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歷史上五次中日戰爭:五次中日戰爭是哪五次
中日第一戰:朝代:唐朝 --唐日血戰白村江
公元660年,唐軍跨海進軍朝鮮半島,聯合新羅準備先滅百濟,次滅高麗,以雪唐太宗討伐高麗戰敗之恥。百濟國受到新羅和唐朝聯軍的進攻,王城陷落,國王被俘,百濟遺臣前往日本求援。663年初,百濟君臣內訌,新羅乘機進攻。得知消息的天智天皇(中大兄皇子)為保護這個精心扶持的半島跳板,傾其國力,派出了三萬餘軍隊應援百濟。這就是史稱的「白村江之戰」。
白村江的戰敗,也加深了日本國內的階級矛盾。
663年(唐高宗龍朔三年)8月,日軍進入白村江河口。嚴陣以待的唐和新羅聯軍,派出170艘戰艦迎戰。日本諸將輕視對手,自以為「我等爭先,彼應自退」,向大唐堅陣發起進攻。唐軍以逸待勞,巧施包抄合擊之術,予以反擊。這一戰直殺得日月無光,海水染紅。唐軍「四戰而捷,焚其艦四百」,日軍潰不成軍。《日本書紀》載「須臾之際,官軍敗績,赴水溺死者眾,艫舳不得迴旋。」經此慘敗,日本試圖在朝鮮半島上擴張勢力的野心成為泡影,天智天皇不得不在戰後與唐重新修好。
白村江戰役後,日本在九州的太宰府建「水城」,防範唐朝和新羅軍隊進攻日本本土。圖為日本人繪製的「水城」佈防圖。
中日之間的第一次交戰以唐朝的大獲全勝而告終,失敗了的日本如夢方醒,終於發現了它那草台班子似的烏合之眾絕不是一個制度完備、組織成熟的帝國的對手。「以勝者為師,與強者為伍」,或許就是從那時起成了日本人的處世之道。它開始虛心的向師傅學習,先後派出十九批遣唐使不避艱險西行渡海「求經」,就像是十九世紀明治維新時的全盤西化一樣,大化革新也使國內全盤唐化。盛唐雄風恩澤日本,哺育日本,更強壯著日本,它的羽翼日漸豐滿。終於在第二次中日戰場對決中,日本人笑到了最後。
白村江戰役後,日本在九州的太宰府建「水城」,防範唐朝和新羅軍隊進攻日本本土。圖為日本人繪製的「水城」佈防圖。
中日之間的第一次交戰以唐朝的大獲全勝而告終,失敗了的日本如夢方醒,終於發現了它那草台班子似的烏合之眾絕不是一個制度完備、組織成熟的帝國的對手。「以勝者為師,與強者為伍」,或許就是從那時起成了日本人的處世之道。它開始虛心的向師傅學習,先後派出十九批遣唐使不避艱險西行渡海「求經」,就像是十九世紀明治維新時的全盤西化一樣,大化革新也使國內全盤唐化。盛唐雄風恩澤日本,哺育日本,更強壯著日本,它的羽翼日漸豐滿。終於在第二次中日戰場對決中,日本人笑到了最後。
中日第二戰:元朝及高麗入侵日本之戰
忽必烈飲恨日本海
自唐朝以後,被注入了盛唐精氣的日本在中國面前越來越自信了,而中國的朝廷相反卻在日本人面前越來越沒面子了。元世祖忽必烈滅掉南宋後,建立了橫跨歐亞兩大洲的大蒙古帝國,1259年高麗投降,元朝遂於日本隔海相望。這時,與元朝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遍及兩大洲,唯獨日本不通友好。忽必烈於1268年(元至元五年)命高麗使者攜國書赴日,書中要求日本傚法高麗來朝「通好」,否則將至「用兵」。
日本朝廷祈求神祐,但以「書辭無理」,拒絕接受。幕府執權北條時宗令大宰府備戰,加強九州沿海要地的警備。其後忽必烈又兩派使者,均遭日本朝廷拒見。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日文永十一年)和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弘安四年)元世祖忽必烈先後發動兩次侵日戰爭。1274年l0月3日,任命征東元帥忻都、右左副帥洪茶丘和劉復亨統率蒙漢軍2萬人、高麗軍5000人、水手6700人.計3.23萬人從高麗合浦出發。l0月5日至14日相繼襲擊對馬、壹岐。16日逼近肥前沿海諸島,使幾百名日本武士喪生。19日元軍兵船駛進博多灣,翌日登陸。守護籐原經資指揮日軍英勇戰鬥,但在元軍步兵集團戰法和火藥武器震天雷的威力下,日軍處於不利地位。激戰至暮,日軍撤至大宰府水城。劉復亨受箭傷,元軍撤至船上。當夜意外颱風刮翻元軍200多艘兵船,忻都連夜乘剩餘船隻撤退回國。第一次戰爭就此結束。
但元政府不甘心失敗,在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滅南宋後進行更大規模的戰爭準備。第二次征日兵分兩路。東路車4萬人由忻都、洪茶丘統率;江南軍10萬人由範文虎指揮,兵船共4400艘。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弘安四年)5月初東路軍仍自合浦起錨,一路掃蕩對馬、壹岐守軍後,6月初兵船駛抵博多海面,占志賀島。草野次郎、河野通有等武士多次乘小船襲擊元兵船,雙方互有傷亡。7月初江南軍到達,兩軍匯合於平戶附近.下旬兩軍主力到達鷹島。在即將發動全面進攻的7月30日夜,颱風驟起,元軍兵船大部沉沒,範文虎、忻都及部分兵卒得以生還。第二次征日又告失敗。
蒙古人特殊的裝備忽必烈東征是中日之間唯一一次由中方主動發起並以日本國土為戰場的戰爭,如果不是太平洋的颱風庇佑,戰爭的結局極有可能是另外一個樣子。一個習慣於馳騁在大陸上的國家面對海洋時是那樣的無奈!於是,元朝征日戰爭在悲壯、宿命、神秘中結束了。此後的日本更加跋扈,在兩國關係中開始更加主動的挑釁,原先的學生要教訓他的老師了!
