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抗戰簡介:二十九軍將士在長城沿線阻擊敵軍 | 陽光歷史

 

A-A+

長城抗戰簡介:二十九軍將士在長城沿線阻擊敵軍

2017年10月02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70 次

     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中國東北並建立偽滿洲國傀儡政權後,又把軍事侵略的矛頭轉向關內。1933年1月1日,日軍進犯山海關,中國守軍奮起抵抗,以不足兩千人的兵力,與優勢裝備的三千日軍激戰了3天,打擊了日軍不可一世的凶焰,揭開了長城抗戰的序幕。

  1933年3月,日軍在侵佔熱河後,繼續向長城一線進犯,在古北口、冷口、喜峰口、羅文峪、界嶺口和義院口等地區,中國守軍和敵人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在喜峰口戰鬥中,第二十九軍戰士斃傷日軍六七百人,取得了長城抗戰以來第一次勝利,給日軍以打擊,大大鼓舞了民心士氣。在羅文峪激戰中,中國官兵奮不顧身,持大刀衝入敵陣,砍殺無數日軍。

  5月2日,日本制定「以迫和為主,內變策動為從」的關內作戰方案,想要通過擴大戰火,達到「武力迫和」的目的。日軍第8師團和第6師團,再次越過長城,開始了新一輪的進攻。5月10日,中國第十七軍第18師和第2師,在新開嶺輪番與日軍展開激戰,在日軍精良裝備的攻擊之下,中國守軍頑強戰鬥抵抗外侮,和侵略者展開殊死搏鬥。最終,日軍第6師團所屬各部對北平形成三面包圍態勢,國民政府屈辱妥協,接受日方談判條件。

  1933年5月30日,中日雙方開始在塘沽正式談判,並於第二天,中方首席代表參謀本部廳長熊斌,經蔣介石、汪精衛同意,與日方首席代表岡村寧次簽訂了《塘沽停戰協定》,將長城以南冀東22縣定為中國不得駐軍的非武裝地帶,長城抗戰正式結束。

  在長城抗戰中,中國軍隊共出動35個師三十餘萬人參加戰鬥,損失6.5萬人,付出了巨大犧牲,給予驕橫的日軍以沉重的打擊。全國人民紛紛捐款,捐物,組織各種團體上前線慰問官兵。軍民一心,抗日熱情空前高漲。但由於國民黨政府仍然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對日一再妥協,最終與日本帝國主義簽訂了屈辱的《塘沽協定》,使廣大愛國官兵的滿腔熱血付之東流。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