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楚霸王項羽不肯過江東真的是怕丟面子嗎? | 陽光歷史

 

A-A+

揭秘:楚霸王項羽不肯過江東真的是怕丟面子嗎?

2016年11月07日 野史秘聞 暫無評論 閱讀 455 次

  導讀:作為一個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項羽在烏江自刎這一壯舉,引起了歷代詩人的無限情思。他們認為,項羽雖在鬥爭中失敗了,但他死得壯烈,不失為英雄本色,因而,李清照在《烏江》中寫到:「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歌頌項羽是「人傑」和「鬼雄」。那麼,你可曾想過,項羽他為什麼會不肯過江東呢?是不是有什麼難言之隱呢?

  西楚霸王項羽在中國可謂是婦孺皆知的一位大英雄。關於他的傳說更是數不勝數,其中更是以他自刎於烏江這一慷慨悲壯的事件最為出名,在民間流傳甚廣。然而關於他的死因,一直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一種是以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為代表,她在《烏江》中寫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對項羽那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英雄氣魄,做出了高度的評價和讚揚;另一種以唐朝詩人杜牧為代表的,他在《題烏江亭》中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詩中句句寫到項羽是一個缺乏自信和毅力的人,對他自刎的行徑表示惋惜和失望。2000多年來人們也一直在尋找著項羽不肯過江東捲土重來的原因。

  項羽是秦末農民起義的領袖,他為人有些剛愎自用,喜歡獨斷專行,這也是導致他在與劉邦對峙的過程中失敗的原因。但根據最早的史料記錄,項羽是因為失敗,沒有臉面再見江東父老,才自刎於烏江而不過江的。換句話說也就是中國人最講究的一個問題「怕丟面子」。據《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他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再來報仇雪恨不晚矣。然而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沒有過江,拔劍自刎而死。這是司馬遷的一種說法,因為他與項羽之死年代非常接近,描寫得又極為情真意切,慷慨激昂,所以這種說法流傳較為廣泛,而且後世有關項羽自刎的傳說大多出自此處。

  說到項羽就不能不提到他的寵妾虞姬,據傳,項羽的自刎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虞姬的影響。據《史記》記載,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聽聞四面楚歌,此時,「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據漢初陸賈的《楚漢春秋》記載,虞姬當時拔劍起舞,並和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便揮劍自刎。項羽是個剛愎自用、死要面子的人,眼見自己最心愛的侍妾都已經被逼自殺,心中自然是既傷心,又羞愧難當,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再加上楚軍傷亡慘重,所以當項羽帶著殘兵敗將逃至烏江畔時,定會覺得自己羞恥難當,再無臉面去見江東父老,於是便不肯過江,自刎於烏江江畔。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並不是項羽不想過江,捲土重來,而是他根本就沒有了渡江的機會。現今有學者研究認為,項羽當初並不是在烏江「自刎而死」,而是在定遠東城就被「搏殺而死」。項羽帶領八百兵馬突出重圍,倉皇出逃到江東方向,因為長江以南是項羽的地盤。而且他的那些部下還是非常效忠於項羽的,尤其是南楚臨江王共氏,直到項羽死後仍忠於項王,與劉邦對抗到底。如果項羽能夠順利渡江的話,一定可以重整旗鼓、捲土重來,再一次擊敗劉邦的。然而歷史是不會再給一次重來的機會。即使項羽想要渡江,可是逃至東城時就已經被漢軍包圍,在混戰的過程中再被灌嬰殺死,而烏江離東城還有二百四十華里,所以項羽根本沒有渡江的機會。但這種說法也同樣是人們的一種猜測和遐想,而且遭受到眾多學者的反對。

  但毋庸置疑的是項羽的確是死於烏江,因為司馬遷的年代與楚漢之爭僅有70年的歷史,所以他更容易接近事情的真相,掌握到第一手材料。其實項羽之所以不肯過江而選擇自刎而死,實在是與他的性格有著很大的關係,項羽是一個驕傲自大、剛愎自用、獨斷專行而又缺乏忍辱負重的堅韌意志的人,這些才是導致他失敗的主要原因。他的死因而顯得慷慨壯烈,為後人所惋惜。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