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琅琊榜》的二三次元劇情比較研究(含輕微Bug討論的技術貼)
---------
投稿網友:香皂
點評作品:《琅琊榜》
評價星級:★★★★★
套用豫津的話,「我心目中的電視劇,是開始後欲罷不能,廢寢忘食,結束後悵然若失,常有迴響,方不失為一部好片。」好幾年沒看國內電視劇的我,難得在休假期間遇到《琅琊榜》,竟能符合這樣的標準。現在想來,能夠用兩星期追完了全劇,並且順帶把小說也看完,其實也是有天時地利人和相助,算是一種緣分了。
除了選角、佈景、音樂、舞美、禮儀等的良心投入,《琅琊榜》電視劇在劇情方面也可謂是國產古裝劇當中不可多得的精品(金庸經典除外)。雖然仍有種種奇幻色彩和「湯姆蘇」的痕跡,但仍然是bug不多,邏輯流暢,更難得是玲瓏討巧,又紅又專。作為一名沒事找事的八零後,只對其中一些淡淡違和的部分提出質疑,在閱讀原著之後,在找到其中一些答案的同時,也發現了編劇的良苦用心。在此謹以個人的好惡角度與大家分享,也望各位指點一二:
電視劇更出色的部分:
1. 開篇對於琅琊閣的交代,是比較出彩的。琅琊閣做生意的規則十分新奇,又扣標題,又引人入勝,特效視覺效果也不錯,比書中以梅長蘇初到金陵城開篇要驚艷不少。
2. 進城之前看到霓凰,還是很有戲劇性的,胡歌眼神也算到位,更為日後留下伏筆。不過說實話,電視劇當中加入了郡主許多場戲,當然是為了確認其女一號的地位(書中似乎是不存在一個明顯的女一號的)除這一場戲外,揀落花、探林府還算可以,其他有些實在有點過而不忍直視,後面會再提到。
3. 說到霓凰和江左的淵源,劇中說是因為江左給她獻過一條破敵的智計,而書中說是江左出人幫王府調教了半年水軍。竊以為還是出智計更合理些,派個人,而且還是赤焰舊人去,畢竟風險太大(事實證明果然是「節外生枝」了)。雖然以梅郎的風格,也不是完全做不出來。
4. 電視劇當中景睿跟卓家父子交手,並漸漸開始懷疑父親的立場,個人認為雖然戲劇化,但對於景睿這個人物的成長路徑來說,要更加合理一些。畢竟天天在府裡,起疑心去跟蹤一兩次也說的通。而且不真的出手打打出言罵罵,感覺有負琅琊公子榜的排名啊。
5.對於換囚案的揭發,電視劇是採取謝玉府外截人。個人感覺比書中刑場揭發要合理多了。
6.在蘇宅玩遊戲一幕,譽王直接帶秦般若去合適麼,首先人家也沒邀請你,而且般若畢竟是女生啊,要帶也該帶太子妃吧,也沒聽說去朋友家做客帶謀士的啊。而且翻了一陣翻出來了啥呢,無非是一堆朝中人物的背景調查。不過話說回來,譽王幾次拍著般若肩膀說「多虧有你」是幾個意思。。。所幸的是沒有把他倆曖昧戲多演,不過話不多說是對的,動作上難道不應該是摟腰掐臉或者乾脆只有眼神麼。
7. 讓言侯確定立場這一場,的確是長蘇親自出馬合適,這一場也的確看的人熱血沸騰,也算是言侯的大戲之一了,實在不該從他人的談論之中一句帶過。
8.對於夏江和譽王離間計的設計,個人認為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長蘇和靖王之間的信任本來是不牢固的,這一點很難不被對手所利用。當然這個計謀本身含金量的確不高是真的,其實我也沒太懂為什麼靖王為啥發那麼大脾氣。。。
9. 長蘇雪夜勸靖王,算是整部戲裡的一個小高潮了。整個割斷鈴繩、下跪以及後面的情感爆發比書中的確精彩不少,令人大呼過癮(其實一開始選了靖王這頭倔驢的時候,就想到肯定有一場這樣的戲在了)但是在院子裡面直接喊出「蕭景琰你給我站住」也實在是太驚人了吧,為啥後面沒有任何道歉之類跟進,而且周圍的一干人等都能泰然處之呢?這也太有點不合常理了啊?
