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軼事:名將張震中槍不誤指揮子彈留體內十年
打開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張震回憶錄》第257頁,裡面有這樣一段記述:1946年2月,「乘休會之機,我去了一趟淮陰。一年前,在蕭縣祖老樓戰鬥中,我右上臂負傷,老是隱隱作痛。因這裡的仁慈醫院有較好的設備,所以上門求醫。醫生給我作了X光透視,說子彈橫在肩胛之下,需動手術取出來。我一時難下決心,覺得時局多變,大規模內戰隨時都可能爆發,還是等以後有時間再說吧。3個月後,戰爭果然來臨,無暇再顧。就這樣,這顆子彈留在我身上10個年頭,伴隨我度過了整個解放戰爭,直到全國解放,我調到北京後才取出來,由齡松(筆者註:張震夫人)保存。我想,這是留給孩子們最好的『遺產』」。這段記述輕描淡寫,張震沒有把自己負傷當一回事,而這背後有著一段怎樣的故事呢?
祖老樓是安徽省宿州市蕭縣西南一個較大的集鎮,坐落在311國道徐州西南60公里處,抗日戰爭時期,屬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區。1945年2月中旬,時任新四軍四師參謀長兼十一旅旅長、淮北軍區路西軍分區司令員的張震,接到報告,駐守徐州的日偽軍將集中兵力,「掃蕩」剛恢復不久的豫皖蘇抗日根據地。他當機立斷,親自率領十一旅三十一團從渦陽龍山地區北上,同時命令活動在蕭(縣)宿(縣)永(城)地區的三十二團、蕭縣獨立旅和縣總隊等部做好戰鬥準備。並於2月15日,抵達蕭縣崔口、豐莊、張閣一線集結待命。
第二天,駐徐州的敵偽軍兩個團附騎兵一部,在駐守蕭縣縣城等地的2000多名敵偽軍配合下,沿徐(州)永(城)公路進入豫皖蘇抗日根據地「掃蕩」。張震率三十一團、蕭縣獨立旅等部在祖老樓一線正面阻擊,仗打得很激烈。為盡快粉碎敵人的「掃蕩」,張震親臨前沿陣地,用望遠鏡觀察敵情。不料,一顆子彈突然飛來,正打入他的右肩胛下,頓時鮮血直流,染紅了他的上衣,這是他參加紅軍以來第五次負傷。在場官兵都勸他趕快下去療傷,張震卻滿不在乎地說:「這點小傷算個啥!」他一邊讓隨軍醫生包紮傷口,一邊指揮奉命趕到的三十二團和蕭縣總隊,從兩側對敵人實施攻擊。經過我軍三面強攻,敵軍節節敗退,新四軍官兵乘勝追擊,越戰越勇,迫使殘敵向徐州潛逃。此戰,共斃傷敵偽軍500餘人,繳獲輕重機槍10挺、步槍300多支,拔除了祖老樓、青龍集兩個日偽軍據點。
隨著抗日戰爭的節節勝利,張震作為豫皖蘇邊區的軍事主管,顧不上住院療傷,在淮北區黨委和淮北軍區的統一領導下,又組織指揮所部開展了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的春季攻勢,共拔除日偽據點8個,斃傷日偽軍680餘人,生俘敵1982人,繳輕重機槍24挺、步槍1344支。從5月21日發起宿南戰役,經過56天艱苦奮戰,斃傷偽軍200餘人,俘虜偽軍3000多人,解放了宿南地區,擴大了淮北第二分區,受到新四軍軍部的嘉獎。接著,張震又組織指揮所部連續作戰,解放了永城縣城,接應偽十八師4000餘人成功起義,解放蕭縣縣城等戰鬥,使豫皖蘇抗日根據地8個縣連成一體。
張震負傷後,各級領導和同志們都以不同方式表示關心和慰問。1946年2月21日,時任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員兼政委的張震,到江蘇省淮安參加高幹會議,中共華中分局書記鄧子恢專門找他談心,詢問傷情,還送給他一件絨衣,叮囑他天氣寒冷,要多穿點,注意保重身體。
會議期間,張震總感覺負傷的右臂隱隱作痛,就利用閒暇時間,到淮陰仁慈醫院登門求醫。醫生用X光透視檢查後,告訴他有顆子彈橫在右肩胛下,必須住院手術取出來。面對時局多變、大規模內戰隨時可能爆發的新形勢,張震謝絕了醫生和戰友們讓他住院手術的安排,堅定地說:「大戰在即,不能住院取子彈,等以後有機會再說吧!」
會後,張震返回靈璧北部九縱隊駐地,傳達貫徹高幹會議精神,組織部隊整軍備戰。全國內戰爆發後,他奉命率領華野九縱在靈璧縣南槐巷子首殲國民黨軍770多人;接著,激戰大山,保衛靈璧縣城,共殲敵870餘人;1946年7月26日至28日,在司令員陳毅統一指揮下,張震又率部參加靈璧北朝陽集戰役,一舉攻克漁溝等地,殲敵1000多人。隨著解放戰爭的發展,他率部參加了泗縣、兩淮、宿北、魯南、孟良崮、南(麻)臨(朐)、膠東、豫東、濟南等戰役。1948年11月,時任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的張震,協助華野代司令員粟裕,參與指揮了著名的淮海戰役。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結束的當晚,他和華野後勤部長劉瑞龍一起,陪同粟裕視察了當年戰鬥過的祖老樓、青龍集等主戰場。面對勝利,回顧8年抗戰的艱難,張震十分感慨,說:「在圍殲黃維和杜聿明集團時,我華野和中野兩支大軍集中於淮北路西地區,又回到了我們的老根據地。」「根據地人民以不惜傾家蕩產,也要支援前線的實際行動,全力支援了這場規模空前的決戰。」
1949年2月,張震任第三野戰軍參謀長,參與組織指揮了渡江戰役和第三野戰軍攻佔南京、杭州、上海、福州,解放東南沿海諸島等戰役戰鬥。
1953年5月,時任中央軍委作戰部長的張震,奉命兼任中國人民志願軍二十四軍代軍長、代政委,率部參加抗美援朝夏季反攻作戰,經過大小40多次戰鬥,殲敵1.3萬餘人。同年8月12日,為更好地總結抗美援朝經驗,張震去橋巖山高地考察途中,車隊沿坦克越野道路爬行,因首車剎車不靈,迫使他乘坐的汽車後退下滑。為減輕車子承重,防止掉進旁邊的深谷,張震便跳下汽車。不料,司機猛地一掉頭,車輪從他的腰部軋過,頭部也被重撞,他頓時昏死過去。經搶救脫險後,他仍堅持到各部隊調查研究,總結出不少好的經驗,直到同年11月底,向新任二十四軍軍長梁金華交代工作後,他才奉命返回北京中央軍委作戰部。
在戰爭年代,張震6次負傷,都沒有及時得到很好的醫治,導致他的體質越來越差,經常頭痛、怕光、食慾不振。1953年12月7日,在參加軍事系統黨的高級幹部會議時,他突然劇烈頭痛,連服3次止痛藥都無效,被領導和同志們送進北京醫院。醫生給他作了全面檢查,綜合治療,並做手術取出了那顆伴隨他多年的子彈頭。經過50天康復療傷,張震於1954年1月25日出院。望著剛從自己身上取出的子彈頭,他心情激動,思緒萬千,他要求妻子馬齡松好好保管這顆子彈頭,把它留給子孫後代,以教育他們繼承我黨我軍的光榮傳統,艱苦奮鬥,永不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