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記者改變大歷史 張作霖竟間接死於記者之手 | 陽光歷史

 

A-A+

小記者改變大歷史 張作霖竟間接死於記者之手

2016年11月24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71 次

  人稱「東北虎」的張作霖,走過一段彎路,在瀋陽城裡錯誤地鎮壓了一些要響應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但他很快就認清了浩浩湯湯、不可阻擋的世界潮流,積極要求進步,積極向組織靠攏,積極支持孫中山先生的國民革命和統一事業。國奉合作始於1919年。這年秋天,孫中山先生開始和張作霖建立統一戰線,共同對付直系軍閥吳佩孚。雙方約定,由北伐軍先動手,兵出湖南,與敵決戰,再前後夾擊。然而,由於陳炯明叛亂和湖南當局的阻擾,結果北伐未能按計畫行動,致使東北軍在與直系作戰中孤立無援而失敗

  1922年9月,孫中山又修書一封,派汪精衛去東北請兵借餉,老張欣然應允,先後資助北伐軍80萬元巨款,以及部分武器彈藥。在無償地提供財政和軍事援助的同時,他的思想覺悟還有了進一步提高,多次表示要服從三民主義,主動讓權,以實現全國統一,表現出高風亮節的博大胸襟。比如,他的兒子張學良在給黨國使者的一封信中說:家父對中山先生「欽服之餘,輒有景行行止之歎,權利已早擬退讓矣,寧能言此而相爭也!」1924年9日4日,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國民革命軍即於次日舉行北伐。一方面,北伐軍牽制了曹錕、吳佩孚的行動;另一方面,直奉內部又發生馮玉祥倒戈,奉揮師南下、響應北伐的奉系,僅用1個多月就取得決定性勝利。老張同志隨即與馮玉祥、段祺瑞等人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事。

  然而,由於擔任中華民國總執政的段祺瑞,要承認幾十年來帝國主義強加於中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老張也因為自己的政治立場,不理解聯俄容共政策,導致孫先生於12 月4日抵達天津後出現重大的政治分歧,會談未取得任何共識。「國奉合作」就這樣不幸解體。1927年,張作霖同志就任北洋政府陸海軍大元帥,從而實現了他一生中從奴隸到總統的歷史性轉變。此時的中國,軍閥割據,山河破碎,為進一步完成國家統一,北伐軍遂於1928年沿津浦、京漢、正太鐵路全面出擊,與奉軍展開激戰。5月3日,日本帝國主義與北伐軍發生衝突,悍然製造了濟南慘案。面對國難,張大帥站在「兄弟鬩於牆,外御其務」的歷史高度,向中華民國南京政府發出通電,希望停戰言和,准許他「同參政事」,一致對外,「所有國內政治問題, 但期國民有公正之裁決。」

  這是老張同志的第二次讓權,是又一輪國奉合作的新嘗試。然而,這一事關黨國的千秋大業,在即將通過討論的前夕,竟然被一個叫張友鸞的年輕人無意中給攪了局。那麼,張友鸞是如何壞了黨國大事的呢?此人在南京,不過是記者而已,但那時候的記者,敢捅漏子,政府官員敬畏三分。當時,國民政府由主席譚延愷與兩位常務委員李烈鈞、蔡元培主持工作,但蔡元培不常上朝,教授嘛,不坐班搞習慣了,把廟堂當課堂了;譚延愷呢?只管大事;所以日常事務都由李烈鈞負責,每週一的新聞發佈會,這位李常委逢會必到,不時時與記者聊聊天,因而和新聞界的關係搞得很好。

  這天,張記者去採訪,剛好碰到李常委要外去,兩人打過招呼後,李常委喜笑顏開地透露他那裡有「好新聞」,但需保密,記者的職業特點立刻使張友鸞窮追不捨。李常委引火上身,被纏得實在走不脫,那些警衛戰士怎麼也沒有當場驅離這些狗仔隊,結果他便只好透露當晚開會、要通過張作霖「參政」的重大新聞,並交給他一份「請准許張作霖同參政事」的提案材料,內容大意是北伐勝利在望,總還要付出相當代價,如今張作霖表示悔過,請求言和,應該接納,准其同參政事,以早日結束戰爭,進行建國大業。正文下方,則是提案人的簽名,他們分別是國府委員,以及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和李宗仁四個集團軍的代表。

  分手前,李常委千叮嚀、萬囑咐張記者:「千萬別告訴你的那些同行,說是從我這裡得到的,那可就給我找麻煩了!」張友鸞倒沒有告訴其他記者,搶新聞還來不及呢,但他卻拿著提案,轉身直奔附近的閻錫山第三集團軍駐京辦事處。因為他認為,奉系求和,別人同意,都可以理解,唯獨閻錫山和張作霖是多年的生死冤家,怎麼也同意和解呢?所以想去找他們瞭解一下個中原委。第三集團軍辦事處有兩名代表。無巧不成書的是,在提案上簽字的劉代表偏偏不在家,而另一位趙代表聽記者一問卻滿臉驚訝,說他根本都不知道這件事。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