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日本和服來自春秋吳國
2008年11月29日,安徽省蕪湖市的一些漢服愛好者攜帶近百套自己設計製作的漢服,來到該市長江邊的天門山腳下,舉辦漢服展示活動,吟誦李白詩句,以此讓更多的人認識漢服,瞭解我國的傳統服裝文化。 中新社發 王玉實 攝
2008年11月29日,安徽省蕪湖市的一些漢服愛好者攜帶近百套自己設計製作的漢服,來到該市長江邊的天門山腳下,舉辦漢服展示活動,吟誦李白詩句,希望讓更多的人認識漢服,瞭解我國的傳統服裝文化。 中新社發 王玉實 攝
最近共同社報道了一則華裔初中生來到日本後才發現李白的名詩《靜夜思》存在兩種版本的趣聞。今天,共同社中文新聞報道室主編河野徹撰文稱:說實話,雖然我也在日本初中的「漢文」(古代漢語)課上學過《靜夜思》,但是一直沒有仔細研究過在中國流行的版本,看了這篇報道後才意識到中日所傳版本有所不同。
作者表示,據稱在日本流傳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是李白的原詩,而在中國被人們所熟悉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則是明朝以後為普及詩詞而改寫的。宋代以前的版本都跟日本遺留下來的版本一樣,可以說日本完整保存了這首詩的原初面貌。
作者說,我不是專家,沒有能力分析為什麼這首詩在中國後來被稍作改動了,但覺得短短20個字中兩次出現「明月」有點繁瑣,且「看月光」比「明月光」顯得主動,表達了詩人的原意。我覺得原版文字雖然比較直接,但符合豪邁詩人李白的風格。
在十九世紀歐美勢力挾強大的軍事、經濟和科學力量進入東亞以前,對江戶時代「鎖國」兩百年的小島嶼日本來說中國是一個大國。日中兩國來往大約兩千年,中國的豐富歷史文化一直是學習崇拜對象。雖然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脫亞入歐」加入西方帝國主義的行列、走上相當於「中體西用」的「和魂洋才」之路,但學校裡仍設有「漢文」課,學習中國的基本古典。二戰後日本人一方面五體投地向美國學習,一方面依舊從初中便學習「漢文」。
作者說,其實,日語裡有很多從中國傳下來的四字成語。我們也把「寧為雞口,無為牛後」簡稱為「雞口牛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為「瓜田李下」等等。包含數字的成語更多,諸如「朝三暮四」、「四分五裂」、「五里霧中」。日本人對有些中國成語的來源「一知半解」,但成語在日語裡可謂「四通八達」,它的「 千姿百態」豐富了日語。這些詞彙日本人全部都用,正是「大同小異」。
作者還指出,有意思的是漫長的時間過去後,與李白的《靜夜思》一樣,有些東西在中國失掉或者改變,反而在日本保留了原樣。舉一個例子,日本人把和服也叫作 「吳服」。日本歷史書《日本書紀》中記載了「吳國」應天皇的要求向日本派出四名紡織縫紉技術專家的故事。中國戰國時代和漢朝的服裝是寬衣博帶,很像日本和服,穿短衣褲子是北方騎馬民族進入中原以後的事。在日本除了騎馬的武士階層和勞動需要外,大部分人一般不穿褲子,裝束一直保持寬衣博帶,明治維新後才開始穿短衣褲子。
奈良擁有一千二百年以前的古代天皇倉庫「正倉院」,裡面保存了很多唐代傳入日本的文具、樂器、紡織品、書籍等寶物。唐代樂器在中國已經失傳,正倉院收藏的唐代橫笛、尺八等是僅存的實物。此外,院中還藏有琺琅工藝品、絲綢紡織品和紫檀棋盤等來自中國的珍貴文物。
作者最後指出,不僅是有形的歷史文物,日本的語言和風俗習慣也受到中國文化的很大影響,可以說日本保存了不少中國的文化遺產。中國人研究日本後或許可以重新發現自己失掉或已改變的文化。我相信,中日雙方虛心坦懷地研究這些文化遺產、學習兩國文化交流的悠久歷史,可以進一步促進彼此瞭解,深化友好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