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稱未來戰爭的主角是昆蟲型機器人
日前,美軍的蜂鳴機器人(Mini-Drohne)在巴基斯坦擊斃了一名恐怖分子嫌疑人。在未來,這種昆蟲型機器人有望成為戰場上的主角。
在美國,軍事科技研究一般擁有數億美元的巨資作為後盾。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畫局(DARPA)經常為各個大學和自由經濟體的科研項目慷慨解囊。軍方本身亦擁有獨立的大型研究實驗室,然而其大部分研究成果從未公之於眾。儘管如此,目前披露的成果也足以令人驚歎不已,智能型戰鬥機器人、自動汽車、植入電腦芯片的動物等等令人聯想起扣人心弦的科幻電影——這一切都有可能在未來的高科技戰場上大顯身手。
日前,美聯社就科學與科幻之間的界限問題展開了一項研究,並由此得到了與美國空軍科研計畫「親密接觸」的機會。據報道,該項研究的重心即是所謂的微型飛行器(Micro Aerial Vehicle),實驗的主持者之一是俄亥俄州賴特-帕特森空軍基地(Wright-Patterson Airbase)的研究實驗室成員格雷克·帕克(Greg Parker)。根據他的設想,美國空軍在未來能夠出動一個微型飛行器的集群(Schwarm)。
無人飛行器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其大小類似於普通飛機,功能相當於可遙控的戰鬥機,它們已經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為美軍立下汗馬功勞。最近,借助於一架飛行器,美軍成功擊斃了一名英國恐怖分子嫌疑人拉希德·拉烏夫(Rashid Rauf)。在打擊犯罪等方面,足球大小的蜂鳴飛行器也開始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然而,美軍雄心勃勃的研發計畫卻令這些飛行器都顯得相形見絀——在未來,它們的體積將進一步縮小,直至人們難以辨認出這種高科技武器。根據研究者的設想,飛行監察機的集群能夠隱匿在遠處監視嫌疑人而不被發覺。這種微型飛行器兼具監察和戰鬥兩大功能,大小卻不超過一隻家蠅。它能夠悄然潛入敵人的隱匿處,進行監察乃至展開戰鬥。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研究者已經制定了明確的計畫:外形酷似鳥類的自動飛行器將於2015年問世;2030年,飛行器的體積將不超過一隻昆蟲。對於後者的隱蔽性和戰鬥力,帕克充滿了信心:為避免引起懷疑,它們會自行振翅,以致目擊者將其誤認為一隻普通的飛蟲。
迄今為止,軍方仍未透露這些人工昆蟲的持續作業時間。有關研究人員指出,在實際行動中這將成為至關重要的一點。荷蘭代爾夫特大學(Delft)的研究者目前成功開發出了一種名為「DelFly」的人工蜻蜓。其振翅速度可達每秒14次,裝備包括一隻相機和一個重量僅為1.6克的電池驅動器。然而,鋰電池提供的能量僅能支持它持續飛行15分鐘。
目前,瑞士洛桑技術高校的智能系統實驗室同樣致力於昆蟲型飛行器的開發。如今,研究者面臨的難題是如何使微型飛行器越過障礙。根據計畫,借助於新型傳感器和精密的控制系統,即使在極為複雜的環境中,計算機化的飛行器也能運行自如。在理想的情況下,即使發生碰撞,飛行器也不會被損壞。據帕克介紹,一旦被對方發現,昆蟲飛行器便會立刻攀附在牆壁上,伺機再度飛行。對於大型噴氣飛機來說,這種靈活應變的能力是不可想像的。
日前,美國馬裡蘭大學的俞妙(Miao Yu)接受了軍方的委託,為昆蟲型飛行器開發相應的微型傳感器。顯然,飛行器的翅膀越輕,其作業也越靈活越持久。為此,俞妙專門對家蠅的耳朵進行了研究,通過模擬自然生物來改造飛行器的結構。她的同事,來自明尼蘇達大學的理查德·詹姆斯(Richard James)則致力於研製新型天線,從而使飛行器「如虎添翼」。目前,他已利用納米材料生產出了精細的管道。
詹姆斯同樣接受了軍方的資助,其工作隸屬於一個名為「大轉折」(Game Changer)的項目。然而,在昆蟲型飛行器真正為美軍帶來大轉折之前,詹姆斯們仍是任重而道遠。屆時,也許這些造價不菲的飛行器還將面臨「昆蟲拍」的新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