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結天下名士:梟雄曹操借助輿論踏入仕途 | 陽光歷史

 

A-A+

廣結天下名士:梟雄曹操借助輿論踏入仕途

2016年09月23日 三國皇帝,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72 次

  特殊的時代有特殊的遊戲規則。漢代盛行品評人物之風,聲名直接影響士子的仕途。要想使自己聲名遠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自我炒作。曹操就實踐了一回,只是做得有些露骨,有些霸道,一旦求得名士的讚許,便心滿意足大笑而去。或許這就是梟雄的獨特之處吧。

  漢代用人,非常重視輿論的評價,其職用的標準,主要是依據地方上的評議亦即所謂清議,實際上就是一種輿論方面的鑒定。被輿論稱譽的士人,才有可能成為推舉的對象。由於品評人物的風氣很盛,有些人就成了清議權威、鑒定人才的專家,被喻為天下名士,他們對人物的褒貶,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左右地方上的輿論,因而影響到士人的仕途進退。士子們為了取得清議的讚譽,就不能不進行廣泛的社交活動,尋師訪友,以展示並提高自己的才學和聲名,博取人們的注意和好感。特別注意博取清議權威的讚譽,以至有些清議權威終日賓客盈門,甚至還出現了求名者不遠千里而至的情況。

  而在這一方面,曹操確實是體現了他的大智慧。首先,他對一些年輕的名士採取與之結交為朋友的策略;其次,是對一些年長的名士低下頭向他們求教。這樣有利於爭取名士對自己的瞭解和幫助,藉以提高自己的名聲,擴大自己的影響。曹操在少年時就與袁紹相交,成年後兩個人之間雖有一些隔閡但關係還是不一般。及至袁紹、袁術的母親死後歸葬汝南時,曹操還是不計前嫌地去參加了葬禮。穎川李瓚是「黨人」領袖李膺之子,後來做過東平國相(如同郡守)。曹操同他交往,彼此瞭解很深。李瓚非常讚賞曹操的才能,臨終時對兒子李宣說:「國家將要大亂,天下英雄沒有一個人能超過曹操的,張盂卓(張邈)是我的朋友,袁本初(袁紹)是你的外親,雖然如此,你也不要去依附他們,一定要去投靠曹操。」後來李瓚的幾個兒子遵從父命,在亂世中果然保全了性命。


  南陽何頤,字伯求,年輕時遊學洛陽,與郭泰、賈彪等太學生首領交好,很有名氣。好友盧偉高父親臨終時,何頤前去問候,得知其父有仇未報,便幫助盧偉高復了仇,並將仇人的頭拿來在他父親墓前祭奠,很是俠義。何頤和大官僚士大夫「黨人」陳蕃、李膺相好。陳善、李膺被宦官殺害後,何頤也受了牽連,在被拘捕之列,於是更改姓名逃到汝南躲了起來。袁紹慕其名,私下與其交往。何頤經常潛入洛陽與袁紹計議,解救「黨人」。曹操在這期間也同何頤交往,談孔學,論百家,說《詩經》,講兵法,頭頭是道。分析評論現實的派別鬥爭、黨錮之禍,很有見地。表現了學識淵博而且有濟世之才。何頤私下對別人說:「漢家將要滅亡,能夠安天下的,必定是這個人了。」曹操聽到後,非常感激。結交名士後,曹操在士人中的名聲就大了,於是他謀求更大的名聲。

  在當時的諸多名士中,許劭是一個非常有影響的人物,誰要是獲得他的好評,則對自己的仕途十分有利。許劭,字子將,汝南平輿人。以名節自我尊崇,不肯應召出來做官。善於辨別、評述人物,當時人們推舉清議的權威,無不把他和太原郭泰作為代表。誰要是能夠得到許劭的讚譽,誰就能夠身價倍增。許劭常在每月的初一,把本鄉的人物重新評議一番,叫做「月旦評」。曹操為了取得許劭的好評,先去拜訪在評議界享有很高聲望的大名士橋玄。橋玄,字公祖,粱國雅陽人。歷任縣功曹、國相、太守、司徒長史、將作大匠、少府、大鴻臚、司空、司徒、尚書令等職。橋玄謙恭下士,善於觀察和品評人物,在清議界也享有很高的聲望。曹操慕名前往,橋玄與之交談後,感到曹操很不平常,說:「現在天下將要變亂,不是經邦濟世的人才是不可能使天下安定下來的。能夠安定天下的,大概就是你了。」停了一下,又說:「我見過的天下名士多了,沒有一個是像你這樣的。我已經老了,願意把妻子兒女托付給你。」曹操聽了,非常感激,把這位老前輩引為知己。橋玄覺得曹操還沒有什麼名氣,又勸他去結交許劭。

  由於橋玄的推薦,也由於自己對許劭慕名已久,曹操帶著厚禮去見許劭,請求許劭對自己稱譽一番。許劭一方面感到曹操與眾不同,另一方面大概對曹操那些飛鷹走狗的行徑有所瞭解,不大看得起他,因此拒不作答。曹操卻是決不放鬆,堅持著自己的要求,許劭沒有辦法,只好說:「你是一個太平時代的能臣,動亂時代的奸雄。」曹操聽了這個評語,感到非常開心,哈哈大笑著離去了。曹操在尋覓「知己」的過程中,也有碰釘子的時候。南陽宗世林,十分看不起曹操的為人。曹操二十歲時,多次登門,想同宗世林交個朋友,因賓客滿座,沒有說話的機會。後來,宗世林起身外出,曹操乘機上前將他攔住,握住他的手,表達了自己的願望。誰知宗世林一點情面也不給,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曹操的要求。後來,曹操當了司空,總攬朝政,大權在握,又把宗世林請來,得意地問道:「現在我們可以交個朋友了吧?」宗世林卻不動聲色地回答:「松柏之志猶存!」可見,宗世林對曹操是始終抱有成見的。

  然而,曹操能夠得到眾多名士的推許,並不是偶然的。漢代清議的標準,雖然以名教為依歸,即一個人必須讀經習禮,砥礪品行,隨時注意修飾自己的言談風度。但一個人才能突出,也能得到清議的重視,特別是在經學日漸衰微的漢末,才能顯示出了越來越高的價值。曹操在品行方面是沒有太多的東西值得稱道的。但他的才能在當時非常突出。他的觀察力和隨機應變的能力,他的機警、智慧和謀略,他的幹練和果敢精神,都是一筆令人羨慕的財富,在亂世非常有用。他手不釋卷,但不讀那些於世無補的書,特別不願走成千上萬的漢儒曾經走過的那條皓首窮經的道路。他不專讀儒家的書,諸子百家的書他都要瀏覽一番,把有用的東西加以吸取。他特別喜歡兵法,在軍事方面已經發表過不少獨到的見解。這些,都是他獲得清議好評的原因。此外,當然還跟他個人不懈的努力有關。曹操力圖改變自己的形象和社會地位,打進統治集團中去,雖然一時還未佔據優勢但潛力卻很大的士大夫集團中去,千方百計尋求同名士交往的機會,竭力爭取他們的理解和支持。

  由於爭取到了眾多名士替自己激揚名譽,曹操引起了士大夫集團越來越廣泛的注意,這對他仕途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