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揭秘:英阿馬島大戰爆發26週年 | 陽光歷史

 

A-A+

[多圖]揭秘:英阿馬島大戰爆發26週年

2015年11月18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302 次


「飛魚」飛彈




「飛魚」反艦飛彈擊中目標瞬間

25年前,南大西洋的一片群島,成為現代高科技局部戰爭的試驗場。核潛艦的第一次實戰,機載飛彈第一次攻擊軍艦,空空飛彈重振神威,馬島戰爭是人類戰爭史上第一場飛彈大戰,也是二戰後最大規模的海戰。它也標誌著大炮巨艦時代的謝幕。


1982年4到6月間,在南大西洋的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福克蘭群島」)上,萬里遠征到此的英國特混艦隊同阿根廷軍隊進行了激烈的島嶼爭奪戰。高科技的新式武器裝備紛紛登台亮相,馬島戰爭,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場全方位的飛彈大戰,在世界戰爭舞台上顯示出高技術戰爭的新形式,開創了諸多人類戰爭史上的第一。


戰雲籠罩下的馬島


1982年4月2日,英倫群島舉國嘩然,所有英國人都處於深深震驚之中——阿根廷派遣軍隊登陸並佔領了馬爾維納斯群島,也就是英國人口中的福克蘭群島。


馬爾維納斯群島,是大西洋南部靠近南極的一片島嶼的統稱。這裡氣候惡劣,人煙稀少,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不但是進軍南極的一個重要前進基地,還是鉗制大西洋與太平洋交會處的要衝。英國人向來十分重視這個能控制兩大洋航線的群島。


馬島主權的歸屬,一直都是英阿兩國外交上的癥結。英國在1833年1月從阿根廷手中獲取了馬島。阿根廷國內要求重新劃定馬島主權的呼聲100多年來從沒停止過,但因力量敵不過「海上霸主」英國而一直無可奈何。


英國人開始並沒完全拒絕阿根廷人,在1971年讓島上居民領取阿根廷身份證,這似乎是歸還馬島的第一步。但1972年的地質勘探報告顯示,馬島的南部海域下可能儲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英國人的態度從1973年起大變,拒絕再討論交還馬島的問題。一個英國議員稱:「我們寧可失去五個北愛爾蘭,也不肯失去一個福克蘭群島。」


1981年,阿根廷陸軍總司令加爾鐵裡通過軍事政變上台,面對國內經濟困難和民眾對軍事獨裁的不滿,他決定利用大眾強烈要求收回馬島的心情以武力解決150年來懸而未決的問題,這樣既可以轉移國內視線,又可樹立自己民族英雄的形象。於是經過時間不長的秘密準備,1982年4月2日凌晨,阿軍採取了行動。


英國政府迅速對此做出反應。當日晚間,首相撒切爾夫人便召集英國三軍統帥,達成立即出兵收復失地的一致意見,議會也在第二天全票通過撒切爾夫人的決定。


英國的戰爭機器在那一刻便全速運轉起來,短短三天,就組織了一支由20000名士兵,118艘艦船,包括兩艘航空母艦在內的特混艦隊,浩浩蕩蕩駛出樸茨茅斯港,奔向馬島。


阿根廷以為,英國遠隔重洋,不會派兵來戰,一向與自己關係密切的美國也會嚴守中立,英國最終只能承認馬島被阿根廷佔領的既成事實。


顯然,阿根廷政府低估了英國的實力與收復馬島的決心。3天後,英國的特混艦隊便向馬島駛來。這一刻世界將所有目光都投向這裡,大戰一觸即發。


而美國調停未果,權衡利弊後站到了英國一邊。美國將大西洋中的基地阿森松島提供給英國使用,還把偵查衛星拍攝的有關照片交付英國,使英國人能夠瞭解到阿根廷軍隊的部署和調動。


英國國力和軍力遠遠優於阿根廷,但阿根廷在自己家門口作戰,海空軍基地接近馬島,英國本土卻與馬島相隔萬里,本土起飛的飛機根本到不了戰區,只能靠特混艦隊自身運載的飛機。雙方在戰區的力量對比並不懸殊,阿根廷在地面部隊和飛機數量上還佔有明顯優勢。