10.對於靜妃迅速鎖定小新的智慧,後面對小新的處理,以及關於梁帝噩夢的揭密,個人覺得是非常豐滿的一筆。靜妃娘娘這個角色也因此更有立體感,除了溫柔情義和堅強之外也是有手腕的,她對小殊說的「我能做到」也才有了一定的可信度(劇中對於傳信長公主那一幕還是較弱且略略偏離中心)。
11. 靖王最終得知林殊的身份,劇中的處理是在與夏江對峙之時,個人覺得還是很不錯的,而且當場有驚訝的真情流露,應該也可幫助梁帝作出自己的判斷。相比書中父親石楠名字的揭密,應該算是更勝一籌(說實話,我很懷疑大多數觀眾如果不看原著是否能夠完全get到石楠這個點)。不過,我也一直在想,當靖王知道真相之後,他第一個去找的應該是誰呢?由於剛從殿上下來,劇中欲言又止的處理還是有其合理性的。不過也因此少了小說當中門前折返這一幕的經典了。
12. 說到與夏江的朝堂對峙,這應該算是劇中對於原著的最大一個改動。雖然精彩程度較之前幾場「關鍵對話」略有減弱,但不失為掃清雪冤之路障礙的最後一個小高潮,而且點出了「寧可錯殺,不可錯放」的中心。除了靖王出面灑毒酒一幕略顯驚險之外,基本符合情理。夏江作為反派大boss,本該有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手腕才行;如果沒有最後一撲,也顯得稍好對付了些。在整個劇情的脈絡當中,原著總顯得有些結尾乏力。劇中這一改動多少使這個情況有所改觀。
只是正派人物集體準備謀反實在是不明就裡,雖然現代人看來還算符合情理,但是這幫人可都是認死理的忠臣啊!另外最後認父環節有些可有可無,不知道想要表達什麼。。大概是說,如果他老婆自己不供出名單,清掃餘黨這一工作恐怕不能這麼順利吧。
13. 對於越貴妃的最後反撲,竊以為劇中呈現要更高明一些。書中的描寫毫無威懾力,讓這個一度寵冠六宮的女人也顯得太可悲了一些。
14. 整個雪冤的高潮,即朝堂呈冤一集,電視劇顯得鮮活生動多了,安排蘇哲慷慨激昂,梁帝氣急敗壞乃至劍拔弩張,使戲劇衝突陡然上升;梁帝並未當場同意而是退居後宮,之後單獨召見蘇哲,讓這檔戲又起波瀾。除了靖王幫忙檔箭一幕實在有些驚世駭俗,其餘還比較符合整個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劇情安排。
15.劇中捨棄了景寧公主、雲飄廖、吉嬸、譽王妃的相關情節,個人認為是比較合理的。正所謂成大事者,要善於割捨嘛。
書更出彩的部分:
1. 梅長蘇的亮相,大概是劇組非常引以為豪的畫面效果,我也頗以為此。但在這裡也讓我很糾結。首先宗主日理萬機,他不可能真的每次都是自己出面吹笛子截人吧,而且這次好像沒有什麼必要,而純粹是為了拉風啊。而且這個場面一出,似乎就必須交代他跟藺晨的對話才能過渡到回金陵了。至於江左的行事作風,似乎借由他人之口說出才更有震懾效果,比如電視劇中謝侯的感慨和書中秦般若對於枯井案是為給盟中兄弟報仇的解讀。
2.梅長蘇時日不多,是書中對真相層層剝繭的最後一層,自此關於梅長蘇的所有秘密才算最後揭開。但電視劇在開篇就向讀者交代了只有兩年的大限,看慣了偵探小說的口味,總覺得這個細節還是不要開始就透露才好。
