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疑云:《左傳》的作者到底是誰 左丘明嗎?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詳細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它以豐富的史料和優美的文筆,聞名於世,為"十三經"之一。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也有人認為《左傳》是一部獨立的自成體系的歷史著作。此書西漢時已經定型,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記載:"北平侯張蒼獻《春秋左氏傳》。"司馬遷撰寫《史記》,多采《左傳》材料,王莽時劉歆大力推崇,"教子孫,下至婦女,無不誦讀",《左傳》才得以廣為流傳。兩千多年來人們一般都認為《左傳》的作者為左丘明,此說最早見於《史記》,《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云:"……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餘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這一說法自兩漢至隋的學者都奉之為權威,但是從唐以來,就有學者產生了質疑。但《左傳》的作者畢竟是千古之謎,到底是誰呢?目前主要的說法有三種:
(一) 左丘明所作
《左傳》稱魯國為"我",對魯國國君單稱"公",記述魯國的事情非常詳盡,並且都站在魯國立場上敘事評論。所以有人認為作者為魯國人無疑。再觀《左傳》的行文,其中敘述孔子之言時多稱孔子之字"仲尼",而孔子學生在《論語》中都是尊稱其師為"子",從未稱字,所以"仲尼"之稱應為孔子的好友對他的稱謂。孔子的好友是誰呢?就是左丘明。《左傳》深得《春秋》之微言大義,較《公羊》、《榖梁》為勝,其人必親與夫子論史,而深明夫子之理。至於《左傳》中某些預言要到戰國時才應驗,而且又記載了些戰國時的歷史,這應該是後人增添,而全書之絕大部分還是寫成於春秋晚期。而孔穎達引前人語曰:"孔子將修春秋,與左丘明乘,如周,觀書於周史,歸而修春秋之經,丘明為之傳,共為表裡。"
然而,在這同一看法中,尚有許多分歧。對於作者的名字,有人認為"左"是官名,"丘"是姓,"明"是名,劉師培《左傳答問》這樣解釋"以丘明為魯太史,左史即太史,左其官,丘其姓,明其名。其不稱《丘氏傳》,而稱左氏傳者,以孔門弟子諱言丘也。"也有人認為"左丘"是複姓,劉寶楠《正義》說:"史記自序:"左丘失明,厥有論語。"史公以左丘連文,則左氏是兩字氏,明其名也。左丘亦單稱左,故舊文皆言左傳,不言左丘傳。"按這個說法,司馬遷所記國語的作者複姓"左丘",而寫左氏春秋者姓左名丘明。另外,這一觀點還有不少人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如果說《左傳》為左丘明所作,那麼裡邊有許多不能解釋之處。《左傳》成書於戰國時期,進一步說成書於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386年之間。而根據《史記》、《論語》等一些資料記述,左丘明生活在魯國的襄、昭、定、哀公時期,年齡大約與孔子彷彿。由此計算,即使左丘明年齡小於孔子二三十歲並且高壽,也活不到公元前403年。
(二) 戰國時人所作
