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戰役的失敗原因:守備部隊過分抽調缺乏防範 | 陽光歷史

 

A-A+

廣州戰役的失敗原因:守備部隊過分抽調缺乏防範

2016年08月16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87 次

  日軍發動廣州作戰,目的之一即為配合對華中武漢的攻勢,使國民黨軍首尾難顧,結果竟是出乎意料的順利。廣州淪陷,華中已是幾面受敵。

  廣州淪陷誰之責

  這次日軍輕而易舉攻陷廣州,損失甚微。其作戰兵力約7萬人,共戰死173名,傷493名。投入戰馬兩萬七千匹,報廢和死亡1069匹。廣東部隊與其他地方的國民黨部隊比較,一般來說裝備較好,有相當數量的炮兵、裝甲兵、坦克兵配合,輕武器中連發武器較充足。但戰前有6個師和幾個補充團被抽調北上參加武漢會戰,這時留駐廣東的部隊約為6萬人。在日軍進攻面前,未能有效發揮,反而損失慘重。據日方公佈的數字,此役共繳獲中國軍隊步槍2371支,輕重機槍214挺,火炮134門,戰車及輕裝甲車21輛,汽車151輛,俘虜1340名。

  這次戰役造成中方慘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中國軍隊相對於日軍來說,武器裝備太差,戰鬥技術不足等客觀原因外,主觀原因主要有四:

  第一,國民黨最高軍事當局對敵情判斷失誤,認為日軍在短期內不會大舉進攻華南,所以抽調了大批精銳北上參加武漢會戰,共計有6個師和幾個補充團,約占廣東總兵力的一半,這嚴重削弱了華南地區的防禦力量,廣東當局實際控制兵力僅為6萬人左右。日軍進攻開始後,蔣介石又沒有派出一架飛機支援華南戰場,所以制空權完全操縱在日軍手裡。第二,戰前廣東軍政當局麻痺大意,疏於防範,前沿陣地的官兵根本沒有進入戰備狀態,有的甚至還在廣州、香港等地玩樂,以至於在日軍的突然襲擊下,措手不及,被動挨打。第三,廣東地方軍政當局指揮不靈,措置不當,各部之間不是密切協同,相互支援,而是互不配合,聯絡失靈,許多部隊在戰場上都是孤軍奮戰,以致被日軍各個擊破。第四,間諜、漢奸活動造成極大危害。除上述事例外,駐防淡水一帶的國民黨部隊走私嚴重,「他們經常派大卡車多部偷運贛南的鎢礦出口赴港;同時又在香港購辦大批洋貨運入內地傾銷……而日軍正好利用這種機會,有計畫地派便衣特務一批又一批搭乘他們的走私卡車混進淡水墟,預先控制淡水一帶的市鎮鄉村,並在登陸前截斷各縣的電話線,破壞我通訊設備,接應敵人大部隊登陸。因此,日軍登陸後消息隔絕」。

  日軍侵佔廣州後,即迅速加強對廣州的控制,利用漢奸重建廣州統治秩序,以便其殖民統治和掠奪,並作為進一步侵略中國的據點。

  廣州在短短十天即告失守的消息傳出,海內外為之嘩然,各界人士紛紛譴責。駐美大使胡適致電蔣介石,謂「廣州不戰而陷,國外感想甚惡」。粵省百姓對廣東軍政要員的表現尤為不滿,「余漢無謀,吳鐵失城,曾養冇甫」的諷刺民謠不脛而走。鄒魯等在渝粵籍要人感於「地方上負責當局,既不能預防於前,又不能抵抗於後,旅渝同鄉無不憤慨。因此集合在渝中央委員,聯名電廣東所有在籍軍人,即刻起來策動民眾共保家鄉,以期亡羊補牢。」

  當時電報的措辭應該嚴厲得多。因此事反響甚大,故24日,蔣介石專門復電鄒魯、孫科等人,稱廣東失守應由他負責:「廣州失陷,以粵省精良部隊全調長江前方應戰,故粵中空虛,敵軍乘我不備,直竄廣州,此為弟指導無方,顧慮不周之所致。故此責任全在弟一人,而不在他人,此時惟有竭忠盡職,以報黨國,惟望全粵諸同志同心協力,共同補救,凡於粵局有益,抗戰有利之事,弟固無不樂從也。」但對粵籍人士的反應,蔣介石內心是甚為不滿的,其在當日日記中稱「廣州失陷,粵中落伍軍閥與政客勾結,大有趁火打劫之象」。

  不久,蔣介石對此次作戰不力的將領進行處分,余漢謀革職留任,莫希德押重慶交軍事法庭審判,第186師師長李振、第154師師長梁世驥各記過一次;廣東憲兵司令李江未見日軍先行撤退,又復畏罪潛逃,通緝歸案究辦;虎門要塞司令郭思演、工兵指揮郭汝津通緝歸案究辦。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