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官兵集體炒房:清政府竟然視若罔聞 | 陽光歷史

 

A-A+

北洋水師官兵集體炒房:清政府竟然視若罔聞

2016年08月13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112 次

  滿網痛說甲午史,可能忽略了一個細節,這就是,北洋水師打仗不行,搞房地產還是蠻有一套的。

  按理,北洋水師是不能搞房地產的,《北洋水師章程》規定:「總兵以下各官,皆終年住船,不建衙,不建公館。」然而規定,有時只是寫在紙面上的東西。

  偏偏一些史料就涉及到北洋水師搞房地產的問題,對文人撰寫的史料不能全信,本帖試著把從網上截獲的信息作個拼圖,如果各塊拼板能夠銜接,那麼整體輪廓就基本清晰了。

  第一塊拼板:北洋水師的錨地劉公島出現了對房地產的需求,緣由是一個叫作琅威理的英國人走了,他是海軍教官,同時也是副提督,相當艦隊的副總司令,他走了以後,一些軍官開始上岸找房子住,這個信息出自1897年姚錫光編撰的《東方兵事紀略》,原文是:「琅威理去,操練盡弛。自左右翼總兵以下,爭挈眷陸居,軍士去船以嬉」。

  第二塊拼板:北洋水師的錨地劉公島不但出現了對房地產的需求,而且需求日漸增大,幾乎一半軍人都離船上岸了,這個信息出自「來遠」號大副張哲榮甲午戰後呈文,「前琅威理在軍中時日夜操練,士率欲求離船甚難。是琅之精神所及,人無敢差錯者。自琅去後,漸放漸鬆,將士紛紛移眷,晚間住岸者,一船有半,日間雖照章程操作未必認真,至有事之秋,安耐勞苦?」

  第三塊拼板:北洋水師的錨地劉公島有著與需求相對應的房地產供給,一些高層軍官把房子租給了中低層軍官,最近威海市有關部門在整理清朝遺檔時,發現了一些濟遠艦管帶方伯謙家的房契。「從房契上看,當時方伯謙在劉公島上共有28處房產。」方伯謙一家同時住不進28套房子,他搞上28處房產,唯一理由就是以房牟利,方伯謙是「房叔級」的人物。

  第四塊拼板:北洋水師的錨地劉公島房地產供給疑似是丁汝昌率先開發的,丁汝昌任提督,相當艦隊的總司令,當年《申報》有人匿名發表了為方伯謙翻案的文章《冤海述聞》,提到了丁汝昌帶頭在劉公島起蓋鋪屋,出租給各將領居住,方伯謙「於山上構屋住眷,同寅多效之」,丁汝昌上樑不正,方伯謙下樑歪了,如果這個說法成立,丁汝昌是「房爺級」的人物。

  第五塊拼板:北洋水師搞的房地產拉動起了相關產業,據威海地方史志記載。「劉公島上賭館、煙館林立」。劉公島是軍事要地,應屬國有土地,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在國有土地搞賭館、煙館這種業態的。

  第六塊拼板:清政府當局對北洋水師搞的房地產是知情的,並對這種視軍規為兒戲行為採取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直到大戰來臨,李鴻章才急電丁汝昌,令「各船留火,官弁夜晚住船,不准回家」。

  以上六塊拼板,前五塊拼板歸納起來是「北洋海軍腐朽說」,如果認為這是甲午戰敗以後有人想推卸責任而杜撰出來的,那麼後一塊拼板的李鴻章電文就沒有發出的必要了。北洋水師搞房地產可能是真實存在的,但這在當年充其量只能算「房叔級」或「房爺級」,當年的「房祖宗級」,眾所周知是慈禧,她搞的頤和園項目,即使用現代眼光看也是精美絕倫的,有權有勢的人一旦癡迷於把土地倒騰著升值,或者把持著房產尋租食利,他們就不會尋求技術進步,更不會產生主動進攻的意識。房地產確實能帶來一時的繁榮,但撐不起大國崛起,甚至應對不了一場由小國挑起的戰役。

  甲午戰爭已經過去120年了,坊間人們以為,似乎不應該以「好人」「壞人」的兩極思維來看待北洋水師的軍官,「物必先腐而後蟲生」,他們不是「物」,而是「蟲」,儘管他們平時被嚴重的腐敗所侵蝕,但戰時還是表現出的不畏強敵和視死如歸的精神。丁汝昌最終就選擇了以身殉國,不過他沒有以軍人方式自殺,而是吞食鴉片,這又印證了「劉公島上賭館、煙館林立」。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