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逼債是謠言:蘇聯還曾主動要求延期
上世紀60年代初中蘇關係惡化和出現饑荒後,國內曾以幹部宣講和群眾口傳方式出現了「中國為抗美援朝欠債,逼債造成挨餓」之說,並在多年間被一些文藝作品和非當事者的文章引用,致使許多人長期信以為真。不過,如果翻閱一下中國政府的公開文件和中蘇「論戰」時的文章,裡面從未說過「逼債」一事。其實,三年困難時蘇方還主動提出中方可推遲還債。
中國到底欠蘇聯多少債呢?首先是抗美援朝時,中國急需大量武器裝備,蘇聯雖同意提供,卻以援朝要「共同負擔」為名,要求中蘇兩國按成本價各出一半的錢。當時中國因財政困難無力馬上付款,1950年11月周恩來同蘇聯扎哈羅夫總顧問議定,從中國入朝作戰起,蘇聯以半價提供的武器算作蘇聯對華貸款。戰爭期間,蘇聯共向中國提供了64個陸軍師、23個空軍師的裝備,除斯大林為彌補兩國關係中的不愉快給予少量無償武器援助外,大部分裝備都是以半價提供,就此中國欠下蘇聯軍火債30億元人民幣,在當時折合13億美元。1955年蘇軍從旅順撤退時,又移交了折價9.8億元人民幣的裝備。
其次,在中國第一、第二個五年計畫時期,蘇聯援華的重點是稱為「156項」的基礎工業設施建設。這些項目的機器設備,主要是以貨物貿易而不是以貸款交付的,不過提供的技術還是免費的。
第三,1958年中國發起「大躍進」後,因國內副食品供應緊張和收購困難,不能按貿易合同對蘇聯交貨,在1959、1960年兩年間又欠下25億盧布的商貿債。根據當年主管財政的副總理李先念在《關於1961年和1962年國家決算的報告》中所列舉的數字,自1950年以來我國向蘇聯所欠的外債和應付利息,折合人民幣計算總共為57.43億元人民幣。
中國對蘇聯共欠下的57億元債務,在當時的國家財政支出中佔多大比例呢?1959年全國的財政支出為520億元,1960年則為654億元。而且至1960年之前,我國對蘇聯已還債33億元人民幣,這就將抗美援朝所欠的武器債務基本還清,所剩的主要是「大躍進」兩年間因不能按合同交貨拖欠下來的貿易債務,以及接受旅順蘇軍撤出後所留裝備的收購費,其總額折合23億元人民幣。
按照西方經濟學的觀點,一個國家的債務在分年償還的情況下,其總額只要不超出一年財政支出的一半或三分之一,便在可接受範圍之內。當時中國幾乎只對蘇聯有欠款,數額又只佔國家年財政支出的二十幾分之一,實在算不得一個太大的數額,而且所欠的也不是抗美援朝的軍火債。
1959年中蘇關係緊張,赫魯曉夫為施加壓力,以政府名義突然通知中國,撤走在華全部專家。蘇聯通知中國要撤走專家時,中共中央正在北戴河開會研究如何解決經濟困難。得知這一消息後,周恩來在中央會議上就蘇聯撤走專家和外貿問題作了報告,說明兩年間由於國內副食品供應緊張和收購困難,不能如期對蘇聯交貨,出現了貿易欠債。在赫魯曉夫施加壓力的形勢下,與會者都激發起一種勒緊褲帶盡快還債的情緒。考慮到拖欠著蘇聯的債務,進行「反修」鬥爭理不直、氣不壯,於是有人在會上提出「要爭口氣,明年把債還掉。」更有人提倡「共赴國難,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毛澤東則以堅定的口氣說:「明年還清這個債。」
雖然中共中央領導人要求盡快還債,考慮到國內鬧饑荒,經濟部門還是希望推遲償還這筆數額並不算大的欠款。1960年底,中國對外貿易部部長葉季壯約見蘇聯駐華使館參贊,曾以口頭聲明表示,中國方面支付出現困難,在貿易方面估計共欠蘇方20億盧布,可能要在五年內還清。12月17日,蘇聯外貿部部長帕托利切夫約見中國駐蘇大使劉曉,指責中國方面未與蘇聯協商,就片面地把貿易方面欠債償還期限確定為五年,並以中方違約為由,表示短期內不向中國提供汽油。後來國內一度傳說所謂蘇聯「逼債」,能夠找到的主要根據便是指此事,不過隨後的實際情況又並非如此。
1960年11月,劉少奇前往莫斯科參加八十一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雙方達成了諒解。隨後,劉少奇以國家主席身份訪蘇,幾個月後雙方的緊張關係又得到緩和。到1961年,蘇聯開始部分地恢復了對中國國防和經濟方面的援助。
2月27日,赫魯曉夫致函毛澤東,主動提出,願意通過借用形式提供給中國100萬噸糧食和50萬噸古巴糖。不過因出於「爭氣」和不願受制於蘇聯的原因,中共中央只同意接受古巴糖,表示願將蘇聯的糧食作為後備,還是立足於從澳洲、加拿大等國進口糧食。3月間,蘇聯又主動提出,在兩國貿易中,中國所欠的10億盧布逆差可分五年償還,不計利息。蘇聯還建議,在1961年8月底以前以借用的方式供應中國五十萬噸糖,以後在1964-1967年期間歸還,不計利息。
1961年4月10日,《人民日報》曾以專文對蘇聯表示感謝說:「由於我國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1960年供應蘇聯的商品有很大的欠交。蘇聯同志對此表示了同志式的合作和兄弟般的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