敏因為是努爾哈赤的侄子,而他爹舒爾哈奇以及兩個哥哥都是被他伯父努爾哈赤害死的。所以阿敏始終有二心,就想在朝鮮稱王割據。可是他的想法得不到底下人的支持,最後只能班師回朝。還有一種說法是後來後金軍隊遭到了毛文龍的襲擊,不得已才退出朝鮮。對於這個說法,我又看了另一份專門介紹毛文龍的材料,毛文龍的確在阿敏回軍的時候進行了一些反擊,並取得了勝利,但並不像第二種說法中說的那樣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況且,毛文龍也是在阿敏回師的路上進行的襲擊,可見阿敏回師並不是因為毛文龍的襲擊,而是在其發起襲擊之前就做出了回師的決定。

  這便是皇太極第一次對朝鮮的征討,雖然沒有親征,但畢竟是他的注意。因為發生在丁卯年,朝鮮歷史稱之為「丁卯胡亂」應該說這一次對朝鮮的征討,初衷是攻打朝鮮和活捉毛文龍。但是後來逐漸發展為主要實施對朝鮮的武裝入侵,進而放棄了攻打江東鎮,活捉毛文龍的計畫。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個入侵朝鮮和攻打鐵山的過程中,後金軍隊應該殺了不少人,其中不乏出於報復搶劫等動機的屠殺和孽殺。在鐵山,毛文龍家屬三百七十餘口被屠殺。因為無法達成自己稱王朝鮮的目的,阿敏心中憤怒異常,竟然縱兵擄掠三日,以發洩自己心中的憤怒。畢竟這是發生在西元十七世紀的戰爭,那個時候還沒有人權與國際法的概念。

  三,皇太極第二次征討朝鮮

  應該說第一次征朝,後金取得了一些利益,但大部分的既定目標,並沒有達成。首先是毛文龍的武裝遊擊區。雖然攻破了鐵山,殺了不少人,可是毛文龍還活著,並且皮島等據點依舊還在,阿敏在回軍的路上就曾遭到了他的襲擊。第二,後金前腳剛走,朝鮮方面就立刻給北京寫檢討書,說什麼兄弟也是萬不得已,人家大兵壓境,天朝也不管俺們,所以只能與後金媾和。明朝方面也沒好意思批評人家,還表示理解。至於互市和進貢的事宜,朝鮮也是半推半就,老是找各種理由拖延破壞,總之,後金與朝鮮這兄弟關係還是不太融洽。朝鮮與明朝的這個君臣關係依舊還在。

  可是讓後金感到些許欣慰的是,兩年之後,1629年,毛文龍被袁崇煥發矯詔給宰了,算是袁崇煥替後金除了心腹大患。所以,剩下的,就只有朝鮮了。

  1636年,明崇禎九年,後金崇德元年皇太極準備當皇帝。那位說他不是一直是皇帝嗎?不對,此前,皇太極只是後金的大汗,而不是大清國的皇帝。皇太極在這一年搞了一些列的舉動。首先是把大金改成了大清,說什麼明朝時火德,咱們大清是水德,以水滅火,成消防隊了。然後他又把女真改成了滿洲,最後他又宣佈自己是大清國的皇帝。

  朝鮮作為大清的兄弟之國,皇太極也派人去通知他們自己要做皇帝的消息,還順便讓朝鮮人幫著「勸進」這下朝鮮可不幹了,因為朝鮮心目中的皇帝只有大明朝皇帝一個人,現在又冒出個大清國皇帝,這算這麼回事。另外一但說到有關皇帝的問題,就必然牽扯出君臣關係的問題。朝鮮已經是明朝的藩屬臣子了,現在又要改投清朝不成?此外,後金和朝鮮不是講好了是兄弟關係嗎,現在怎麼又要改成君臣關係了?這個時候,朝鮮國王的氣節又來了,拒見清國來使,不接清國的來書。清國的使臣之後離開漢城,回國的途中還遭到了不明真相群眾的圍觀,其中竟然還有小朋友向他們投擲磚頭瓦塊。

