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為何要破襲鐵路:用鐵軌造槍支造武器
按照詞典的解釋,破襲戰是指破壞或襲擊敵人交通線、通信設施、據點基地等的戰鬥。抗戰期間,新四軍名將粟裕在《遊擊戰術講授提綱》裡就敵後武裝的破襲戰行動做出如下概括:「破壞敵人交通及各種軍事設施,如車站、碼頭、機場、油庫等。截奪敵人輜重,或破壞之。」
事實上,由於中共敵後武裝與日軍在裝備、訓練、編制上的差距,正面較量相對不利,但對敵人防守薄弱的各種基礎設施、後勤物資、技術兵器展開破襲戰,就成為「避實擊虛」的妙招。通過這種作戰樣式,既能有效打擊敵人,又能補充自己,無論八路軍還是新四軍,都堪稱破襲戰高手。
破壞機場,支援正面
抗戰前期,日軍空中力量佔據較大優勢,對中國軍民構成極大威脅。比國民黨正規軍還要缺乏武器的八路軍,要與日機直接對抗顯然困難,如果能在日機起飛之前就將其消滅,無疑是釜底抽薪的良策。
1937年10月忻口會戰期間,日軍佔領晉綏軍早年修建的代縣陽明堡機場,儘管只是個簡易機場,但離前線較近,日軍將其作為前進基地,部署24架飛機。當時,八路軍第129師第769團已經深入敵後,偵察到陽明堡機場的情況,隨即決定打掉這個對正面戰場威脅很大的「釘子」。10月19日夜,該團以兩個連秘密接近機場,其中一個連襲擊日軍警衛,另一個連摧毀日本軍機。在當地群眾的協助下,八路軍剪開鐵絲網,成功潛入機場,經過一小時惡戰,八路軍毀傷日機24架,殲滅日軍100餘人。此戰過後,日機一度從戰場上消失,使正面防禦的國民黨軍得以鞏固陣地。
陽明堡戰鬥之後,日軍加強機場防禦,卻仍然擋不住中國軍隊的奇襲。1939年,新四軍指揮的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再次襲擊日軍機場成功,而且襲擊的目標就是位於日占區心臟地帶的上海虹橋機場。當年7月,日軍進攻江抗根據地,江抗配合地方部隊反擊,其中江抗二路二支隊追擊潰敵途中,居然一口氣追到虹橋。眾所周知,日軍在上海駐兵甚多,潛意識裡根本沒想過中國軍隊會打過來,結果江抗趁敵不備衝入機場,先將機場偽警察和偽辦事人員俘獲,隨後展開分路搜尋,迅速接近停在機場的飛機,用汽油將其點燃,然後安全撤出戰鬥。此戰,新四軍燒燬日機四架,取得良好的宣傳效果。
此外,八路軍第129師兩次襲擊敵長治機場、東江縱隊襲擊西鄉機場和香港啟德機場,也都成為這一類破襲戰的典範。
破壞交通,打破封鎖
1939年以後,日軍在華北佔領區推行「囚籠政策」,試圖困死我根據地。其中,鐵路、公路等交通線是日軍封鎖根據地的關鍵所在,八路軍領導人楊尚昆說過:「因為鐵路、公路掌握在敵人手中,他們可以隨時調兵,而我們的交通卻非常不方便,所以很需要破襲他們的交通線,主要是破襲鐵路。」楊尚昆還回憶:「破襲鐵路還有個附帶的目的,就是想搞一些鐵軌。……搞了鐵軌來造槍、造迫擊炮。當時,對我們來說,鐵軌是一種重要的軍事資源。」
1940年,八路軍發起著名的「百團大戰」,第一階段的正太鐵路破襲戰就獲得豐碩成果,鐵路沿線的路軌、橋樑、隧道、水塔、車站等設施均被破壞。八路軍老兵回憶,當時的口號是「不留一根鐵軌,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個車站,不留一個碉堡,不留一座橋樑,不留一根電桿」,「讓敵人用腳同我們賽跑」,「讓敵人用牛驢搬炮彈大炮」。
