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納粹德國軍隊的後方資源
納粹德國軍隊(資料圖)
聊起希特勒的失敗,一個常見的話題是:德國人力不足。筆者卻覺得這個說法奇怪得很:希特勒在進攻蘇聯前後,已經控制了西歐和東歐的大片地區。前者是當時的世界工廠,後者則是歐洲的糧倉。人力資源都相當豐富。除了德國人以外,願意給希特勒賣命的各國日耳曼族裔也不在少數。還有義大利、羅馬尼亞、匈牙利、芬蘭這些國家給希特勒出兵助戰。
如此看來,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國,控制的人力資源真的很少嗎?
為了更具體地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不妨看一組數字:截至1943年12月1日,整個德國武裝部隊共有10667809人。除了正規軍外,德國還擁有五花八門的各種「武裝部隊輔助力量」,至1944年共有380萬人,其中很多具有半武裝性質。
但從另一個意義上說,德國的人力資源也的確很緊張。
眾所周知,第三帝國的武裝部隊,由陸軍、武裝黨衛軍、空軍、海軍組成。各軍種又分為所謂的「野戰(作戰)軍」和「後備軍」。兩者的區別,簡單說就是:前者負責打仗,後者負責訓練和補充。
四大軍種中,德國空軍的飛機其實不多,一線也就五六千架。但空軍的頭頭戈林是個牛人。他身為納粹黨的二把手、元首的接班人,不但好大喜功,還貪財戀物,指揮下的空軍也佔用了大量人力,達到190多萬人!海軍也不甘示弱,足足有70多萬員額。
海空軍這麼一分,上面所說的1000多萬人中,只剩下724萬配屬給陸軍。但其中又有290萬是「後備陸軍」——也就是新兵、本土守備部隊、後方傷員、機關機構什麼的。
於是,德國野戰陸軍只能得到434萬人。其中,拿去和蘇聯作戰的只有大約270萬。(1944年初)。
上千萬的總員額,在一線打仗的居然只有不到300萬!希特勒對此當然很不爽。他早就要戈林把空軍多餘的人員擠出來。但戈林沒那麼好打發。此君據說有句名言:德國會飛的東西都歸他。空軍的人自然也都得聽他的。於是就產生了一種莫名其妙的部隊——空軍野戰師。編制上,其實就是步兵師,但還是屬於空軍。可是空軍畢竟不會打陸戰,空軍野戰師戰鬥力很差,總是被蘇聯紅軍打得落花流水。到了1943年秋天,希特勒只好把他們的殘兵敗將收拾一下交給陸軍。而戈林的空軍,因為有了防備空襲的理由,人數還是越來越多。
希特勒又打起了後備陸軍的主意。他要求把新兵的招收和訓練分開,把新兵送往佔領區或戰區訓練,而不是留在國內。於是又產生了所謂的「野戰訓練師」。可效果也不明顯。到1943年底,德國的補充和訓練部隊,加上康復單位,總員額達到150多萬,而部署在東線的野戰訓練師和補充營,加起來撐死了也就6萬來人。比較一下,蘇聯前線部隊所屬的後備人員和訓練機構,卻有大約50萬人!
戰況日益緊張,前線部隊死傷慘重,缺額巨大。希特勒發急了!他下了死命令,要求從軍隊冗員中抽調出100萬人送往前線。一時間,大量機關單位和教導部隊被解散,工作盡量交給婦女。後方人心惶惶,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被送去當炮灰。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希特勒的命令再厲害,也抵不住官僚單位的拖拖拉拉,措施也不夠強硬。這樣折騰了四五個月,希特勒也只搞到了40萬人,連預計的一半都不到。
就這麼著,德國軍隊的前線員額越打越少,後方人力倒是越來越多。最後紅旗插上國會大廈,希特勒和第三帝國最終滅亡的結局也就不奇怪了。
在希特勒自己看來,他的納粹運動也是一場「革命」。但這場「革命」並沒有破壞德國的舊秩序,而是選擇和舊秩序——尤其是舊軍隊的合作。從而形成了納粹的「新體制」和舊體制並存的奇特狀態。戰爭失敗後,舊軍隊的指揮官將責任全部推給納粹「新體制」,而他們所維護的舊體制則被認為是完美無缺的。這一點非常值得懷疑。