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希臘女詩人薩福:何以被奉為女同性戀鼻祖? | 陽光歷史

 

A-A+

揭秘希臘女詩人薩福:何以被奉為女同性戀鼻祖?

2016年05月20日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317 次

  翻開西方文化史,只要提到女性,無論從哪個角度都離不開薩福的影響,早在公元前六世紀,當屈原還在汨羅江邊遊吟的時候,出生於名門貴族的薩福就在Lesbos島上彈著七絃琴,歌唱著自己纏綿的愛情。她以沉穩抒情、韻律優美的風格創造了「薩福體」(Sapphism),將古希臘的抒情詩推進到一個新高潮,對後世影響深遠。有人曾把她同荷馬相比﹐說男詩人中有荷馬﹐女詩人中有薩福﹔她是柏拉圖眼中的第十位繆斯。

  薩福(Sappho,約前630或者612~約前592或者560),古希臘著名的女抒情詩人,一生寫過不少情詩、婚歌、頌神詩、銘辭等。一般認為她出生於萊斯沃斯島一貴族家庭。豐盛的財富使她能自由地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她選擇了在當時的文化中心勒斯博(Lesbos)島上專攻藝術。她的父親喜好詩歌,在父親的熏陶下,薩福也迷上了吟詩寫作。她是第一人描述個人的愛情和失戀的詩人。青年時期曾被逐出故鄉,原因可能同當地的政治鬥爭有關。被允許返回後,曾開設女子學堂。古代流傳過不少有損於她的聲譽的說法,但從一些材料看,她實際上很受鄉人敬重。

  女性主義者和女同性戀者的鼻祖

  Sappho是西方文學史上開天闢地的女詩人,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紀的希臘。薩福是當時詩壇的大牛,連柏拉圖老頭子都誇她作起詩來簡直就是繆斯附體。不過薩福侍奉的女神不是繆斯,而是愛神阿佛洛蒂特,這就注定了她的風格:優雅精緻、性感香艷。

  薩福喜歡在詩裡自爆隱私,所以在她的殘篇裡(據說「薩福寶典」有整整十卷,可惜經歷後世男權社會漫長的文字獄,只剩下一兩首完整的,其餘都是斷章,可這都能輕鬆搞定武林霸主地位),我們明確看到她對其它女子心旌搖蕩神魂顛倒,她們相愛時的欲仙欲死琴瑟和諧。


  比較逗的是,薩福詩裡面的女子名字眾多,據說這些都是她在lesbos島上創立的女子學院裡的學生。看來deanSappho很花心,經常性的引誘女弟子。

  當然薩福也有失手的時候,她留下來最完整的一首詩就是向愛神吟唱的祈禱詞,通篇是愛神和她的問答,薩福說,愛神你來做的同謀,幫我搞定那女孩吧!愛神說,你又來麻煩我,這回又是哪個倒霉的女生?熱望中不乏自嘲的幽默。

  薩福往往給自己的詩歌譜上曲調,供人吟詠彈唱。在技巧上,她創立了「薩福體」,改革了當時詩歌創作的韻律;在內容上,她與其他詩人一起,把詠唱的對象由神轉向人,用第一人稱抒發個人的哀樂,領當時文學創作風氣之先。千百年來,薩福被人們視為描寫女性愛情的聖人、「女性主義者的偶像」、「化身為文學家的羅蕾萊」(羅蕾萊是德國民間文學中傳說的女妖)。當時很多希臘女子慕名來到蕾斯波斯島,拜在其門下學習詩藝。當時蕾斯波斯島上的貨幣,都以薩福頭像為圖案。

  在羅德斯島,薩福建立了一所女子學校,專門教導女孩子們寫作詩歌。當時有不少少女慕名而來,拜在她門下。薩福以護花者的愛戀心情培育她們,同時也像母親一樣呵護她們成長,為這些花一般清新美麗的少女寫下了許多動人的情詩和婚歌。古希臘人對同性之間的愛情抱有很大的寬容之心,所以這些帶有強烈同性戀情感的詩歌不但沒有遭禁,反而廣為傳頌。薩福的詩打動了許多人,羅德斯島上的居民也因出了如此才華橫溢的詩人而感到自豪。為了表示他們的愛戴和驕傲,在薩福還活著的時候,他們就在銀幣上鑄上了她的頭像。

  從19世紀末開始,薩福成為了女同性戀的代名詞,「Lesbian」(意為女同性戀者)與形容詞「Sapphic」(女子同性愛的)等,均源於薩福。由此,薩福也被近現代女性主義者和女同性戀者奉為鼻祖。

