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能夠取代舜的政治基礎:大禹能帶來更多利益
舜沒有想到,讓禹去治水,反而成就了他。縱觀歷史,通過諸多事例我們可以看到權力是如何在短期內快速集中到某一個人的手中的,那就是一靠打仗,二靠?程。
打仗和做工程有一個同樣的特點,就是集中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而這件事的主事者,決定著這大量人力和財力的支配權,他就能夠借此來做成排除異己、提拔心腹、收買人心、拉攏勢力等事情,最後達到登上政治高位的目的。
當然,在大禹治水這個案例之前,人們只知道前一種是快速得到權力的方法,所以舜就是通過以自己的好人緣積蓄各種人脈,直到他被推薦給堯以前,一直都是一個對自己的無良親人都百般容忍的老好人。
同舜不一樣,禹的崛起並不是在當權者的眼皮底下,而是在遠方。但是在禹之前,沒有人知道這一點。
?當禹被迫走上他父親曾經失敗的路時,他就已經帶著腦子,帶著思考去了。鯀當時是採用築壩圍堵的方法,其實並不算錯,但是這種方法,在洪水不算太大的時候,或者是臨時發洪水的時候有用,一旦遇上全球千萬年不遇的大洪水,甚至因為這股洪水已經讓原來的洩洪渠道堵塞改道失去作用的時候,結果就是失敗和災難。
所以禹在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後,採用了疏導的方式。這話說來容易,但是事實上,他是在什麼情況下得到別人的幫助才能進行大量實踐和試驗的,他又是如何說服其他部族幫助他進行工作的,這就是屬於治水之外的智慧了。
禹?早採用的方法是聯姻,他的妻子就來自東夷大部族塗山氏,塗山氏不僅是東夷的大族,舜集團長老皋陶也出自塗山氏。這門婚姻不僅使禹的治水事業得到了助力,也得到了皋陶的政治後台。
凡事都難在第一步,因為只要見到第一步的效果,後面的人們就會逐利跟上。所以,當禹的治水事業一步步見到效果的時候,跟從他的人也越來越多。
以前我們常說洪水之害,但其實任何事都有利弊,洪水固然摧毀了一切,但也帶來土地的生機。在現代埃及,著名的阿斯旺大壩修建以後,雖然阻止了洪水的氾濫,但是失去河水沖擊的土地漸漸變得貧脊,人們不得?使用化學肥料,同時由於支流失去補充,乾旱增多,生態破壞……
當然,我們再回到禹時代,從反面來說,當洪水被引流改道之後,被洪水沖刷過的土地意外的肥沃,跟從禹的人們獲得了大豐收。當氾濫的洪水逐步清退時,禹的聲望達到了最高點。
這時候舜才驚異地發現,他的對手已經由小毛頭成長為巨人了。
而禹,也在開始他權力爭奪之路。他向舜提出,要征伐三苗。舜用鼻子一聞就知道他什麼意思,而此時的舜正在策劃讓自己的兒子商均繼位,當然不肯讓禹有機會通過戰爭建立更強的實力,於是一口拒絕了。
同舜當初很恭敬地表現出一個孝子賢婿的面貌不同,回到中央的禹從一開始就表現出與舜分庭抗禮的態度。當舜拒絕禹時,禹並沒有放棄,而是發動各部族首?以投票的方式決定了攻打三苗。
當然,禹此次攻打三苗並沒有獲得成功,據說,是舜在背後扯了他的後腿。但是經歷過十三年治水的禹,又豈是能夠被這一次失敗所能擊倒的?
於是禹採取了另一種辦法,先在陽翟定居下來,藉著他治水的成就和豐富的出產,逐步由近及遠,對各個部族進行馴化。禹的手段是幫助這些部族進行轉制,讓這些部落內部由推舉制變成世襲制,包括這些部落內部的管理人員,但是這種制度又要經過禹的認可。換而言之,當這些首領當到頭了,想傳位給自己兒子的時候,只要請了禹家兵馬往那裡一站,那些原來想換崗的人一?,就摸摸鼻子不響了。
當絕大多數的部族開始臣服後,禹帶著人馬回到舜的中央權力所在地安邑。於是在進行了一場相對「和平」的交接以後,統治了三十三年政權的君主舜被流放,十七年後,死在了流放地蒼梧。
在這個過程中,禹得到了皋陶的大力支持,《史記》說皋陶首先提倡向大禹領導致敬,並且製造了刑法,如果有誰不服從禹的領導,就十大酷刑侍候。於是,大家都跟著禹領導走了。
此外,禹還得到了另外兩個強大部族首領益和稷的支持,這兩個也曾經是舜領導下的重量級部族首領。那麼這些人為什麼不跟舜走跟禹走了呢,那是?為——跟著禹有肉吃!
當舜年老的時候,已經不能再通過征伐帶來掠奪性收益,同時又在極力削減其他部族的權力以防對自己的兒子商均的繼位造成威脅。相比之下,禹的示好顯然更有吸引力。
而且更重要的是,舜當年上位後所做的一些事,也引起了許多部族長們的警惕和不滿。俗話說,「出來混,總是要還的」,與其說舜是被禹拉下馬的,倒不如說,是部族長們對堯以來權力越來越集中的聯盟首領們為所欲為自私利己的行為的反抗。
這是兩種勢力之間的矛盾,而這種爭奪,總有一天會走向白熱化。那就是當禹吸取了堯舜失敗的教訓後,?採取了更加強勢而血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