阿根廷海軍規模不大,卻擁有一艘叫「五月二十五」號的航空母艦,可搭載18架美國A-4戰鬥機,或法國「超級軍旗」式戰鬥機,是當時世界上九個擁有航空母艦的國家之一。


英國艦隊的核心力量是「無敵」號和「競技神」號兩艘輕型航母。艦上戰機是70年代中期裝備軍隊的「海鷂」式,這是世界上第一種能用於實戰的垂直起降戰鬥機,性能優越。在艦隊啟航遠征馬島時,英國又為「海鷂」緊急購買了100枚第三代「響尾蛇」飛彈。這種「響尾蛇」飛彈美國剛研製出來,連自己的海空軍都還未裝備。有了這種飛彈,性能獨特的「海鷂」如虎添翼,成為馬島戰爭的明星,在戰爭中大出風頭。


英國特混艦隊在馬島事件發生後迅速出動,阿根廷當局對此深感意外,於是馬上進行戰時動員,一些年輕人懷著愛國熱情報名參軍,幾千名軍人也被緊急運送到馬島。島上守軍數量達到12000多人。阿軍還在島上修築工事,儲備物資,誓要與英國決一雌雄。


戰爭史上的「第一次」


4月25日,英國直升機運載部隊在南喬治亞島降落,佔領了這個馬島東南面的重要島嶼,為特混艦隊奪取了一個立足點和前進基地。英國又宣佈馬島周圍200公里為封鎖區,對所有進入這個區域的阿根廷船隻都要進行攻擊,負責封鎖的主力就是英國的核潛艦。


1982年5月1日,英國「征服者」號核潛艦在海上封鎖區外巡邏時,發現了阿根廷的唯一一艘重巡洋艦「貝爾格拉諾將軍」號。


英國核潛艦的艦長發現巡洋艦後,拿不定主意是否攻擊,便向倫敦請示。皇家海軍部見巡洋艦是在英國宣佈的戰區外,也猶豫不決,於是請示首相撒切爾夫人。鐵娘子可不管紳士風度,回答說:「打,擊沉它。」


命令第二天上午才傳達到「征服者」號。5月2日中午12點,「征服者」號發射了兩枚魚雷。阿根廷巡洋艦在馬島西南440公里外中彈,30分鐘後就翻沉進大海。這是核潛艦在世界上第一次參加實戰,首開殺戒。英國人襲擊成功後,阿根廷唯一的航空母艦和大一點的軍艦都躲進本國軍港,只出動飛機報復。


英國人也怕對手如法炮製,用潛艦來襲擊己方軍艦。那時阿根廷共擁有四艘潛艦,其中一艘「聖菲」號停泊在馬島港口。英國人發現後,立刻出動直升機發射魚雷,把「聖菲」號打出一個大洞。此後阿軍的三艘潛艦只有一艘出動,卻因為技術水平差,幾次發射魚雷都沒能命中英國軍艦。


5月1日,英國飛機開始對馬島進行轟炸,「火神」式遠程轟炸機從6000公里外的阿森松島起飛,把馬島機場炸出一個個彈坑,接著「海鷂」戰鬥機又對阿軍的簡易機場和斯坦利港的雷達站等目標進行了猛烈轟炸。


阿根廷也出動了「幻影」和「天鷹」式戰鬥機對特混艦隊發起攻擊,英軍「海鷂」起飛攔截。「海鷂」的速度追不上「幻影」和「天鷹」,但它及時發射了「響尾蛇」飛彈,擊落了兩架阿根廷飛機,打退了這次空襲。


5月4日,阿根廷空軍隱蔽攻擊英國軍艦,使用了不久前從法國購買的「飛魚」式空對艦飛彈,進行了人類戰爭史上第一次飛機用飛彈攻擊軍艦的戰鬥。第一個打擊目標就是特混艦隊外圍,當時英國最先進的飛彈驅逐艦「謝菲爾德」號。


阿根廷的「超級軍旗式」超音速攻擊機從距離馬島760公里以外的「五月二十五日」號航空母艦上起飛,關閉雷達,以距離海面只有15-20米的超低空飛行,躲過英國雷達的搜尋。在距離目標只有46公里處突然躍升到150米的高度,短暫打開雷達,將測到的英國軍艦數據輸入「飛魚」飛彈的計算機內,在距目標30公里處發射飛彈,「飛魚」飛彈在距離海面只有2-3米的浪尖上飛行,英國軍艦的雷達很難發現。


