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誼是怎麼死的?一代文學家賈誼為何英年早逝
賈誼,洛陽人,洛陽從周朝東遷後一直作為東周的首都,《史記》列傳第69篇蘇秦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句話:「(蘇秦)出遊數歲,大困而歸,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產業,力工商,逐什二為務,今子釋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大意為蘇秦遊說七國數年一事無成,回到家還被家人笑,說我們這裡的人都是經商的,你不經商而憑一張嘴,失敗還不是遲早的事,之所以引出這句話,是因為賈誼的出生地洛陽也為他後來的不得志埋下伏筆,古人認「士農工商」確定社會地位,賈誼後來受到老臣們排擠時,就被冠上「市井之徒」,並被文帝疏遠。中國有地域歧視就不足為怪了。
賈誼很聰明,18歲就能把〈詩經〉等背誦出來了,還寫得一手好文章,在賈誼老家做地方官的吳公覺得他很聰明,就把賈誼召置門下,有點像戰國四公子招食客一樣,後來吳公政績好,被文帝召至中央做廷尉,相當於今天的中央最高法院院長,吳公陞官也不忘賈誼,就把他推薦給文帝,文帝開始只是讓他領一個虛職:做博士。這時賈誼才 20歲,但賈誼年紀輕,見識可不低,每當皇上下詔令,有些老頭都未能參透聖上的旨意,賈誼一說就中,人多找他幫忙,一些做博士做到白頭的人都自歎不如,真是人比人,氣死人。文帝知道這些事很高興,一年之內擢升4次,升到大中大夫,賈誼這時就有點得意忘形了,犯了幾個大忌:
第一忌:改革。賈誼上書改革,包括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文帝只採用了法制度,其它的改革,文帝以自己的德還不夠而沒有採用,但還是很高興,又想升賈誼的官,想把賈誼升到位列公卿之中,這是一個導火索,一大批老臣起來聯合彈劾賈誼,〈史記〉在屈原賈生列傳裡提到幾個帶頭的,隨便拿一個出來都能嚇死人,有絳侯周勃,灌嬰,東陽侯,馮敬等等,周勃就是誅呂氏,定劉氏江山的老臣,灌嬰是太尉,相當於現在國防部長,文帝沒辦法了,就把賈誼貶為長沙王太傅, 長沙王不是劉姓王,在各個諸侯國中地位最低,賈誼真的是被逐出中央了。
但凡做改革的,沒有皇上的堅決堅持,基本上沒有成功的,商君改革成功了,秦孝公一死,商君就被車裂了,吳起改革成功了一半,楚哀王一死,吳起被既得利益者(就是被他革了命的權貴)萬箭穿身,王安石改革不成功,最後是國家北宋滅亡,王安石仕途到頭等等,幾乎沒有一個改革者能全始全終的,現在只有鄧小平能改革成功,還能流芳百世,嘴上還沒毛的賈誼,還不知道水有多深,就想幹這個大事,首先,領導不支持,文帝不可能像秦孝公支持商君那樣支持,這是不可行之一;其次,你改的這些東西都是儒家的,闊大而無用,而漢朝此時以道家治國,所以只有沒有跟道家有衝突的法制度被採用,這是不可行之二;其三,朝廷這些老臣都是跟劉邦從死人堆是打出來的,打出來還要做到文帝才上到公卿之位,你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子,憑一張嘴一年之內就完成了這個過程,雖說文帝現在不支持他改革,賈誼一旦登上公卿之位,按賈誼的陞遷速度,文帝是遲早被賈誼說動改革的,老臣們所以聯合起來打擊他,而且老臣們都是既得利益者,改革只會革他們,上無支持,中無助手,下無基礎,這是不可行之三。
第二忌:以屈原自比。賈誼被貶到長沙國,長沙國在故楚之地,屈原是楚國人,賈誼在過湘江時,想到自己目前的處境跟屈原何其像呀,一時感慨萬千,詩興大發,就寫了一篇賦,是為〈吊屈原賦〉,寫了就寫了,誰叫賈誼我才華橫溢呢,偏偏賈誼這篇賦被人看出了對皇上的怨氣,屈原何許人也,屈原諫楚懷王不要去秦國,楚懷王不聽,一入秦國就被扣留,秦國要楚國用土地換楚懷王,楚懷王寧死不屈,秦國就不放,楚懷王最終病死秦國,跳江前屈原留下一句:舉世皆濁我獨清 ,眾人皆醉我獨醒。賈誼在〈吊屈原賦〉中以屈原自比,覺得都有是一樣被昏庸的領導拋棄,領導被一群小人包圍而不自知,雖然文帝是一代明君和仁君,但賈誼確實是不知避忌,把文帝比做楚懷王,把老臣們比做楚懷王身邊的小人,最終賈誼只能在長沙國做他的屈原了。
