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歐美二戰老兵和中國有許多共同語言
人民網8月28日電 28日上午,抗戰勝利70週年紀念活動新聞中心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汪朝光,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李學通介紹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等方面情況。學者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西方國家對中國戰爭看法可能與中國不一致,但歐美二戰老兵和中國有許多共同語言,並會長久留存。
有記者提問,在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以及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這麼一個比較重要的時刻,西方國家官方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支持或熱情,應怎麼看待歷史意義和現實利益考量的關係。
汪朝光指出,在二戰中,中國、美國、蘇聯、英國是同盟國,攜手合作打敗了德日法西斯在全球範圍內的侵略和擴張,這種同盟國的關係也是世界人民或者有關國家人民的共同歷史記憶。至於現在,西方怎麼看待中國的紀念活動,這和國與國之間的現實關係與國際形勢的發展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繫。
他舉例指出,同盟國在攜手打敗了德國和日本之後,就很快爆發了冷戰。冷戰本身就造成了同盟國的分裂,尤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東方陣營。所以二戰之後很多對國際事務的處理,就顯示了陣營分裂帶來的影響。其實這種國與國之間各種基於現實利益的考量早就已經發生了,比如1951年處理對日問題的舊金山和會,作為戰爭最大受害者和英勇抵抗者的中國居然沒有被邀請參加。
「現在冷戰雖然結束了,兩大敵對陣營不存在了,但國與國之間還是有很多現實的考量,所以西方國家可能對這場戰爭和中國的看法會有某些不一致的方面。」汪朝光說,中國紀念這場戰爭,紀念的是中國人民的英勇抵抗,紀念的是中國對世界公道、正義、和平的貢獻。中國也邀請其他國家來參加,也希望其他國家來參加。來的都是客,我們都很歡迎。
「但是其他國家,出於他們自己的考量,參加或者不來參加,我們也表示尊重,那也是他出於他國家利益的考慮。」汪朝光談到,「我也經常去美國訪問,或者去歐洲訪問,其實和他們當年參加過二戰的老兵有時也聊起來,大家也有很多共同的語言。因此,這樣一段歷史的記憶,我相信是會長久留存的。「
李學通補充到,除了戰後歷史和現實政治的角度之外,還有一種學術的角度。習近平總書記提到「我們要加強和國際學術界的交流」,在研究歷史問題中,中國與西方學術界的交流不夠,西方一般的普通民眾或者學術界對中國這段抗戰歷史的情況,對東方主戰場對世界整個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瞭解太少。「如果我們與他們進行更多的學術交流,瞭解了我們這段歷史,他們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