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背後的決斷:宋哲元避戰求和釀成大錯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軍第三大隊第八中隊在中隊長清水節郎的帶領下,由豐台兵營開到龍王廟,進行夜間演習。後借口二等兵志村菊次郎「失蹤」(後自行歸隊),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最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七七事變爆發的時候,雙方軍隊的最高長官竟然都不在第一線。當時的日本駐屯軍司令官田代皖一郎突發心臟病,生命垂危,7月11日由香月清司中將接任支那駐屯軍司令官,7月16日田代皖一郎病死於天津。而中國方面呢,早在1937年2月,時任平津衛戍司令、冀察綏靖主任和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兼河北省政府主席的宋哲元就離開北平返回山東樂陵老家掃墓去了。
七七事變後,躲在山東樂陵老家的宋哲元,從秦德純發來的電報中得知盧溝橋事變情形,但並沒有引起他的興趣和警覺,他認為目前日本還不至於對中國發動全面戰爭,只要自己表示讓步,仍可以保住自己這一塊半獨立的小天地。於是下了一道「只許抵抗,不許出擊」的命令,讓秦德純向前線官兵傳達,並表示自己將考慮與日軍方面談判,力爭和平解決盧溝橋事件。
7月9日,蔣介石採取積極軍事反擊的決心已定,在迅速調兵遣將的同時,於廬山牯嶺海寒寺致電宋哲元,告已調第二十六路軍總指揮孫連仲部兩個師、龐炳勳部及高桂滋部開赴保定、石家莊一線助戰。並警告宋哲元放棄固執、幼稚的幻想,盡快從沉醉的迷夢中醒來,速到保定指揮戰事,嚴令「守土應具必死決戰之決心與積極準備之精神相應付。
可惜,南京國民政府幾次電令宋哲元速赴保定相機處理戰事,但宋不但置若罔聞,反而與鄧哲熙等幕僚於7月11日化裝打扮,悄然無聲地趕到了天津。而去天津的目的,正如當時的一一O旅旅長何基灃後來所言:「不是抗戰,而是求和」。
宋哲元一行潛往津門後,先與三十八師師長兼天津市長張自忠密謀求和,這一做法得到了張的明確支持。宋哲元心懷忐忑,試探性地與駐天津日軍首領進行談判,而駐華北日軍則對前來求和的宋哲元採取了虛與委蛇,以等待大批援軍到來的戰略決策。
在天津一直尋求與日本人談和的宋哲元,於18日偕張自忠初次會見了新上任的日本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回歸後當即對人表示:「談得很好,和平解決已無問題。」這個時候的宋、張二人尚不知於日本已於16日派遣10萬陸軍向中國進發。17日,東京五相緊急會議決定,立即動員增派40萬日軍赴華助戰。
自信摸到日本人底牌的宋哲元於19日悄悄溜回北平後,不顧有識之士再三提醒與竭力勸阻,置中央政府大政方針與介公的命令於不顧,擅自下令拆除部隊官兵與北平民眾在北平城內各通衢路口用血汗乃至生命築起的準備巷戰的防禦工事,將關閉數日的各道城門全部打開,放棄一切警戒,命令各部擱置備戰計畫,向城外增兵的軍隊立即撤退,電請已火速北上的中央軍孫連仲、萬福麟、龐炳勳等部停止前進,將主戰甚力的馮治安師與主和的趙登禹師換防,做出「求和」的樣子。
令宋哲元沒有想到的是,7月25日,日軍已完成軍事部署,大規模攻擊平津的戰爭前奏——廊坊之戰打響。戰至28日拂曉,守軍傷亡慘重,南苑失守,官兵奉命向北平城撤退。在大血戰、大混亂、大潰退中,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及其所屬三千餘名官兵陣亡。7月28日夜,宋哲元、秦德純、馮治安以及北平城防司令張維藩等高官大員,率部倉皇南撤。7月29日,北平淪陷。30日天津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