  有關詩人詩歌的史料同詩人的傳記一樣撲朔迷離。人們只知道她是上古時代的一位偉大的詩人:古希臘人十分稱讚她,說男詩人有荷馬,女詩人有薩福,柏拉圖曾譽之為「第十位繆斯」。她的詩對古羅馬抒情詩人卡圖盧斯、賀拉斯的創作產生過不小影響,後來在歐洲一直受到推崇。詩人的肖像曾上過硬幣。詩人的詩作大約於公元前3世紀首次輯成9卷行,但流傳至今的極少,僅有一首28行的詩作保存完好,到19世紀為止,人們主要是通過其他作者的引用得以瞭解詩人的。1898年學者們出土了一批含有詩人詩作殘片的紙草。現代的各種版本中,詩人詩作的殘片累計已達264片,但僅有63塊殘片包含完整的詩行,只有21塊含有完整的詩節,而迄今能讓我們作為文學作品來欣賞的近乎完整的詩作僅有4首。第4首是2004年新發現的,這首12行的詩作是在一具埃及木乃伊上面的紙草上發現的。該詩連同牛津大學學者馬丁·韋斯特的英文譯文發表在2005年6月第3周出版的《泰晤士報文學增刊》上。

  流傳作品

  薩福被冠以「抒情詩人」之名,是因為在那個時代,詩歌是由七絃琴伴唱的。薩福在技術和體裁上改進了抒情詩,成就了希臘抒情詩的轉向:從以諸神和繆斯的名義寫詩轉向以個人的聲音吟唱。


  薩福留有詩歌九卷之多,但目前僅存一首完整的詩章,其餘均為殘篇斷簡。從公元前三世紀起,薩福的名字就開始出現在詩歌、戲劇和各種著述中,她逐漸被神化或醜化,按時代的需求——或被喻為第十位繆斯;或被描繪為皮膚黝黑、長相醜陋的女人。中世紀時,因她詩篇歌詠同性之愛而被教會視為異端,將她的詩歌全部焚燬。若不是在十九世紀末一位埃及農民在尼羅河水域偶然發現紙莎草本上記載薩福的詩歌,被淹沒的詩歌會更多。但薩福的傳奇始終流傳著,尤其是在各代詩人們心中成為一座燈塔。

  作品內容

  薩福的作品多為柔美婉約的渴求愛戀的情詩,並且常常為她的女弟子所作。當時很多年輕女子慕名來到勒斯博島,拜學在她門下。薩福不僅教與她們藝術,而且寫給她們表達強烈愛慕的情箋。當弟子學成離島,嫁為人婦時,薩福還為她們贈寫婚詩。古希臘盛行師生間的同性戀情,師者授業解惑,弟子以情相報,所以這些帶有強烈同性戀情感的詩歌在當時不但沒有遭禁,而且還廣為傳頌,甚至連Lesbos島上用的貨幣都以薩福的頭像為圖案。在薩福由於家庭原因流亡於西西里島時,那裡的居民為她豎起了雕像以表愛戴。柏拉圖稱薩福為「第十謬斯」,視其地位與雅典眾神相當。雅典統治者梭倫本人也是位出色的詩人,但有一回聽到薩福的詩時,堅持要求學唱,並說:「只要我能學會這一首,那麼死也無憾了。」

  人物評價

  關於薩福的逸聞趣事,版本層出不窮,大多是基於不大可靠的傳聞。在埃裡卡瓊的《薩福的飛越》這本書裡,瓊將這個詭異的希臘女詩人拉進肥皂劇式的世俗生活中。薩福像斯嘉麗一樣在男人中間周旋、調情,「似乎想要吞下整個世界」。行文中,瓊激盪的語調如同薩福轉世。在她筆下,薩福是一個無所畏懼、卓越不凡的女英雄。

  在《如果不是冬天:薩福斷章》裡,安妮卡爾森以獨特的翻譯風格,描述了薩福在大到愛情、慾望、婚姻、驅逐,小到靠墊、蜜蜂、豆子,以及關於衰老、羞恥、時間等等人類方方面面的思考,用括號和空格來提醒讀者紙草上原稿文字的殘缺。

  美女、詩人、男詩人的情人、第一個失戀投海自殺女詩人、女同性戀者、現代女權主義的先祖……在薩福這個名上,似乎可以加上任何一個在現代文學流行著的詞彙。若是薩福本人,大概情願用自己的詩形容自己吧:「周圍的群星黯淡無光而她的光華,鋪滿了鹹的海洋和開著繁花的田野」。

  薄伽丘在《列女傳》中哀歎道:「她在詩藝中得到的幸福,一如她在愛情中遭遇到的不幸:愛上一個青年男子,為了他的魅力,或者美貌,或者其他什麼原因,屈服於難以忍受的折磨。他拒絕服從她的慾望,於是,悲傷的薩福寫出哀悼的詩篇……我們是不是應該責備繆斯女神呢?當安菲翁彈唱詩歌的時候,她們肯為他移動奧吉及亞的石頭,卻不肯為薩福移動那位年輕男子的心。」

  古羅馬作家奧維德為薩福代擬了一封致法翁的二百二十多行的詩體哀歌長信,通過薩福之口,傾述了她內心的深情:「我愛過上百個人——作孽的愛——可是現在,/你這冤家,以前為眾人所有的,現在屬了你一人。/你就是美,你的年齡最適合風流享樂,/你的魅力是襲擊我的伏兵。」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