等到「謝菲爾德」號上的觀察哨用肉眼看見急速接近的「飛魚」時,只剩下20秒的反應時間。重600公斤的「飛魚」戰鬥部擊中「謝菲爾德」號後,「謝菲爾德」號立即燃起大火。當艦上大部分人員撤離後,「謝菲爾德」號被丟在海裡成了一堆漂浮的破銅爛鐵。


價值1.5億美元的「謝菲爾德」號,被一顆價值20萬美元的「飛魚」飛彈擊沉,國際上許多軍事專家都稱其為一個「新海戰時代」的開始。將來的海戰,不會再有軍艦對軍艦的大炮轟擊,而是在更遠的地方相互用飛彈突襲。


飛彈大戰


5月9日,英國艦隊經過調整後,又向馬島發起進攻。


5月21日,英國軍隊在馬島東面的聖卡洛斯港登陸,英軍上岸後,立即設立了灘頭陣地,布設了防空飛彈,挖掘工事準備對付阿根廷人的反擊。


英軍登陸馬島,島上的守軍面臨著被消滅的威脅。阿根廷總統加爾鐵裡明白,只有迅速打垮英國特混艦隊才能挽救局面,於是拿出所有空軍力量,從5月22日到26日全力出擊,平均每天出擊120架次,猛烈轟擊在聖卡洛斯港灣內的英國艦隻。馬島戰爭中最激烈的海空戰就此展開。


5月23日,英國「羚羊」號護衛艦被炸彈擊中,燃起熊熊大火。艦上有許多彈藥,英軍在水兵撤出後讓專門技術人員上船拆除飛彈引信,以防止燃燒引爆。可就在這時,大爆炸發生了,軍艦連同拆卸人員一道在火光中被炸得粉碎。


5月25日,是阿根廷空軍攻擊的最高潮。英國的「考文垂」號驅逐艦在聖卡洛斯港灣被美制「天鷹」式攻擊機投下的炸彈擊中。同一天,英國的「大西洋運送者」號運輸船也被阿根廷「超級軍旗式」飛機發射的飛彈擊中,帶著艦上的十幾架飛機在熊熊火光中沉入大海。與此同時還有10艘英國軍艦中了阿根廷飛機投下的炸彈,可是由於技術問題,炸彈多半沒有爆炸,這算是英國人的大幸。


為了保護自己的艦隊,英國能夠用來空戰的二十幾架「海鷂」式戰鬥機也輪番出動,同阿根廷飛機進行了一場空中大戰。美制「響尾蛇」飛彈這時起了重要作用。沒有裝備空中格鬥飛彈的阿根廷飛機往往在沒有見到「海鷂」前就被雷達咬住,接著就成了「響尾蛇」的食物。


在空戰中,英軍發射了27枚飛彈,就擊落了16架阿根廷飛機。其中包括11架「幻影」戰鬥機,飛彈的命中率高達60%。另外英國「鷂」式戰鬥機還用航炮擊落了4架飛機,自己則無一損失。原本經過越戰,空對空飛彈並不為人看好,許多取消了航炮的飛機都在後來重新裝上了航炮,可是經過馬島空戰,空對空飛彈又重新建立起了威信。世界軍界普遍認為空戰從此進入了飛彈時代。


在英阿兩國進行海空大戰時,登陸的英軍完成了進攻準備。阿根廷空軍只襲擊英國艦隊,而沒有轟炸登陸的英國陸軍,是一個極其嚴重的失誤,從5月26日起,登陸的英國陸軍分南北兩路,向馬島首府斯坦利港發起攻勢。


6月11日,英軍對斯坦利港發起總攻。這時島上的阿根廷軍隊數量多於英軍,卻消極防禦,建立了縱深20公里的三道防線。面對6500名英軍的襲擊,阿軍節節敗退,9000多阿軍全部撤到斯坦利港市區。


6月14日中午,斯坦利港的阿軍打出白旗,向英軍投降。當天下午英軍開進斯坦利港,放下武器的阿軍被全部遣送回國。歷時兩個多月的馬島戰爭就這樣以英國的勝利宣告結束。


阿根廷人在等待了150年後採取了武力收復行動,犧牲了1000多軍人,損失100多架飛機,耗資10億美元,最後仍遭失敗。阿根廷國民原先的歡呼變成一片憤怒的譴責,軍政權被迫下台,總統加爾鐵裡也被逮捕。