八路軍總部向各參戰部隊下發《關於百團大戰破壞戰術之一般指示》,對鐵路、車站和附屬設施採取搬拆、爆破、火燒、水淹的方法。鐵路沿線的民眾和鐵路員工也參與到破路行動中,僅8月20日至9月10日的20多天裡,正太鐵路沿線晚上全是枕木燃燒的火光,白天則煙霧瀰漫。
日本《華北方面軍作戰記錄》記載:「(八路軍)總司令朱德部署的所謂百團大戰,向我交通線與生產基地實施奇襲。在襲擊正太線及北同蒲線警備部隊同時,破壞鐵路、橋樑及通信設施。奇襲完全出乎我軍預料,損失甚大,恢復需要相當時間與大量資財。」
除了百團大戰這種大規模作戰,小規模破襲戰更是不勝枚舉。1938年7月,在八路軍掩護下,山東淄川礦區的礦工和農民利用夜色掩護,來到張博鐵路支線的張店-淄川段,擰螺絲,卸夾板,挖路基,拆枕木,把南定到淄川、南定到張店中間十幾華里的路基全部掘毀,把鋼軌掀翻,使「敵人在35天內未能通車一次,洪山和淄川的敵人都餓得吃高粱,出來搶糧食」。1939年6月24日夜,新四軍江抗二路襲擊駐守滸墅關車站的日軍,午夜時分,江抗一支人馬跟隨在鐵路上巡邏的日軍,悄悄摸進日本兵營,另一路直撲日軍憲兵司令部,用步槍和手榴彈一通猛攻,消滅日軍55人及偽軍一個中隊,令京滬鐵路中斷運行三天。
除了破壞鐵路,敵後軍民對日軍公路的破壞也貫穿戰爭始終。1938年7月,新四軍在南京附近破壞9座公路橋樑。9月,新四軍破壞安慶-合肥、合肥-黃梅的公路,迫使進攻武漢的日軍將其右翼攻勢推遲數周。著名記者愛潑斯坦回憶:「(1938年)8月24日,他們(指新四軍)到了南京以南三英里的金陵門,直到敵人派了20輛坦克來迎戰,他們才撤退。次日,他們炸壞了一段公路,當日軍派工兵修路時,他們又襲擊,予以消滅。」
在平原地帶,敵後武裝的破襲戰不光要破壞日軍的「交通建設」,還要挖掘道溝,改變平原地形。據葉劍英撰寫的《八路軍七年來在華北抗戰的概況》描述:「道溝深六尺、寬五尺,剛好通牛車,溝外有胸牆,以便我軍憑之作戰,溝內每隔一里挖一圓形或弧形溝將積土堆在中間,既使敵人無法順溝之縱深以行射擊,而人馬又可在此讓路。1940年,河北平原已縱橫皆是此種道溝。據冀中第八行政區統計,已挖成的道溝占所有道路的82%。有了道溝,我方可在溝中隱蔽運動,人民也可經由道溝行走,而敵方則遭到巨大困難,汽車不能暢行,速率降為與步兵相等,平均每小時只能走8至12(華)裡,這樣就消滅了敵人快速部隊的優點,迫其像步兵一樣的與我們作戰。」
破襲礦山,阻止掠奪
眾所周知,日本自身資源不足,因此把「以戰養戰」作為在華作戰的指導方針,大肆掠奪中國資源。1940-1941年,華北地區鐵礦石產量為125.7萬噸,其中77萬噸運往日本。1943年後,日本控制的「華北開發公司」直接統制五座鐵礦,計畫年產量增至250萬噸。八年間,日本從華北掠走的鐵礦石達450萬噸以上。為了粉碎日本的掠奪政策,中國軍民把破壞礦山等設施也納入破襲戰的範疇。
1940年百團大戰期間,八路軍主動進攻井陘煤礦,該礦是當時中國三大煤礦之一,所產煤炭除被侵華日軍劫為己用外,還大量輸送到日本提煉煤油。破襲戰發起當晚,礦內的中國工人拉掉電閘,熄滅電燈,引導八路軍迅速拿下礦區周圍碉堡,然後將礦內100多噸存煤點燃,使礦區徹底癱瘓。
戰後,聶榮臻發專電,向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匯報戰果。另據被俘日本工程師供認:「此次大破壞後,機器已無法修復,即使勉強改裝,需時亦得半年。」八路軍總司令朱德高度評價這次戰鬥:「在經濟戰中,井陘煤礦的破壞,是中國一個大勝利,在經濟戰中尤其有它的特別意義。」
