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在南京大屠殺公祭日安靜異常:何時能反省?
今年的12月13日,是中國第一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中國將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的國家公祭儀式。路透社等歐美媒體高度關注這一消息,紛紛進行了評論和報道。但讓人吃驚的是,作為當年南京大屠殺的罪魁禍首,在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的前一天,日本的媒體卻靜得出奇。
雖然之前有些零星報道,但12月12日記者翻遍了當天日本六大主流報紙,關於南京大屠殺和中國國家公祭日,竟再無隻字片語。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即使在包羅萬象的日本互聯網上,也只有引自中國媒體的報道,基本看不到本土媒體的評論,好像「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完全是另一個國家的事,與日本沒有半點關係。
從以往經驗來看,日本媒體在如此重大的時刻、如此重大的事件上沒有「蜂擁而上」,實屬罕見。日本早稻田大學的一位政治學者分析稱,12月13日不僅是中國新設的國家公祭日,也是77年前日軍開始進行「南京大虐殺」的日子。近年來,日本教科書上對這段歷史或隻字不提或模糊處理,民眾知之甚少。與眾所周知的慰安婦等問題不同,「南京大虐殺」在日本國民心中根本沒有形成概念。而且日本某些勢力也開始轉換策略。他們認為,「南京大虐殺」本來就沒有多少人知道,一再大肆否認反而挑起民眾對這一問題的關注,還不如絕口不提,徹底讓這段歷史在日本消失。日本左翼媒體對這一事件掌握的資料不多,右翼媒體又故意抹殺,因此就出現了日本媒體對「南京大虐殺」紀念日、中國國家公祭日冷淡處置的奇怪現象。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北京參加APEC首腦會議期間,中日達成了四項原則共識。可是,安倍還未離開北京,外相岸田文雄等高官就迫不及待地公開發表違背原則共識的講話。11月25日,日本內閣會議上還通過了一份答辯書,稱四點原則共識是通過日中間的對話達成一致意見的幾點事項,在定位上日中之間並無分歧,但是答辯書強調四點原則共識「不具備法律約束力」。
其實,安倍政府言而無信、表裡不一是預料中的事。自從中日關係跌至冰點以來,安倍政府在表面上對恢復兩國高層交流表現得異常積極。他通過各種途徑充分展示改善中日關係的「誠意」,好像無時無刻不希望與中國最高領導人直接談話。但另一方面,安倍在歷史認識等實質問題上,不會做出妥協讓步,還在軍事和外交上加大對中國的圍堵。在日本國內,安倍一如既往,仍在繼續自己的各項右傾政策。在對待制約中日關係發展的歷史認識問題上,日本的社會氛圍也正在日趨保守化。
不久前,《朝日新聞》宣佈撤回有關日本強征慰安婦的一系列報道,前社長木村伊量為此於11月14日黯然辭職。12月5日,《朝日新聞》社新任社長渡邊雅隆召開上任記者會,公開就強征慰安婦等報道表示道歉。
11月底,就連一向偏右的《讀賣新聞》也遭到右翼強烈指責。該報就旗下英文報紙在「慰安婦」問題上「用詞不當」致歉,聲稱以往英文報道中使用的「性奴隸」、「強征」等字眼均基於外媒報道,與《讀賣新聞》觀點不同,就此澄清。
毫不誇張地說,如今錯誤史觀正在日本大行其道,各媒體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已經很難聽到正確認識歷史等客觀、理性的聲音。
《產經新聞》12月12日以「眾院選舉與歷史認識」為題發表社論稱,日本因歷史問題被世界誤解很久了,對這些非難應該有堅定明確的態度。文章說,眾議院選舉其實沒那麼重要,日本應該關注的是二戰結束70週年之際如何對待歷史認識問題。日本如果採取謝罪的態度,不進行反駁,只會招來更多的批判和麻煩。慰安婦問題就是一大教訓。
文章宣稱,對於美國等國媒體批判日本歷史認識的報道,根本不應該聽之任之,要堅決反擊。正是「河野談話」阻礙了日本的近鄰外交,安倍首相應該趁著二戰結束70週年之際修正這一談話。與近鄰諸國構築友好關係沒有錯,但扭曲事實去迎合對方,根本建立不了長期的友好信賴關係。安倍首相應該在歷史問題上有明確立場,而不應該將其作為一張外交牌。
筆者注意到,就在發表這篇社論的《產經新聞》裡,還有安倍投放的整版全身像競選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