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一痕春水空嗚咽,滔滔流盡英雄碧血——10.1評言闕
---------
投稿網友:辰時雪
點評作品:《琅琊榜》
評價星級:★★★★★
和經歷赤焰案的許多人一樣,言侯的前半生和後半生,反差劇烈。在這一點上,最和言侯有相近之處的大約是靖王了。然而,靖王即使再心冷,仍舊有著對好友的一點堅信一縷執念支撐,而言侯,則是完完全全地被好友背叛。
提及言侯,海姐姐曾借用葉夢得的一首詞:
故都迷岸草,望長淮、依然繞孤城。想烏衣年少,芝蘭秀髮,戈戟雲橫。坐看驕兵南渡,沸浪駭奔鯨。轉盼東流水,一顧功成。
千載八公山下,尚斷崖草木,遙擁崢嶸。漫雲濤吞吐,無處問豪英。信勞生、空成今古,笑我來、何事愴遺情。東山老,可堪歲晚,獨聽桓箏。
少年時有多志得意滿,如今便有多心冷慘傷。
年少時,言闕、林燮、梁帝,他們大約也像當年的景琰和林殊,亦或是如今的景睿和豫津一樣,有一段鮮衣怒馬,攜手同游的美好時光。他們從小一起長大,一起習文練武,親近之情自然不必說。
十幾歲時,言闕和林燮易名闖蕩江湖,「名山大川將及踏遍」,想必是受益良多。一文一武,這樣優秀的少年,可想而知必然是將來的國之棟樑。
二十歲,言闕隻身出使敵營,唇槍舌劍之間,不費一兵一卒瓦解敵軍聯盟。而那個時候,林燮大約也已從軍。一文一武,和梁帝一起,努力平定大梁危局。那時候,他們雖然文武分別不能並肩殺敵,但是共同努力的情誼必然一分不少。他們曾經一起發誓,同患難,共富貴,生死相隨,永不相負,這份情誼甚至深厚到言闕和林燮願意扶持他登上皇位。只要略略一想二人的風骨也不難猜出,他們當年必然認定這位殿下有著足以讓他們鼎力相助的才華和品性。
然而,是他們看錯了,還是當年的一切只是虛偽的假象?我更傾向於後者。譽王很像梁帝,溫和有度,禮賢下士,一副賢王模樣,但內裡有多少狠絕心思,沒有幾個人能夠看透。而梁帝,當年大約也以這一副賢厚外表蒙騙了言闕和林燮。
因此,甫一登基,梁帝那溫和外表下的涼薄性子便迫不及待地露了出來。他很快搶走了言闕一直鍾情的女子,林樂瑤。言闕大約也在安慰自己,即使她不是梁帝唯一的女人,也不是位分最高的,但至少很受寵。梁帝是真的喜歡她,才迫不及待地想要得到她,梁帝會對她好的……直到樂瑤誕下皇長子景禹,景禹成為最受寵的皇子,慢慢涉政,被當做太子培養……言闕覺得自己該放下心來了。當初的裂痕漸漸被修復,被掩埋。
直到赤焰案發。
當年的言闕,也只是認清了他們與梁帝終究君臣有別,終究不能再像以前看待好友那樣去看待梁帝而已。但赤焰一案,卻真真正正地讓言闕看清了這位他們一手送上皇位的帝王,那顆涼薄和狠毒的心。
好友林燮一家蒙難,赤焰軍被全數剿滅;他愛的人被賜自盡,身後無位無碑無陵,她的孩子滿門抄斬……但凡那人心中還留有一絲當年的真情,他都不可能會下這樣的狠手。如果不是言闕及時表現出遠遁道門,不問朝政的態度,他也無法在那一場浩劫中倖存。
其實回頭想想,梁帝對林樂瑤又何曾有過真愛呢?他登基後同時娶了言闕和林燮的妹妹,因為這兩位青年才俊、未來的國家棟樑,必須掌控在他的手裡。而為什麼言氏為後而林氏為妃?或許是因為手握重兵的林家更容易外戚擅政,而言氏一門單薄,言太師名望很高,對他帝位的鞏固大有好處,而如此文臣又是沒有太過威脅到帝位的實權。正如梁帝日後讓靖王娶柳氏女,便是同理。而既然已經立了言氏為後,對於林家,他自然要多多寵愛林氏以示恩寵——這一手段,跟甄嬛傳裡華妃被寵又很是相似。
但是,他畢竟是知道林帥的忠直的,大約也確實對樂瑤有幾分真心,但那也不過是帝王之愛。所以他也願意讓樂瑤誕下皇長子,並視之為未來儲君。
而後來這位儲君卻在朝堂上處處與梁帝作對,還拉幫結黨,一大群臣子都擁戴他,這怎能不令梁帝忌憚。以他的性格,他怎麼會明白祁王從未結黨營私,從未與他作對,不過是性情純粹,對於政見不同往往直抒胸臆而已。