馬島的硝煙很快被南大西洋的海風吹散,然而這一群島的爭端卻遠遠沒有解決。這場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戰爭,不僅令各國政治家、外交家長期回味,也引起各國軍界的深刻反省。馬島之戰中,英國派出100多艘軍艦遠渡重洋萬里參戰,這是二戰後最大規模的海戰,也是人類戰爭史上第一場飛彈大戰。馬島戰爭還向世人展示,局部戰爭正日益呈現高技術趨勢,隨著武器裝備的高技術化,武器的質量顯示出比數量更為顯著的作用。馬島戰爭後,西方國家大力發展高技術裝備,在後來的幾場局部戰爭中顯示出它的威力。




戰爭期間的英國「無敵」號航空母艦,艦艏的「海標槍」遠程防空飛彈十分醒目。不過戰後很快撤除了「海標槍」防空飛彈,在稍靠前的位置安裝了一門荷蘭「守門員」近防火炮系統


經過激烈的海空大搏殺,英軍基本上奪取了制海權和制空權。爾後,英軍決定趁熱打鐵,實施大規模登陸作戰,以迅速奪佔整個馬島,避免夜長夢多。




5月25日,英國「考文垂」號驅逐艦被「飛魚」飛彈擊沉

英軍在聖卡洛斯港登陸


5月15日,在黝黑的夜幕籠罩下,一艘驅逐艦開進了福克蘭海峽的象灣海面。3架直升機從該艦起飛,直奔佩布爾島而去。到達預定地點後,50名全副武裝的英軍突擊隊員順著軟梯迅速著陸。這些突擊隊員個個身手不凡,人人配有先進的夜視裝備,在形成若干小組後,分別向阿軍島上的機場、雷達站和軍火庫摸去。一會兒,只聽得「轟隆隆」的巨響,佩布爾島上阿軍的十多架飛機連同雷達站、軍火庫,頃刻間化為烏有。沒等阿軍反應過來,他們已乘直升機揚長而去。原來,這些突擊隊員是英軍特種部隊的「佩刀」和「蛙人」分隊,他們神出鬼沒,頻頻潛入馬島周圍各大小島嶼實施破襲行動,夜襲佩布爾島只是其中一幕,其目的在於擾亂阿軍的視線,為大規模登陸做準備。


5月20日夜,大西洋南部海域暴風怒嚎,狂濤掀天。由20多艘艦艇組成、滿載著兩棲作戰部隊(由海軍陸戰隊第3突擊旅、傘兵第2和第3營、「蠍」式坦克中隊以及其他兵種和勤務部隊編成)的英特混艦隊正劈波斬浪,向馬島駛去。另有部分作戰艦艇在斯坦利港以北伯克利海峽佯動,並對斯坦利港、達爾文港、古斯格林、福克斯灣等地進行了航空火力、艦炮火力襲擊,以掩護這次登陸行動。只見載著兩棲登陸部隊的艦隊駛入福克蘭海峽,直逼聖卡洛斯港,在夜色及大浪的掩護下,阿軍對此毫無察覺。此外,為配合登陸部隊行動,潛伏於岸上的「佩刀」和「蛙人」突擊小分隊偷襲了聖卡洛斯港口,一舉擒獲了30多名阿根廷守軍。


21日凌晨,英軍開始登陸。打頭陣的1 000名海軍陸戰隊員換乘登陸艇和直升機同時進行多點、多批次登陸。他們悄無聲息地踏上灘頭,成扇形向前推進,只遇到微弱的抵抗就佔領了聖卡洛斯港、附近機場以及周圍的有利地形,在4小時內即建立了25平方千米的登陸場。緊接著,英陸戰第3旅(轄第40、42、45營),傘兵團第2、3營,炮兵第29突擊團,「蠍」式坦克中隊,防空飛彈分隊及其他支援分隊陸續登陸,建立了地面防禦和對空防禦。爾後,登陸部隊迅速向聖卡洛斯港縱深推進。阿軍雖在防禦縱深內部署了實力較強的「鷹」和「貓」分隊,但由於接敵突然,還沒有施展開手腳,英軍大隊人馬便已近在眼前,阿軍自知寡不敵眾,只得束手就擒。