除了直接破壞日占礦山外,共產黨還積極發動礦工展開各類鬥爭。例如,地處華北與東北咽喉地帶的開灤煤礦工人在1938年3月舉行大罷工,一直堅持到5月。同年7-8月,唐山、趙各莊等地礦工7000餘人舉行暴動,一部分人由節振國率領轉入農村,加入冀東人民抗日聯軍,有力地推動冀東根據地的開闢。而在山東,淄博煤礦向八路軍輸送4000多名兵員,還組織了2000多人的遊擊隊,配合八路軍作戰。1939年9月,淄博礦工將日軍發電總廠炸毀,燒燬淄川洪山煤礦,使日本侵略者損失20餘萬日元。這些直接或間接的鬥爭,沉重地打擊了日本的掠奪政策,像淄博一地,由於中國軍民持續性的破襲行動,使得日本人的掠奪計畫無法完成。
繳獲物資,補充自己
隨著鬥爭的深入,中國軍民還注意對日軍儲備物資實施打擊,尤其對日軍防守薄弱的物資儲存點進行重點破襲,繳獲的物資能搬走的搬走,不能搬走的銷毀。如此一來,中國軍民既能有效改善補給,又能削弱一線日軍的持續作戰能力,為此後的戰鬥創造條件。
東北抗聯的老嶺隧道破襲戰就是典型的戰例。1938年2月,抗聯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率教導團由遼寧桓仁向東轉移到輯安老嶺,途中發現日軍正在修築梅(河口)輯(安)鐵路,驅使大批中國勞工開鑿隧道。根據情報,楊靖宇決定派手槍隊員混入工地,主力隨後進攻,來個裡應外合。3月13日19時,化裝成勞工的手槍隊員混入工棚,日軍很快發現工人中出現了不少陌生人,於是展開盤查。鑒於情況有變,手槍隊員首先開火,抗聯主力隨即衝上來,迅速攻佔工地倉庫、機器房、宿舍等。抗聯打開倉庫,戰士們把所有東西及建築材料全都拿走,拿不走的物資都澆上汽油燒燬。部隊撤走時,楊靖宇下令炸塌隧道。此戰,抗聯斃俘日軍守備隊及偽滿警備員12人,解救中國勞工1700餘人,繳獲麵粉800袋、大米12包和一批服裝等,並導致鐵路工程停工兩個月。日偽當局稱之為「老嶺事件」,「東邊道肅正史上最巨大的一章」。
1943年6月,新四軍第5師一部進入湖北洪湖。一天中午,日軍11艘大帆船運輸物資經過小峰口,新四軍收到消息後,派出一個加強班去偵察。當時湖裡有數百條漁船作業,新四軍向漁民借了三艘小漁船,悄悄跟在運輸隊後面。通過掌舵的老大娘處得知,日軍只在每條大帆船上安排一個人守衛。新四軍當機立斷,全班兩人一組,就地實施破襲戰鬥,俘虜正在船上睡覺的押運日軍,並趕在增援日軍到來前把所有物資和俘虜押回根據地。
實戰中,八路軍有時候乾脆只以摧毀物資為目的,不著眼於攻克據點。1938年3月,日軍第20師團佔領山西蒲縣後,派出4000餘人向西開進,企圖侵佔黃河渡口,進犯陝甘寧邊區。14日,日軍侵佔呂梁山深處的午城鎮,將其變成繼續進攻大寧的兵站。17日,日軍60多輛滿載物資的卡車,在六卡車步兵的保護下由蒲城前往大寧,途中遭到八路軍第686團伏擊,日軍丟下200餘具屍體和6輛汽車後逃入午城,八路軍第686、685團隨即將該鎮團團圍住。為了遲滯日軍西進,切斷其後方補給線,八路軍決定攻打午城。17日夜,八路軍動用一個營加兩個連的兵力,突入午城鎮內,打死日軍50餘人,繳獲步機槍60餘支,在燒燬鎮內大批物資後迅速撤退。
總而言之,作為敵後戰場上的主要作戰樣式之一,破襲戰雖然不像人們熟知的一些戰術那樣有顯著的戰果,卻給日軍造成了巨大壓力,使其無法獲得一個穩定的後方,更無法肆無忌憚地掠奪中國資源,從而有效地支援了正面戰場,成為抗日戰爭中一頁不容忽視的偉大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