蒙古人特殊的裝備忽必烈東征是中日之間唯一一次由中方主動發起並以日本國土為戰場的戰爭,如果不是太平洋的颱風庇佑,戰爭的結局極有可能是另外一個樣子。一個習慣於馳騁在大陸上的國家面對海洋時是那樣的無奈!於是,元朝征日戰爭在悲壯、宿命、神秘中結束了。此後的日本更加跋扈,在兩國關係中開始更加主動的挑釁,原先的學生要教訓他的老師了!
中日第三戰:明朝-明朝抗日援朝戰爭
16世紀80年代,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全國後,執掌了整個日本的軍政大權,為了滿足國內封建主和商人貪財牟利的慾望以及他自己驟然膨脹的野心,便開始了對外擴張。他乘朝鮮李氏王朝耽於黨爭內訌,朝綱紊亂,決定通過武力征服朝鮮入侵中國,進而稱霸東亞。在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後,秀吉於1592年4月正式開始了侵略朝鮮的戰爭。
明神宗朱翊鈞 VS日本豐臣秀吉
整個戰爭從萬曆二十年(1592年)開始至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結束,歷時七年。這場戰爭,明朝「幾舉海內之全力」,前後用兵數十萬,費銀近八百萬兩,歷經戰與和的反覆,最終異常艱苦的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戰爭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日軍戰略進攻階段,在短短的時間日軍迅速佔領朝鮮全境。第二階段是明軍的反攻階段,明軍通過一系列戰役,最終收復了平壤、開城等地。第三階段是相持和議和階段。第四階段是日軍再次入侵,明軍和朝鮮展開戰略總反攻,最終日本軍隊被全部趕出了朝鮮。
明朝扶弱伐強支援朝鮮,取得道義上的勝利。但是由於明政府政治腐敗,將領無能,戰爭七載,「喪師數十萬,靡餉數百萬,中國與朝鮮迄無勝算」。明朝國力更加虛弱,加速走向衰亡。日本的損失並不小於明朝,各大名造船靡餉,人力物力的損耗同樣巨大。然而,中國封建王朝並沒有在戰爭中學到什麼,日本人卻受益良多。日後,甲午中日戰爭日本人最終成了先生。
中日第四戰:清朝-甲午戰爭
一八九四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與前幾次相同,起因仍然是朝鮮。日本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蓄謀已久。早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極力鼓吹軍國主義,以實行對外擴張為基本國策,並將侵略矛頭首先指向其近鄰朝鮮和中國。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於6月3日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清軍首批部隊於6月8日抵朝。日方以清軍入朝為借口,大批調遣日軍赴朝,迅速搶佔從仁川至漢城一帶各戰略要地。7月25日,日本聯合艦隊發動豐島海戰,在豐島附近海域對中國運兵船及護航艦隻發動突然襲擊。日本陸軍向由牙山清軍葉志超部發動進攻,清軍敗退平壤。8月1日,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同一天,明治天皇也發佈宣戰詔書。整個戰爭持續近9個月,依據戰場轉換及雙方作戰態勢的變化,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日軍在第一階段作戰中,海陸同時出擊。平壤之戰不但擊敗在朝清軍,且一舉將戰線推進至鴨綠江邊,直接威脅中國本土。清軍由於平壤迅速敗退,不僅使「海守陸攻」的總計畫歸於失敗,且來不及在鴨綠江一線組織堅固防線,以致在第二階段作戰中仍然陷於被動。在海戰方面,北洋艦隊實力被嚴重削弱,日本聯合艦隊達到了控制黃海制海權的目的。在戰爭的第二階段,清軍節節敗退,不可收拾。清廷內部的主和主張漸佔上風。旅順口失陷後,日本海軍在渤海灣獲得了重要的前方基地。從此,渤海灣門戶洞開,北洋艦隊深藏於威海衛港內,戰局更加急轉直下。第三階段清軍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兩個戰場全面潰敗,遼東失守,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廷被迫求和,簽署城下之盟即臭名昭著的《馬關條約》。
中日第四戰:清朝-甲午戰爭
一八九四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與前幾次相同,起因仍然是朝鮮。日本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蓄謀已久。早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極力鼓吹軍國主義,以實行對外擴張為基本國策,並將侵略矛頭首先指向其近鄰朝鮮和中國。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於6月3日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清軍首批部隊於6月8日抵朝。日方以清軍入朝為借口,大批調遣日軍赴朝,迅速搶佔從仁川至漢城一帶各戰略要地。