3. 太奶奶問話一幕當中,這麼矯情實在不好吧。。。給東西吃也就罷了,直接指出訂婚之約和牽手的話,即使郡主沒有說啥,旁邊的人們也不會出來制止或者至少下來仔細八卦一下麼?這麼安排實在有點過了。除此之外,九華山救駕一幕也備顯突兀,個人還是有點不能接受霓凰率先闖進大殿啊。
4. 其實書中和劇中最大的衝突,莫過於書中霓凰和聶鐸成了一對,而霓凰的戲份完全不能算是女主角。個人覺得霓凰找到新的歸宿是很符合情理的,這一點也有許多豆友論述過了。而這樣的安排,使整個作品的真實性大大提升,也頗有一點點小悲劇的意味。
5.一個小細節,關於百里奇的身份,劇中安排其直接為江左盟中人,有點不合情理,看劇的時候雖然有恍然大悟之感,但仍然覺得有點彆扭。而書中關於替身的說法要可信許多。
6. 關於情絲繞的揭幕,讓靜妃偷聽到實在有些太巧合了,還是由長公主自己偷聽到比較符合情理。
7. 對於謝玉立場的這一懸念,竊以為還是書中的揭幕方式更勝一籌。劇中開篇就進行了交底,似乎略失情趣。不過只有一個小bug:梅長蘇蟄伏多年,應該不是到了京城才推理出謝玉是太子一派的人。而如此說來,書中對謀害郡主的人所造成的誤會也就自然無法成立了。
8. 關於夾帶黑火案與橘子的聯繫,劇中只說訂橘子是為了在「快遞」當中夾帶黑火,而書中的邏輯似乎是以定橘子為由頭,關鍵是要準確瞭解官船的到岸時間,以便安排黑火同時收貨。個人覺得書中的邏輯更合情理。不過書中加入的專聞火藥的小靈實在是莫名其妙,似乎沒有提供什麼額外信息而只是加入了一點魔幻色彩罷。
9.在扳倒謝玉的大戲之中,書中本有關於是否點火送信的一番推理,同時提醒夏冬發送信號,也進一步揭示了長蘇在整個事件中的核心領導力。而在劇中,除了感覺非常怪異的「終於有人想起我來了」和讓飛流切斷弓弦之外,就很少看到長蘇在打起來之後的控制力了,略顯單薄。
10.書中關於救災舉措的具體描寫,個人認為是比較有份量的,可以體現長蘇和靖王的治國之能。而這部分在劇中只是以靖王朝廷面試的對答以及譽王「都是些賑災的新花樣」的轉述一筆帶過了,沒能展開論述,略顯遺憾。
11. 劇中關於譽王身份的揭密也實在太戲劇化了一點。雖然這可以解釋他的破釜沉舟,和夏江一派的絕地反擊,但是仍然覺得有點太刻意了。。這劇裡面的因果報應也太多了。
12. 關於烏金丸的設定,火寒毒可以解掉的說法為整個故事蒙上一層武俠魔幻的味道。其實看的時候就覺得,肯定是掉地上換了另外一個丸藥吧(是不是偵探小說看多了?)。當然可以讓夏江繼續疑惑並且最終發現火寒毒,但是事實真相還是要符合科學的吧。
13. 朝堂呈冤的順序,在長公主陳詞結束之後,由吏部尚書出面要比霓凰出面要正常多了。看過多遍之後,依然覺得劇中霓凰處理好突兀,還赤焰遺孀,這不是往槍口上撞麼。。。不知道大家什麼感覺
14. 此外還有一些細節其實是書中提到的,但不知為何到了劇中卻被忽略。比如太后大喪期間,舉國不能奏樂,但在呈冤一幕當中長公主卻是在歌舞之後出現的。
(繼續更新中)
只是覺得,不寫點什麼,不以為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