英特混艦隊突然在聖卡洛斯登陸的消息使阿總統感到既驚愕,又惱火,於是他立即命令守島阿軍趁敵立足未穩之際,進行反擊。阿空軍前段時間的表現受到了總統的褒獎,這次首當其衝又要派上大的用場。5月21日這天,阿軍飛機共進行了7批78架次的輪番攻擊,一舉擊沉了英軍「熱心」號護衛艦,並擊傷了「堪培拉」號航空母艦。


22日,雙方在馬島上空進行了一場激烈的空戰,雖然英軍技高一籌,擊落了不少阿軍戰機,但阿空軍也表現不俗,擊沉了英軍「羚羊」號護衛艦。


5月25日是阿根廷國慶節,所以阿空軍作戰特別勇敢。所有飛機傾巢出動,向英軍艦船發起了數輪強大的攻擊,戰鬥達到白熱化程度。訓練有素的阿根廷飛行員施展各種空中絕技,有的貼海面低空飛行,有的從背後偷襲,有的負傷後乾脆與敵艦同歸於盡。這一天阿空軍戰果輝煌,擊沉了英「考文垂」號驅逐艦和「大西洋運輸者」號運輸艦。


但是,阿空軍的反擊並沒有改變其地面作戰無所作為的局面。至23日,英軍登陸兵力增至5 000人,上陸物資達32萬噸。到25日,登陸場已擴大到150平方千米,並建立了灘頭補給基地,直升機已轉移到島上機場。至此,英軍登陸部隊已在聖卡洛斯港牢牢地站穩了腳跟。




操縱L7A2機槍的英軍機槍手

南下北進分進合擊


上陸後的英軍,不甘趴在灘頭陣地任人狂轟濫炸,遂決定在不斷擴大登陸場的同時,分南北兩路向馬島首府斯坦利港發起進攻。北路英軍,由陸軍特別空勤部隊一部、海軍陸戰隊第42突擊營、傘兵第3營組成,沿索萊達島北側的小路,依次攻佔道格拉斯和蒂爾灣,分別從西、西北方向進逼斯坦利港。南路英軍主要由傘兵第2營組成,其任務是攻佔達爾文港和古斯格林機場,然後沿島東南方的簡易公路,從南和西南方向迂迴至斯坦利港。


南路第2傘兵營是一支戰功卓著的雄師勁旅,因其頭戴紅色貝蕾帽從而贏得「紅色魔鬼」的綽號。該營在營長赫伯特·瓊斯中校率領下,於5月26日夜開始向達爾文港和古斯格林機場進發。該營首先以一個連的兵力攻佔了加米拉小溪附近的阿軍警戒陣地,營主力在達爾文港以北8千米處的布迪峰,殲滅了達爾文港外圍陣地的守軍約400人。27日凌晨,第2傘兵營在停泊在達爾文港西北側海灣的「箭」號護衛艦火力支援下,對阿軍主陣地發起進攻。下午4時左右,阿軍寡不敵眾,棄陣撤往古斯格林。


古斯格林雖然只是一個擁有80戶居民的村鎮,但它卻擁有馬島上阿軍的第二大機場——古斯格林機場,所以備受重視。阿軍在英軍必經之路——達爾文港至古斯格林地峽兩側山脊上(西邊是博卡山,東邊是達爾文山)部署了重兵,並構建了縱橫交錯的塹壕,靜待英軍前來自投羅網。


瓊斯營長根據特別舟艇中隊提供的情報,估計阿方兵力不會超過一個營(實際為2個營1 600人),於是向其各連賦予了攻擊的目標。B連(每個連110人)向博卡山、A連向達爾文山進攻,D連則在這兩個連之間,沿著緩坡山嶺向前推進,C連則擔任預備隊。28日凌晨2時20分,第2傘兵營冒著瓢潑大雨,從地峽口發起進攻。停泊在附近的「安特裡姆」號飛彈驅逐艦也用艦炮給予了火力支援。正當他們慶幸在地峽口沒有遇到地雷之際,阿根廷的炮彈和槍彈突然鋪天蓋地向他們襲來,英軍頓時損失慘重。


但第2傘兵營畢竟是一支訓練有素的勁旅,攻擊部隊很快調整了隊形,向阿軍發起了強攻。攻擊博卡山的B連,被居高臨下的密集火力壓得抬不起頭來,連長決定以兩三人為一戰鬥小組,各自為戰。英軍裝備的「米蘭」反坦克飛彈和燃燒彈威力強大,專被用來攻擊碉堡和塹壕,給阿軍造成了很大傷亡。戰至黎明,當B連試圖通過博卡山前方一片開闊地時,子彈像雨點一樣向他們襲來,進攻被迫停止。正當他們一籌莫展之際,增援的D連從另一個方向上加入了戰鬥,這使英軍士氣大增。在兩個連的合擊下,阿軍從戰壕裡打起了白旗,停止了抵抗。