而赤焰軍保家衛國,威望很高,這也是他另一方面的忌憚。
所以,當他得知祁王指使赤焰謀反,他在潛意識裡已經迫不及待地相信了這個消息。他知道,只要他們想反,隨時都可以反。
但是,於言闕而言,活下來了又能怎樣呢?活著,永遠比死去艱難。他只能帶著一顆痛過冷過如今堅硬如鐵的心,以一副淡薄紅塵的表情默默追憶當年。他失去了至交好友,失去了愛人,失去了當年一腔熱血想要在朝在國一展抱負的豪情壯志。言侯的人生,在他年紀輕輕便晉位至侯以後,戛然而止。
言侯當年叱吒風雲,但如今,卻無人提起,就連自己的兒子也不知道父親當年的風采,這不也是因為赤焰一案嗎?梁帝知道不能再重用言侯,言侯知道自己要韜光保命,當年那些烈烈豪情風雲過往,竟然是被湮沒至此。
在這不問朝政的十二年裡,言侯漸漸開始謀劃一場報復。
但是,這場報復還未來得及實施,卻被無情地截斷。
而在聽到梅長蘇說出「火藥」二字時,言侯的表情竟無多大變化,不過是停頓下腳步,嘴唇微動,眼神略有變化而已,轉過頭來,他甚至還微微笑了一聲,不管是表情還是語氣,都顯得十分平靜。彷彿這場歷經多年謀劃,孤注一擲的籌謀不過是小事一樁,不值掛心。唯一洩露情緒的,大概只有他的那句話了:「你說什麼?」沒有了客氣有禮的套語,沒有了「足下」或是「先生」的敬稱。我想即使是謝玉,在這等大事面前也表現不出如此淡定的氣度。
不管是由於年少遊歷的閱歷,還是當年叱吒風雲的經歷,亦或是這些年修道得來的閒淡風骨,言侯的從容表現當真是令人欽佩。即使梅長蘇明明白白地把他的所作所為一語揭破,他也依舊神色不變,只是冷冷出言諷刺罷了。而言侯諷刺梅長蘇「過慧易夭」的時候,我忍不住心一抽——言侯這樣說的時候還不知道,無愧於當年的能言善辯,他可真是一句話嘲諷到了點子上。但日後他若是知道自己嘲諷的這個人到底是誰的時候,他又該有多疼!
言侯全程一直非常冷靜,直到從梅長蘇口中得知竟然是小小一筐柑橘將他出賣了,才略略脫離了冷靜的外表,表現出一些出乎意料與思索,眼神中的鋒銳,微現端倪。
梅長蘇的聰慧遠遠出乎他意料,言侯閉目吐出一口氣——這一局,他終究輸了。而這次之後,他將再也沒有機會,做他想要做的這件事了。
直到現在,敗局已定,言侯才開始不再隱藏自己。但是,這一刻,他沒有一絲一毫害怕——畢竟即使他成功了,日後追查起來也難逃一死,他早做好了準備。言侯的爆發,完全是壓抑了多年的悲憤而已。從憤恨,到聽梅長蘇提起宸妃的壓抑,到言語低沉的追憶,言侯的眼神裡蘊藏這太多沉重的情感。
「所以你籌謀多年,只是為了殺了他?」梅長蘇平淡到冷漠的語氣勾起了言侯內心最深處的憤恨。言侯低垂的眼眸慢慢抬起,利劍一般直直刺向梅長蘇。他咬著牙,狠狠地捶打著桌子,聲音發狠:「難道他不該死嗎!」
朝局混亂,當年氣象不在,這是言侯內心深處的憂憤。和梅長蘇一樣,言侯恨的,絕不僅僅只是皇帝陛下的狠毒,而更是皇帝的品性所帶來的黑暗朝局。他們當年扶持梁帝,除了那些情誼,何嘗不是因為他們心中的理想。言侯,林帥,祁王,他們當年都有同一理想,而梁帝卻將這理想生生撕碎,將這群追求清明的人或殺或逐,清除殆盡。
豫津是言侯這些年來心頭唯一的柔軟。即使他對豫津疏於關愛,但畢竟不是沒有關愛。除夕夜,言侯選擇了將一切告訴豫津,這也是父子二人相互坦誠,關係走進的一步。
在那之後,言侯確實也開始更多地關心豫津了。景睿的生日宴,豫津嘟囔著「幸好父親不知道……不過即使知道了,他也不會在意」,既是對父親的體諒,可終究因為父子多年生分,有了些不確定以及隨之而來的失落。而出乎豫津意料的是,言侯來了。
與謝玉對峙的言侯,仍舊依稀當年刀斧加身而不懼的凜凜氣度,而更多地表現出了對兒子的關愛。無怪豫津一見到言侯,驚喜之餘,雖然言侯沒有一絲疾言厲色,豫津還是小貓一般乖乖地跟著言侯回家了。
凜凜風骨,傲然氣度,清明理想,冰雪柔情——言侯的一生充滿傳奇,令人欽敬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