這一派學者認為《左傳》是戰國時人根據各國史料輯錄而成。宋代就有人如此主張,例如王應麟在《困學記聞·六》說:"王介甫疑左氏春秋為六國十人者十一事。"葉夢得在《春秋考·卷三》也認為《左傳》的作者"殆戰國周秦之之間人無疑也"。鄭樵在《六經奧論·卷四》、朱熹在《朱子語類·卷八》也都認為左氏是六國時楚人。到了現代,以錢穆、郭沫若為代表的一些學者也贊同《左傳》是戰國時期的作品。並且進一步指出其作者為吳起而非左丘明。錢穆在《先秦諸子系年·吳起傳〈左氏春秋〉考》中,從《左傳》的預言是否應驗來看其成書的年代,進而判定《左傳》一書出於吳起而與左丘明沒有關係。郭沫若也主張《左傳》成書於吳起而非左丘明。他在《青銅時代·述吳起》中認為:"吳起去魏奔楚而任要職,必已早通其國史;既為儒者而曾仕於魯,當亦讀魯之《春秋》;為衛人而久仕於魏,則晉之《乘》亦當為所嫻習;然則所謂《左氏春秋》或《左氏國語》者,可能是吳起就各國史乘加以纂集而成。"還有人指出,《左傳》尊奉季孫氏,而《韓非子》記載,"季孫新弒君,吳起仕焉。"吳起對季孫感恩戴德。《左傳》中之晉史尊魏氏,而魏文侯正是重用吳起。《左傳》之楚史尊王而貶臣,吳起在楚國受到楚王重用,而大臣反對他,阻撓其變法。吳起是大軍事家,而《左傳》正是長於描寫戰爭。吳起為"衛左氏人"。所以吳起應該為《左傳》之作者,但某些預言的應驗又是吳起不能看到的,某些內容可能為其門人所添加。
(三) 劉歆偽作
此說源自於清代經學家劉逢祿《左氏春秋考證》,而強烈認為此書為偽書的,則是康有為。他在其所著的《新學偽經考·漢書藝文志辨偽》中大張其說,斷言《左傳》是西漢末年的劉歆的偽作,梁啟超總結了康有為的觀點:"一、西漢經學,並無所謂古文者,凡古文皆劉歆偽作。二、秦焚書,並未厄及六經,漢十四博士所傳,皆孔門足本,並無殘缺。三、孔子時所用字,即秦漢間篆書,即以"文"論,亦絕無今古之目。四、劉歆欲彌逢其作偽之跡,故校中秘書時,於一切古書多所羼亂。五、劉歆所以作偽經之故,因欲佐莽篡漢,先謀湮亂孔子之微言大義。"崔適也同意這一觀點,他在《史記探源》中進一步闡述《左傳》是劉歆根據《國語》編造而成的偽書這-主張。他說:"劉歆破散《國語》,並自造誕妄之辭,與釋經之語,編人《春秋》逐年之下,托之出自中秘書,命曰《春秋古文》,亦曰《春秋左氏傳》。"錢玄同也曾多次著文,力證《左傳》是劉歆將原本《國語》二書瓜分為二的。此論一出,引起學術界的激烈爭辯。
錢穆強烈反對這一觀點。他認為:第一,劉歆沒有作偽的時間。劉向死於漢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劉歆復領校五經在綏和二年(前7年),劉向死離劉歆領校五經才幾個月,劉歆"何得遍偽群經"?"在數月之間,欲偽撰《左氏傳》、《毛詩》、《古文尚書》、《逸禮》諸經,固為不可能。"第二,從劉歆個人的精力及同時代人的言論上判斷,古代的書籍由繁重的竹簡製成,以劉歆一人之力難以偽造出群經。如果說是眾人所為,那麼與劉歆同時代的學者,有的還與劉歆共同參加整理五經的工作,為什麼沒有一人洩露其秘密說劉歆偽造諸經?第三,劉歆沒有必要偽造群經以助莽篡漢。錢穆考證,劉歆為古文諸經爭立博士時,王莽剛剛退職,劉歆沒有必要為一個失勢的外戚大臣造假獻媚。當時流行著陰陽五行學說,陰陽輪換、五行轉移、漢運將終的觀念早已流行於世間,劉歆不可能憑一己之力逆轉風氣。再者,他也沒有必要,也不可能為王莽篡漢製造"符命"。因此,錢穆認為《左傳》作為史書,非常可信的,本書一定是春秋之間瞭解各國史料者所記。劉歆憑一己之力是沒有這個能力偽造此書的。《左傳》真偽之所以是一件大學案,就是由於康有為的發揮才成所謂的"學案"的。
總之,關於《左傳》作者的爭議,從前爭議不斷,現在也沒有一個定論。《左傳》作者是誰,當然還有其他的觀點。然而其他諸說,論據不足,難以信服。自唐朝以來,就有不少人對左丘明作《左傳》質疑,並且也能出示論據。但是直到現在也沒有定論,這三種主要的觀點也沒有確鑿之證據表明《左傳》確為某人所作,所以《左傳》作者究竟何者我們也沒有辦法證明。《左傳》真偽及其作者的爭論和研究,必然仍將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