與此同時,A連在達爾文山的進攻也在激烈地進行著。瓊斯營長和A連一起被困在達爾文山下的山谷裡,阿軍的炮彈像長了眼睛似的不斷地在其身旁爆炸,同時,居高臨下的一挺機槍向他們猛掃過來,英軍傷亡不斷增加,這使瓊斯急得如同輸光了的賭徒。10點30分,瓊斯決定親自幹掉這挺令人討厭的機槍。


瓊斯率領營部人員向這挺機槍發起圍攻。他帶領兩人沿側翼向前衝,而另外一個小組直插頂峰。就在他們向前逼近時,另一暗堡裡的機槍突然噴出了火舌,僅一瞬間,營部副官便第一個倒下,接著瓊斯營長後頸中彈,一頭栽在水溝裡氣絕身亡,其他人員被迫後撤。


瓊斯營長的死亡,使「紅色魔鬼」們殺性沖天,他們冒著槍林彈雨,伴著為營長報仇的叫喊聲衝向山頭,和阿軍進行了一場激烈的白刃戰,等到副營長基布爾(接替瓊斯營長指揮)增援趕來時,英軍個個掛綵,但他們已佔領了達爾文山。


此時,古斯格林已暴露在第2傘兵營面前。基布爾決定採取三面圍攻的戰法,集中力量攻擊兩個主要目標:一個是古斯格林機場,另一個是古斯格林以北400米處的學校。具體分工是:B連從離古斯格林較遠的地峽上發起攻擊,從南面向前逼進,D連從西邊挺進,C連則從北邊進攻學校。


阿軍在學校建築物內部署了大約50人的兵力,利用它居高臨下的優勢防守著通向古斯格林的兩座橋,並在橋上布下了地雷。當C連和D連的偵察排繞過橋樑時,遭到學校內阿軍火力的猛烈打擊。兩個偵察排幾次強攻,均告失敗,被密集的子彈壓得欲進不得、欲退不能。這時,阿軍陣地上突然打出一面白旗,英軍不知是詐,1名中尉和2名士兵跳出土坎準備前去受降,不料阿軍突然開火,將他們全部打翻在地。戰友的陣亡,頓時點燃了英軍官兵的熊熊怒火,他們用密集的火力對阿軍進行了瘋狂的報復,到戰鬥結束時,英軍幾乎將學校夷為平地,沒有留下一個活口。


進攻機場的戰鬥出人意料地順利,由於阿軍設防薄弱,英軍未費吹灰之力就佔領了機場。之後,英軍將古斯格林團團圍住,並召喚飛機日夜對阿軍陣地進行轟炸。在英軍的有效阻擊下,阿軍幾次向古斯格林增兵都未成功。在既無援兵,又彈盡糧絕的情況下,阿軍被迫投降。當「浩浩蕩蕩的投降隊伍」走過來時,英軍不禁感到後怕:他們450人竟然是在同1 000多名阿軍作戰。


傘兵第2營攻佔達爾文港及古斯格林後,經過短暫的休整,又同部分陸戰隊組成「鉗形」攻勢的右翼,沿著簡易公路和山間小道向斯坦利港進發。


傘兵第3營抄近道強行軍,於28日中午到達距蒂爾灣9千米的彼得羅河谷地區,向前派出的偵察人員,並沒有發現敵軍,於是順利進駐蒂爾灣,並建立了前進補給基地。為了加快合圍,英軍採用了由直升機分段載運部隊和武器裝備的「蛙跳戰術」,很快逼近了阿軍第一道防線——肯特山和挑戰者山。


6月1日,南北兩路英軍會合,並迅速奪佔了距斯坦利港僅25千米的制高點肯特山和挑戰者山,完成了對斯坦利港的陸上包圍。此後,英軍將陣線進行了鞏固,用直升機將36門105毫米榴彈炮、64門81毫米迫擊炮等重裝備吊運到肯特山上,建立了火力陣地,對阿軍無線嶺、欲墜山、工兵山一線的火炮陣地進行了壓制。


