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揭秘巨型大王烏賊塑化全過程
據國家地理雜誌網站報道,生物塑化技術利用硅膠代替標本的脂肪和體液,可以把組織保存得像活體一樣。生物塑化技術的發明者、德國解剖學家岡瑟-馮-哈根斯對紐西蘭奧克蘭科技大學烏賊專家史蒂夫-奧謝(Steve O'Shea)提供的大王烏賊標本進行了生物塑化處理,令其看上去栩栩如生。
1.像在遊泳時被凍住
像在遊泳時被凍住
這條經過生物塑化處理的大王烏賊看上去像是在遊泳時被凍住一樣,是即將於本月底與公眾見面的兩個大王烏賊標本之一。據奧謝介紹,以前哈根斯也曾對一條大王烏賊(如圖所示)實施過生物塑化處理,但兩條最近接受過這種技術處理的烏賊是「迄今最栩栩如生的標本。」
奧謝捐給德國海德堡生物塑化研究所的大王烏賊是2004年在紐西蘭的海灘上發現的,該研究所的負責人正是生物塑化技術的發明者岡瑟-馮-哈根斯。生物塑化研究所是「身體世界」(Body Worlds)展覽的主辦方,展覽集中展示了哈根斯利用生物塑化技術處理過的大象、人體和其他動物。奧謝表示,無骨、稀有、組織結構細密的大王烏賊是生物塑化研究迄今所遭遇的最大技術挑戰。
2.內部構造
內部構造
圖中所示的大王烏賊體長16英尺(5米),是12名技術人員歷時兩年,使用396加侖(約合1500升)硅膠製作而成。這條巨型烏賊被技術人員從身體一側切口,展示了通常由包膜覆蓋的身體內部結構和器官。奧謝說:「當我將大王烏賊送給生物塑化技術的發明者岡瑟-馮-哈根斯時,才知道這項技術的現狀,這的確是奇妙的重建外科手術。哈根斯堪稱一位藝術家。」
3.不願分離
不願分離
這兩條經過生物塑化處理的大王烏賊看上去好像不願分離,儘管如此,它們不久仍將被分離,其中一條將返回紐西蘭,在奧克蘭科技大學地球與海洋科學研究所展示。另一條將在世界各地的「身體世界」展覽中亮相。大王烏賊通常棲息於深海地區,可能是體型最大的無脊椎動物,體長可達33英尺(約合10米)左右,是一個極為罕見的物種。迄今紐西蘭海岸周圍一共發現了130條大王烏賊,主要是由漁網打撈以及在海灘擱淺所致。
4.泡在防腐液中
泡在防腐液中
在進行生物塑化處理前,一條大王烏賊泡在實驗室的甲醛液體中,這一處理有助於防止標本腐爛。在從紐西蘭運往德國途中,兩條大王烏賊全部被冷凍。在切開奧謝所稱的「兩個無價標本」以前,哈根斯只是對數十個較小的烏賊標本做過生物塑化處理。
5.組織被切割
組織被切割
如圖所示,經過105個小時的切割,大王烏賊的皮膚及部分脂肪組織和結締組織織被分離。1975年,德國解剖學家哈根斯發明了生物塑化技術,利用這項技術去深入研究解剖學和生理學。經過生物塑化處理的標本不會腐爛。
6.生物塑化開始
生物塑化開始
經過切割,一條大王烏賊等待生物塑化處理的開始。整個生物塑化持續了260個小時。技術人員先是將丙酮(用作指甲油清洗劑的溶劑)注入大王烏賊體內,溶解像可溶脂肪等剩餘物質。經過這道工序,大王烏賊體內的物質將被清空,此時可以注滿硅膠。生物塑化可以保存長頸鹿、馬和人的細小結構,但是,大王烏賊由於含有大量水,這給技術人員提出了一個重大挑戰。
大王烏賊的皮膚易於受損,要求技術人員以更為緩慢的速度用硅膠替換體液。此外,由於沒有骨骼支撐,如何保持栩栩如生的體態便需要哈根斯的團隊將生物塑化技術發揮到極致,如大王烏賊結構複雜的眼睛,這種器官的保存難度一向很大。奧謝說,經過生物塑化處理的大王烏賊標本,「既是科學作品,也是藝術作品。」
7.細針扎體
細針扎體
在生物塑化實驗室,技術人員用細針紮在經過生物塑化處理的兩條大王烏賊身上,用夾子夾緊並包起來,用於展現科學之美妙。由於沒有骨架,大王烏賊還需要硬體才能保持栩栩如生造型,在此期間技術人員對標本進行了矯正,令其周圍的聚合體硬化——整個過程持續要一年之久。
8.保持原有造型
保持原有造型
保持大王烏賊原有造型是生物塑化過程中最需要技巧的一步。技術人員必須小心翼翼,拔去大王烏賊標本上的細針,避免損壞標本柔軟的皮膚。奧謝在看到製作完成的大王烏賊塑化標本時驚歎,這項工作的成功使得一切事情都有了可能,例如,可以利用生物塑化技術對抹香鯨進行處理,然後將其與大王烏賊放在一起,展示這兩個不同戴天的敵人互相殘殺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