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弒兄奪位背後有多無奈?唐太宗為何奪位?
李世民畢竟征戰一生,決不是引勁待戳之輩,首先是要活著,奪皇位不過是摟草打兔子,所以,他的皇位是被逼出來的,逼出來一位歷史明君,逼出來一個貞觀盛世,也逼出來了李唐三百年的基業。說起太宗皇帝李世民,不能不提他的父親李淵,李淵是一名膽大超群的戰略家,政治家,只不過在後世當中其功績不免在其二子的「貞觀之治」中顯得暗淡,以至被後人忽視,可是,在隋末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初四日李淵審時度勢,統兵三萬於太原起義史稱 「晉陽起兵」為風雨飄搖的隋王朝敲響了最後的喪鐘。
武德二年(公元617年),晉陽今山西太原,劉武周受突厥暗中支持,兵指太原,先後打敗,時任右僕射的裴寂,鎮北將軍李元吉,幾乎佔領河東全境,關中震動。唐高祖準備放棄河東,謹守潼關以西。最後李淵命二子李世民為先鋒,統兵三萬,這也是李淵於關中所能集結的所有部隊了,李世民東渡黃河,擊敗劉武周主力精銳宋金剛部,收服驍將尉遲敬德,是年,李世民又麾軍北進,終於在武德三年(620)四月殲滅了劉武周,收復了河東全境。
這一仗可以說是李淵對李世民的第一次心許,充份展現了李世民的軍事才能。李世民為李淵二子,大哥建成,三弟玄霸(早夭)四弟元吉,世民為濟世安民之意,一路助父親征戰四方直至玄武門兵變奪權期間,攻洛陽,敗劉武周,擒竇建德,平王世充立下纍纍戰功,對於鎮壓農民起義心存憐憫,除收編部份起義軍外對於不願加入唐軍的,也遣散歸田,其對官逼民反的概念也從那時根值心底,並收錄了大批人才,房玄齡,杜如晦,李靖,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秦叔寶,李世績等一系列的文臣武將,也就是後來的臨煙閣開國二十四功臣。
唐王朝初定,李世民官拜天策上將,位列三公之上,食邑三萬戶,更有高祖李淵御賜三座鑄錢爐,自行任免官吏,可以說晏然成了國中之國;而秦王府更是網羅了一系人才,羽翼漸豐,逐漸與建成為首的東宮產生抗衡的傾向,而素與李世民不和的齊王元吉,也倒向了東宮勢力,一時間雙方利益糾結,劍拔弩張甚至快要撕破臉了。
不論李世民是否願意這一切就是這麼形成了,李淵早就把這一切看在眼裡了,爭皇儲之位手足相殘之事,古住今來不勝枚舉,廢長立幼自是取亂之道,但立長還是立賢,困擾著李淵,也使他長時不能決斷,任由局勢發展。論才能,太子建成孝順仁和但資質平庸,沒有打過像樣的大仗,因為長時在李淵身邊,以皇儲侍足左右,在朝中僅以太子位立足,李世民南征北討,立下赫赫戰功,數次為李家王朝解了燃眉之急,而且以仁和知人善用著稱,但無奈長幼有續,可以說李淵是一位好父親但不是個好君王,錯就錯在他提前向李世民允諾其接任太子,貶現太子為蜀王,這一步便讓後來的李世民面對東宮與齊王的威脅時,有了成王敗寇,取生死富貴僅在朝夕的決心。
以致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史稱「玄武門兵變」,李世民暗伏精兵800於禁城之內,協持父皇,誅殺太子建成,齊王元吉,取得太子之位;兩日後,李淵禪位二子世民,李世民即位,即國號「貞觀元年」。玄武門兵變,可以說是李世民非法取得了皇位,有人說這是李世民當政一生的污點,百善孝為先,脅父是不仁,弒兄是不義,李世民也因此成為不仁不義之人,在正統的中國文化觀點來看,確實如此,但李世民畢竟征戰一生,決不是引勁待戳之輩,首先是要活著,奪皇位不過是摟草打兔子,所以,他的皇位是被逼出來的,逼出來一位歷史明君,逼出來一個貞觀盛世,也逼出來了李唐三百年的基業。靠的是李世民的智慧還有鐵血手腕與果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