  這還不算,當年舉行的皇太極的登基大典上,朝鮮派來的倆使節更有骨氣,竟然不拜皇太極。這一下就把皇太極給徹底惹火了。 皇太極說這是你們國王有意的噁心我,是不是?當年十二月,皇太極親自統帥十萬大軍,二次征討朝鮮。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以為朝鮮前者那麼硬氣,那麼有骨氣,這次必然是有備而來啊,皇太極這次備不住要碰釘子。可是大家都想錯了,朝鮮還是嘴上功夫,皇太極領著十萬大軍這次直接打到了漢城。朝鮮國王這回還是老套路,老婆孩子大臣家眷送到江華島,自己跟一幫主戰派躲到京城附近一個叫南漢山城的地方,據城不出,等待各路勤王之師的到來。

  這個南漢山城,屬於一個行宮兼堡壘的性質,當時已經被清軍團團圍住,邊上還修了一圈的木柵欄。朝鮮國王派出使臣與清軍談判,其真實的用意則是拖延時間,等待各路援軍的趕到。隨著路勤王之師紛紛被清軍打敗,南漢山城成了孤城一座,清軍則是圍點打援,逼迫朝鮮國王出城受降。南漢山城內的糧草有限,很快朝鮮君臣就不得已殺馬充飢。這麼一餓,也把朝鮮君臣的這個骨氣給餓沒了,就寫信給皇太極。信中言辭及其謙恭,意思大致就是服軟求饒,讓清軍高抬貴手,饒了他們這回,下回再也不敢了。值得一提的是,這時候的信件中,朝鮮還是以兄弟自居,不肯稱臣。皇太極一看,都這份上了,還不稱臣納貢,就沒理他,接著圍城。最後給朝鮮國王圍的實在沒轍了,只好承認了皇太極的皇帝稱號,自己也稱臣了。可是還是不肯出城受降,想給自己留個臉面,說我們在城上拜拜陛下就得了,您就不必讓俺們出城受降了。皇太極最後實在不耐煩了,架炮轟城,與此同時清軍攻破江華島,把那些王妃世子大臣家眷什麼的全給弄來了。朝鮮國王一看這人質都給綁來了,再不出城也沒辦法了,只好出城受降。皇太極第二次征討朝鮮,又以勝利而告終。

  仗打完了,下面就該談條件,出成果了。這回朝鮮跟清朝的關係不再是兄弟了,改君臣關係了。與兄弟關係不同,君臣關係是唯一的。也就是說,朝鮮可以有N個兄弟之國,但只能有一個宗主國。這回認了清朝為宗主國,跟明朝就的拜拜了。朝鮮國王隨即交出了明朝賞賜的那套印信封誥,換成了清朝給的這一套。從這是時候起,朝鮮就開始以清朝為正朔了。所謂奉清朝為正朔,就是不再使用明朝的年號,而改用清朝的年號了。其實都是個面子上的功夫,無奈古人就吃這一套。

  第二件事,就是要把國王的長子和另一個兒子送到瀋陽去做人質。這應該是個保險措施,同時可能也是個同化措施。

  第三件事更直接,朝鮮每年得向清朝納貢。貢品中包闊黃金白銀若干兩,大米若干包,各種布料多少匹等等。這一點頗為主要,稱臣什麼的都是面子活,經濟掠奪才是重中之重。

  第四點,就是掃清朝鮮內部的抗金勢力。朝鮮國王抗金主要是朝中有一幫主戰派力挺,這些人都是親明抗金分子,皇太極豈能容下,抓了幾個重要的大臣,拉到瀋陽給砍了。

  至此,皇太極主導的兩次對朝鮮的征討算是結束了。其最終的結果就是把朝鮮從明朝的藩屬,抗金陣營中的一員,變成了清朝的藩屬,攻明隊伍中的一員。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