與此同時,作為後續梯隊的步兵第5旅一部(威爾士近衛營)在聖卡洛斯港登陸,一部乘直升機從道格拉斯向肯特山增援。6月5日,該旅部分兵力乘兩棲突擊艦在費茨羅伊灣登陸,8日,當最後一批部隊在費茨羅伊灣上陸時遭到阿軍空襲,4艘英艦被擊沉、擊傷,灘頭土兵死傷數百人。正當英軍處於「黑暗和悲愴」之時,從英軍馬島前線指揮部傳來了第5步兵旅主力(蘇格蘭近衛營、廓爾喀步兵營等,共3 500人)已在斯坦利港北部順利登陸並在灘頭站穩腳跟的消息,伍德將軍聞訊欣喜若狂,長長地出了一口氣。原來,這支主力部隊「後發」登陸,是伍德將軍特意安排的一齣好戲。它的成功,為英軍奪占馬島全島放上了一個重要的砝碼。就這樣,英軍從北面、西面和西南面逼進,完成了對斯坦利港的合圍。






被擊中的「特裡斯特拉姆爵士」號登陸艦,後面為正在燃燒的「加拉哈德爵士」號,圖為英軍事人員正在檢查軍艦損害情況


總 攻


12日凌晨1時,在轟炸機和艦炮火力的掩護下,英軍三路大軍向斯坦利港外圍三道防禦陣地(號稱「加爾鐵裡防線」)發起攻擊。第3傘兵營打頭陣,第2傘兵營、第5步兵旅威爾士近衛營、第40突擊營兩個連緊隨,攻向斯坦利西邊的朗頓山,第42突擊營主攻挑戰者山脈的哈里特山和山羊嶺,第45突擊營在肯特山較遠的西邊和北邊的坡上展開,並攻打斯坦利正西邊的兩姐妹山。


第3傘兵營以A連和B連成「鉗」狀向朗頓山東、南兩個方向發起強攻,C連作為預備隊跟進。該營事先偵察到守衛朗頓山的是戰鬥力極強的阿根廷海軍陸戰隊,以「堂堂之陣」式的進攻恐難奏效,於是他們企圖利用夜視技術的優勢,發動一次閃電式的突襲。進攻發起後,B連的一名士兵在阿軍陣地前沿不慎踩響了地雷,使英軍的突襲化為泡影。霎時,阿軍的機槍、迫擊炮和大炮以狂風暴雨之勢猛烈開火,使英軍無法前進半步。但是,由於阿軍擁有很少的夜視器材,所以炮火雖然猛烈,但偏差較大,對英軍未構成太大的威脅。最後,B連還是成功地在離朗頓山峰約100米處佔領了一處立足之地。


在朗頓山另一側攻擊的A連也不順利,原因是阿軍的狙擊手打得異常的准,其中一顆子彈差點擊中連長,將連長身邊一名士兵的腦袋打開了花,迫使英軍不敢貿然前進。原來阿軍狙擊步槍上裝備了一種美制夜視瞄準鏡,有了它,阿軍狙擊手能打得像白天一樣准。英軍只好收縮在隱蔽地形後方不敢抬頭,並急呼炮兵猛轟阿軍陣地,但這招並未奏效。


營長一看強攻不成,遂使用部分力量正面佯攻牽制,其餘部隊實施迂迴。當晨曦來臨時,戰鬥進入了白熱化。雙方短兵相接,進行了白刃戰,一時殺得天昏地暗。隨著英軍兵力不斷增加,阿軍無心戀戰,被迫向西撤退。最後英軍以亡23人,傷47人的代價佔領了朗頓山,取得了打死阿軍50多人、俘虜39人的戰績。


與此同時,攻打哈里特山的第42突擊營也進行著一場激烈的戰鬥。阿軍的機槍和狙擊手準確的火力壓得英軍抬不起頭來,兩個小時過去了,英軍毫無進展,並不斷有人傷亡。英軍遂借助迫擊炮發出的火光照明目標,用「米蘭」反坦克飛彈打擊敵人機槍火力點,這一方法果然奏效,到天亮時,哈里特山已被牢牢控制在英軍手中。