第三忌:捲入皇位之爭。在長沙國冷落幾年以後,文帝因為一些鬼神之事不明白,就把賈誼從長沙國叫回來問,沒想到賈誼學識淵博,連鬼神之事都懂,文帝一高興就把賈誼安排做自己最寵愛的小兒子梁懷王那裡做太傅,當時竇皇后的大兒子劉據為太子,就是後來的漢景帝,二兒子劉武卻只分到北方苦寒的代地做代王,還時時受到匈奴的騷擾,竇皇后每天都在提心吊膽中度過,這個梁懷王倒好,分到了最好的梁地做梁王,梁懷王是文帝的最小的兒子,父母都是寵愛小兒子的,竇皇后心裡那個急呀,竇皇后可不是善男信女,〈史記〉世家第19篇外戚傳有這麼一句:「(竇皇后)至代,代王(文帝時為代王)獨幸竇姬,生女嫖,後生兩男,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為帝而王后卒,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文帝時為代王,有一個正室代王王后,有四個兒子,竇皇后當時只是呂後賜給代王的宮女,不過竇皇后成功上演了宮心計,把代王后弄死,怎麼死不要緊,死了才重要,代王后一死,代王后所生的四個兒子就被病死了,而她所生的兒子就成長子了,就成第一順位接班人了,後來竇皇后不但年老色衰,而且眼睛還瞎了,一向播種成功率很高的文帝,寵幸了很多女人,沒有一個生下一兒半女的,梁懷王可能就是那只漏網之魚,現在還威脅到自己兒子的接班,現在文帝還把自己最看重的賈誼做梁懷王太傅,劉邦廢長立幼還歷歷在目,呂後有張良幫忙穩定太子地位,而竇皇后沒有,竇皇后只有自己動手了,史記梁懷王墮馬而死,賈誼卻因為這件事而自責,鬱鬱而終。
第四忌:離間皇帝骨肉。景帝時,晁錯削鄱,引發七國之敵,被腰斬東市,直到武帝時才由主父偃的推恩令才最終解決了諸侯對中央的威脅,但最先提出對諸侯削弱卻是賈誼,賈誼真是生錯朝代,要是在武帝朝肯定被重用,賈誼對國家盡忠,進直言,但他卻不瞭解文帝的性格,文帝只想平平安安,無風無浪,無為而治最適合他的了,要是順便得個道成個仙就更好了,看他對鄧通的寵和對弟弟淮南王劉長的愛就知道了,文帝沒有武帝那麼大的追求,而賈誼要削鄱,在文帝眼裡,不但是煸風點火,而且諸侯都是劉姓王,簡直是離間骨肉,文帝為了穩定諸侯能重用賈誼嗎?答案是不能,諸侯們能接受賈誼位列公卿嗎?答案也是不能的,賈誼在朝一天,諸侯時時不安,順便提一下,幫武帝出推恩令的主父偃最終被趙王彈劾,被滅族。
第五忌:介入儒道之爭。前面說過賈誼18歲就能背誦《詩經》了,而《詩經》是儒家經典,從賈誼改革的內容更能看出賈誼是儒家人物,他的改革的內容只有沒有觸動任何一方利益的法制度被採用,當時漢朝以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政策,這正是道家學說占主導地位,連文帝和竇皇后都是這一學說的忠實粉絲,文帝還好說,不採用就不採用了,也不怪罪你,竇皇后卻是心中種下了刺,文帝受不了枕頭風,再加上大臣們的彈劾,賈誼被踢出中央,貶到長沙國做長沙王太傅,要是賈誼看到武帝朝趙綰和王藏的下場,他應該感到興幸了,當時武帝剛上台,就雄心勃勃想幹一翻大事,就採用了儒家的趙綰和王藏的建議來改革,立明堂和改服色,這還只是賈誼改革的一部分,最終趙綰和王藏被時為竇太皇太后抓進監獄,最後死於獄中,而武帝被竇太皇太后沒收一切權力,改信和學習道家學說,武帝差點被廢,直到竇太皇太后在武帝6年死後,武帝才算翻身了,武帝掌權後才進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改革,武帝也看到了後權對皇權的威脅,武帝死前把所有為他生了兒子的女人全部處死,包括他的接班人漢昭帝的母親趙氏,這是後話。
第六忌:賈誼自己的性格。這也許不算一忌,但我想這個才是賈誼之死的主要原因,賈誼被貶到長沙國做太傅,有一天,有一隻叫號字邊加鳥的鳥飛入賈誼的家,楚人又把這種鳥叫「服」,別人後來考證是貓頭鷹,飛來就飛來吧,捉了是一頓野味,趕走是放生,能做到日行一善,偏偏這種鳥有另一個寓意,寓意人的壽命不長了,就像雞寓意妓女一樣, 賈誼是北方人,在南方過得很不爽,因為南方比較潮濕,賈誼是看著這個鳥,再想到自己身處的環境,再想到自己的前途,就再寫了一篇賦,前面那篇被害慘,還沒長記性,這篇叫《服鳥賦》,賈誼用這篇文章來感懷身世,對自己是增加憂愁,對身體和精神更是一種傷害,要是文帝看到,在他眼裡就是一個意志消沉的人,怎麼還會重用你,賈誼被貶,我覺得文帝是想磨磨他的性子,留給自己的下一代皇帝用,從文帝后來把他召回來做自己最寵愛的小兒子的太傅可以看到,沒想到對賈誼的磨練卻磨出了反效果,後來梁懷王墮馬而死,賈誼以自己沒有盡到師傅的責任,絕食五日而死,前一句是號泣年餘,就算是鐵打的身體,哭了一年也銹完了,與其說賈誼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照顧好梁懷王而自責而死,不如說賈誼是被自己的性格害死的,賈誼對國家大事見識深遠,而對自己仕途的政治敏感度幾乎為零,漢朝最出色的人才終年才33歲,可悲兮可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