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東巡三不做:不封禪不拜王不看捨身崖 | 陽光歷史

 

A-A+

康熙皇帝東巡三不做:不封禪不拜王不看捨身崖

2016年09月03日 帝王將相 暫無評論 閱讀 185 次

  康熙皇帝在位期間,有過六次著名的南巡,而六次南巡又有三次在山東停留,東巡泰山、曲阜。這期間,他做了不少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好事。同時,也有三件事他堅決不做,這同樣反映出他思想進步的一面……

  只祭山,不封禪

  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深秋,康熙第一次東巡來到泰山。他剛在山下的泰安城駐蹕,侍臣便向他建議,應傚法古代「受命於天」「易姓而王」的皇帝,舉行泰山封禪大典。泰山封禪是一種規模盛大的祭祀典禮,其隆重程度超過歷代歷朝帝王登基的儀式,而有資格封禪的也只有政績卓著的帝王。歷史上秦漢唐宋各代,從秦始皇、漢武帝到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許多有作為的帝王都曾經專程來泰山封禪。康熙作為功勳蓋世的「千古一帝」,當然也有資格舉行這一活動。

  但康熙卻拒絕了大臣們的建議。因為在他看來,歷代帝王為滿足自己的驕侈之心,不惜花費巨資大搞封禪典禮,結果卻並未獲得上帝的福佑,此種勞民傷財之舉實不足取。而且封禪不見經傳,近乎荒誕。他遂告誡百官說:朕向來崇尚實政,古人重金泥玉檢(指封禪),徒勞民力,實無意義,故此行只為巡察社會利病,省觀民隱,體念黎民疾苦,問俗觀風,以資勤求治理,絕不效前人銘功紀德,告成於天也。從這些話中可以看出,康熙到泰山不封禪,並不是像他在《南巡筆記》中謙虛的那樣:

  「朕涼德菲躬,實未有豐功偉業,足以照示來茲。何敢傚法前人,銘功紀德」,而是因封禪勞民傷財,徒勞無益,會給百姓造成沉重負擔,這跟他此行「巡察社會利病,省觀民隱,體念黎民疾苦,問俗觀風,以資勤求治理」的宗旨相違背。他的反對封禪,實出於愛民之心,是為老百姓著想。康熙儘管不封禪,但對「五嶽之尊」的泰山還是非常崇敬的。他深知「岳為五方之長,發生萬物」,所以到泰山後他也禮節性地舉行了祭祀泰山神的活動,其最終目的還是「躬祀之為萬民祈福」。

  不看捨身崖

  當康熙和群臣登上岱頂時,有的大臣建議他去看捨身崖。這捨身崖位於泰山日觀峰南面,三面陡壁,下臨深淵,地勢極為險要。當地有個陋俗,為救治父母疾病,常有人來此跳崖輕生,以此顯其誠心,換取神靈對父母保佑。當康熙聽說這一情況後,極為氣憤,嚴厲斥責官員們說:愚民無知,惑於荒誕之說,以捨身為孝,愚民不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損傷。孔子曾云「父母惟子之疾是憂。」子女生病,父母憂愁得不得了;當子女的捨身尋死,不能奉養父母,這是最大的不孝。此等處所,看它何為!宜曉諭百姓不要為無知妄說所誤,地方官員宜嚴厲禁止,不得再有捨身事宜發生……從此,地方官員嚴格執行康熙的訓令,在捨身崖邊重修了圍牆,並派更夫守護,使來捨身崖輕生者大為減少。康熙態度鮮明地反對並制止這一殘害生命的陋俗,進一步彰顯了他慈憫百姓的寬廣胸懷。

  只拜師,不拜王

  清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十一月,康熙南巡北歸來到曲阜,特意祭祀孔子。十一月十七日,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康熙來到孔廟,向孔子像行三跪九叩的大禮,並在祝文中稱頌孔子:「仰惟先師,得侔元化,聖集大成。開萬世之文明,樹百王之儀範;永言光烈,罔不欽崇。」

  從孔廟出來,康熙又來到孔林,謁孔子墓。他本應再對孔子行一跪三叩禮,可是當他走到孔子墓前時,站立良久,卻沒有跪拜。此時,引駕官孔尚任(劇作家,《桃花扇》作者)看出了帝意,便靈機一動,引康熙到一旁休息片刻,然後讓他重新回到孔子墓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一跪三叩禮。對此,在場的官員都大惑不解,衍聖公孔毓圻事後也向孔尚任詢問。孔尚任解釋說:開始康熙皇帝不拜,是因為他看到了明正統八年大書法家黃養正篆書的「大成至聖文宣王」墓碑。康熙認為,天無二日,國無二王。自己身為一國之主,不能再拜王。他到曲阜來是拜師,而不是拜王。為此,他才讓康熙到一邊休息一下,自己忙將墓碑上的「王」字用黃綾蓋上。當康熙再次來到墓前時,已看不到「王」字了,所以才向他敬仰的先師行了大禮。

  康熙身為九五之尊,卻如此尊師重道。個中款曲,頗值得今人玩味……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