7月25日,日本聯合艦隊發動豐島海戰,在豐島附近海域對中國運兵船及護航艦隻發動突然襲擊。日本陸軍向由牙山清軍葉志超部發動進攻,清軍敗退平壤。8月1日,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同一天,明治天皇也發佈宣戰詔書。整個戰爭持續近9個月,依據戰場轉換及雙方作戰態勢的變化,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日軍在第一階段作戰中,海陸同時出擊。平壤之戰不但擊敗在朝清軍,且一舉將戰線推進至鴨綠江邊,直接威脅中國本土。清軍由於平壤迅速敗退,不僅使「海守陸攻」的總計畫歸於失敗,且來不及在鴨綠江一線組織堅固防線,以致在第二階段作戰中仍然陷於被動。在海戰方面,北洋艦隊實力被嚴重削弱,日本聯合艦隊達到了控制黃海制海權的目的。在戰爭的第二階段,清軍節節敗退,不可收拾。清廷內部的主和主張漸佔上風。旅順口失陷後,日本海軍在渤海灣獲得了重要的前方基地。從此,渤海灣門戶洞開,北洋艦隊深藏於威海衛港內,戰局更加急轉直下。第三階段清軍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兩個戰場全面潰敗,遼東失守,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廷被迫求和,簽署城下之盟即臭名昭著的《馬關條約》。
1895年3月,甲午戰爭的硝煙尚未散盡,一個71歲的老人,中國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東渡日本,作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權大使,與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日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勝利,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完全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地位。日本再也不把昔日的老師放在眼裡,相反,卻將罪惡的屠刀一步步地刺向中國的心臟。中國的失敗,使半殖民地化速度進一步加快,民族危機愈益深重,同時也促使中華民族日益覺醒。
中日第五戰:現代抗日戰爭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蔣介石下令「絕對不抵抗」,東北軍一槍未發,即讓出瀋陽城。日軍得寸進尺,4個多月內,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全部淪陷。九一八事變,揭開了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序幕。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附近,以一名士兵不見了為名,要進城搜查。29軍不准,日軍就向當地中國駐軍第29軍發動進攻,第29軍奮起抵抗。中國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從此開始。8月13日,日軍又進攻上海,同樣遭到中國守軍的頑強抵抗。至此,中國結束了對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讓的不正常狀況,開始了有組織的全面抗戰。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最終中國人民取得了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抗日戰爭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1928年4月,日本侵略者借口保護日本僑民製造了舉世震驚的」濟南慘案「……
正如十九世紀末的英國外交大臣亨利·帕麥斯頓所言,在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中「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同樣的種族,相近的血緣,沒有能夠血濃於水,卻常常刀兵相見。日本軍國主義勢力一次次的發起對「西進運動」,挑釁和欺凌中華民族。我們在此回顧那些不幸的歷史,就是為了警示未來,既然兩個民族誰也不可能征服和消滅對方,那為什麼就不能相逢一笑泯恩仇,鑄劍為犁,化干戈為玉帛呢?
中國人民期盼和平,但是,做為二戰的戰敗國日本,卻在篡改歷史,極力否認那一場戰爭。因為日本的右翼勢力在喧囂戰爭,拒不承認二戰形成的格局。特別是2014年7月1日可能將作為一個重要轉折點載入日本歷史。這一天,以安倍晉三為首的日本政府在內閣會議上決定修改憲法解釋以解禁集體自衛權。
從眼下情況看,無論是法理、民意還是反戰者在東京街頭的自焚,都已無法阻止首相安倍晉三打開這個潘渡娜魔盒。 解禁集體自衛權,日本的和平憲法被架空,日本在海外參與戰爭的道路由此打通。它將開創肆意曲解憲法、無視民眾意願的危險先例,使日本未來走向充滿不確定性。加深曾遭受日本侵略的亞洲鄰國的不信任感,使地區形勢進一步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