至此,英軍突破了阿軍的第二道防線,下一步就要攻打斯坦利的最後一關了。這道防線包括3座山,即無線嶺、欲墜山和威廉山。英軍只要攻下這一關,斯坦利也就無險可守,大門洞開了。此時,阿軍也已將部隊收縮到這裡,準備同英軍決一死戰。


13日夜,在大規模陸海空火力支援下,英軍各路部隊向各自的目標攻去。在前期作戰立下赫赫戰功的第2傘兵營,對無線嶺西北「粗鑽石」高地實施了猛烈的進攻。D連一馬當先,在第3騎兵排和營機槍排的火力支援下發起衝擊,步坦協同密切,戰果顯著。步兵首先以機槍火力對阿軍的暗堡進行「火力偵察」,引誘阿軍還擊,暴露其火力點的位置,而後其「蠍」式輕型坦克和「彎刀」裝甲偵察車對其進行「點名」,一發發炮彈像長了眼睛似的,將阿軍的火力點一一打啞。爾後,D連步兵衝上「粗鑽石」高地,肅清了殘敵。


在另一方向上,第2傘兵營的A、B兩個連在第3騎兵排、「米蘭」反坦克飛彈排和機槍排的火力支援下,向「蘋果餡餅」高地發起攻擊。英軍坦克和裝甲車輛以準確的直瞄火力,打得阿軍無處藏身,紛紛逃出工事,向後收縮防線。A、B兩連則乘勢攻下了該高地,隨後,與D連雙管齊下,很快奪佔了整個無線嶺。


然而,蘇格蘭近衛營打得並不順利。一個阿根廷陸戰營固守在欲墜山錯綜複雜、縱橫貫通的地堡裡頑抗,給英軍造成了很大傷亡。該營先頭排在攻佔山嶺北邊的高地時,被前方大約300米處的兩挺機槍打散,英軍只能分成若干小組,各自為戰。他們一邊搜尋前進,一邊向阿軍投擲手榴彈。但在阿軍的瘋狂阻擊下,英軍進展緩慢。最後,英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攻克陣地,但付出了十多名士兵傷亡的代價,其中有好幾名士兵是被阿軍狙擊手從背後擊斃的。


蘇格蘭近衛營奪占目標後,廓爾喀步兵營越過隊形攻打東南面的威廉山,阿軍陣地一觸即潰,英軍如洪水決堤,勢不可擋,突破了阿軍的第三道防線。接著英軍發起追擊,傘兵第3營攻佔了無線嶺東南側穆迪布魯克兵營,威爾士近衛營攻佔了工兵山,「加爾鐵裡防線」全面崩潰,阿軍丟掉大量武器撤往斯坦利港。與此同時,英軍不斷加強心理戰,瓦解阿軍士氣。在雙重打擊下,阿軍別無選擇,只得請求停火。6月14日晚9時,阿軍繳械投降,英軍進駐斯坦利港。至此,英軍佔領了一度被阿軍佔據的馬爾維納斯群島,歷時74天的馬島戰爭,也終於降下了帷幕。




蠍式坦克

得失任評說


此次戰爭,英軍共殲滅阿軍2 600餘人,俘11 800人,擊沉艦船5艘,擊傷艦船6艘,擊落飛機117架。英軍也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共亡255人,傷777人,被俘210人,損失艦船18艘(被擊沉6艘,傷12艘)、飛機19架,軍費耗資21億多美元。英軍之所以能很快克服不利條件,扭轉被動局面,反敗為勝,除了有美國等國際力量的援助外,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對軍事突發事件具有高效率的快速反應能力。主要表現在:戰略反應和決策快,戰爭準備行動快,機動和展開快。二是戰爭指導比較得法。英軍善於發揮總體戰的優勢,抓住了克敵制勝的主動權,並善於選用得力的指揮員,且給其較大的自主決斷權。三是作戰保障和後勤保障有力。反觀阿根廷,在先期佔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卻輸掉了這場戰爭,除了其國家的整體戰爭實力弱於英國,外部增援遭到阻絕外,還有以下幾個作戰方面的失誤:一是作戰決策失誤。主要表現在低估了英軍出兵的可能性,高估了自己的軍事實力。二是戰爭準備不足。主要表現在兵力缺乏實戰訓練、武器裝備匱乏和作戰保障不力。三是戰爭指導不力。對英軍的作戰企圖、作戰方向、周邊環境和戰場態勢判斷錯誤,戰役部署不當,其作戰指導思想也消極被動,戰術機械呆板。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