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清軍慘敗原因 開戰時軍士還在嫖妓
演習訓練則虛應故事,欺上瞞下。「平日操練炮靶、雷靶,惟船動而靶不動」;每次演習,總是「預量碼數,設置浮標,遵標行駛,碼數已知,放固易中」「徒求演放整齊,空給觀者以威力強大的假象」。甚至在開戰時仍有官兵嫖妓未歸。
關於甲午戰爭,流傳著各種謊言,比如清朝給海軍的錢不夠,沒買新艦艇,沒有買最好的開好彈,清朝實力不如日本,等等。英國海戰史學家揭穿了這些謊言,他說:「大東溝海戰的結果是雙方對海戰理論無知的產物:假如日本多瞭解一些海戰理論,就根本不敢挑戰實力更強,擁有堅不可摧鐵甲艦的北洋艦隊;而假如北洋艦隊多瞭解一下海戰理論,又怎麼可能在擁有大艦巨炮的情況下仍然以0:5的懸殊「比分」慘敗呢?」。下面我就來看看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吧。
就海軍經費方面來講,清政府投入海軍的經費一點也不比當時日本投入的少!北洋水師從1861年籌建到1888年成軍27年間,清政府一共投入海軍經費一億兩白銀,每年合計300萬兩,占年度財政的4%──10%。日本政府從1868年到1894年3月26年間共向海軍撥款9億日元,折合成白銀才6000萬兩,每年合計白銀230萬兩,相當於同期清政府對海軍投入的60%!
丁汝昌戰前提出在主要艦船上配置速射炮,需銀六十萬兩。李鴻章聲稱無款。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戰敗,他才上奏前籌海軍巨款分儲各處情況:「匯豐銀行存銀一百零七萬兩千九百兩;德華銀行存銀四十四萬兩;怡和洋行存銀五十五萬九千六百兩;開平礦務局領存五十二萬七千五百兩;總計二百六十萬兩。」無款的海軍和藏款的李鴻章形成了多麼矛盾的對照。
直到大戰爆發前,無論從數量上看,還是從質量上看,北洋艦隊的裝備北洋艦隊都不比日本聯合艦隊差!北洋艦隊的裝甲數量和質量都超過了日本聯合艦隊。當時,北洋水師與聯合艦隊鐵甲艦方面的數量比是6:1,中國遙遙領先;非鐵甲艦方面,8:9,日本略勝一籌。定遠號、鎮遠號的護甲厚14寸,即使是經遠號、來遠號的護甲厚也達9.5寸。日本方面,即使威力最大的「三景號」艦,也缺乏北洋艦隊這樣較大規模的裝甲防護。而北洋艦隊的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綜合了英國「英偉勒息白」號和德國「薩克森」號鐵甲艦的長處設計而成,各裝12英吋大炮4門,裝甲厚度達14寸,堪稱當時亞洲最令人生畏的鐵甲堡式鐵甲軍艦,在世界也處於領先水平。就火炮而言,無論大口徑火炮,還是小口徑火炮,北洋艦隊均佔優勢。200毫米以上大口徑的火炮,北洋艦隊與聯合艦隊的比例是26:11,我方遙遙領先;小口徑火炮方面,北洋艦隊與聯合艦隊的比例是92:50!只有中口徑火炮方面,日本稍稍領先,中日比例是209:141!就平均船速說,日艦每小時比我艦快1.44節,優勢似乎不像人們形容得那麼大。清朝政府正是基於這種力量對比,才毅然對日宣戰。
戰爭中如果用了威力最大的開花彈,只「定遠」、「鎮遠」二艦就可以消滅日本艦隊,甚至可以說,把中國和日本的艦隊全部滅掉,根本不必要再買什麼新艦艇。流行的觀點是清朝如何腐敗,如何不給錢買好彈藥,把罪名都加在慈僖頭上,現在把這些謊言都揭穿吧。
曾有文章考證,一度相傳的清軍艦炮晾曬衣物,並無事實根據。但多種資料表明,北洋水師在一片承平的中後期,受沒落王朝腐朽頹廢之風浸淫,確實軍風敗壞,弊端叢生。士兵「腰間皆斜插煙槍一支」,「平居煙酒淫賭,沉溺往返」,甚至管帶也側身其間,大敵當前而「逐聲妓未歸」,意思就是開戰時官兵仍嫖妓未歸。演習訓練則虛應故事,欺上瞞下。「平日操練炮靶、雷靶,惟船動而靶不動」;每次演習,總是「預量碼數,設置浮標,遵標行駛,碼數已知,放固易中」「徒求演放整齊,空給觀者以威力強大的假象」。
弄虛作假可以欺騙自己,欺騙許多人,卻無法欺騙自己的敵人。在真槍實彈的戰場上,日艦火炮命中率高出北洋艦隊9倍以上。更令人震驚的是,在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發射的炮彈有的彈藥「實有土沙、煤灰」「故彈中敵船而不能裂」。
在豐島海戰和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頻繁出現炮彈擊中日艦不炸的現象,而且彈藥不足。在豐島海戰中,濟遠艦用150毫米口徑火炮發射炮彈,擊中日艦速度最快的吉野號右舷,擊毀舢板數只,穿透鋼甲,擊壞其發電機,墜入機艙的防護鋼板上,然後又轉入機艙裡。可是,由於炮彈的質量差,裡面未裝炸藥,所以擊中而不爆炸,使吉野僥倖免於沉沒。在黃海海戰中,吉野號又中彈不少,但終未遭到毀滅性打擊。當時在鎮遠艦上協助作戰的美國人麥吉芬(Paul W. Bamford,1860-1897,美國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畢業)認為,吉野號能逃脫,是因為所中炮彈只是穿甲彈,在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發射的炮彈有的彈藥中「實有泥沙」,有的引信中「僅實煤灰,故彈中敵船而不能裂」。
不僅艦炮發射的炮彈不炸,海岸炮台發射的炮彈也不爆炸。據日方記載,清軍旅順口炮台發射的炮彈,「雖其響轟轟,但我兵因之死傷者甚少,之所以如此,無他,海岸諸炮台發射敵之大口徑炮彈,其彈中大半填裝以大豆或土砂故也」,這些現象表明,擊中不炸,不外乎兩種原因:一是發射的炮彈本身就是未裝炸藥的實心穿甲彈,只能穿透船體裝甲,不可能爆炸;二是發射的穿甲爆破彈裝藥有問題,裝填煤灰、土沙之類。這樣的炮彈顯然不適宜於與擁有速射炮的日艦激戰,只適於平時演習打靶之用。
此外,北洋海軍各主力艦都設有魚雷管3-4具,但是,在黃海海戰中,並沒有對日艦實施魚雷攻擊。丁汝昌在匯報戰況時,也隻字未題已方發射魚雷,而只說日艦對經遠和致遠發動魚雷攻擊。看起來,正像大批開花彈不在艦上一樣,購艦時就配備好的大批魚雷在戰爭爆發後也一直躺在基地的倉庫裡。
至於彈藥中裝填沙土、煤灰和大豆之類,影響炮彈爆炸,原因在於天津軍械局的辦事員被日軍收買,充當了日軍的間諜,故意破壞。
總之,英國人的評論是正確的,英國海戰史學家評價:「大東溝海戰的結果是雙方對海戰理論無知的產物:假如日本多瞭解一些海戰理論,就根本不敢挑戰實力更強,擁有堅不可摧鐵甲艦的北洋艦隊;而假如北洋艦隊多瞭解一下海戰理論,又怎麼可能在擁有大艦巨炮的情況下仍然以0:5的懸殊「比分」慘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